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资治通鉴》序(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3572
《资治通鉴》再序

  我一直抱着把《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的心愿,而今得以实现,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事实上只有两部史籍,才是最有价值的著作,一是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另一就是司马光先生的这部《资治通鉴》。

  司马光先生在十一世纪宋王朝时,领导保守党(旧党),跟以王安石先生为首的革新党(新党)对抗,双方都曾一度失势。就在保守党一度失势期间,司马光先生完成这部巨著。《资治通鉴》本是一部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的中国中古时代编年史,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苦难的四个时代:

  战国时代? 前480年—前221年

  三国时代? 220年—280年

  大分裂时代? 304年—589年

  小分裂时代? 907年—959年

  司马光先生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而他的编辑群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专家,所以能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得以条理分明地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没有出现比它更明晰更精确的史籍。

  因为作者的保守立场,有人曾怀疑《资治通鉴》是不是值得尊敬,更有人把《资治通鉴》比作为“驯服术”,指控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然而伟大的文化产品,功能是多方面的,史观可能无法使每一个人同意,但史料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先生已为我们留下宝藏。何况,司马光先生处理史料时,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现在《司马光曰》篇幅中。假使没有司马光先生,史料失散,即令今天的专业历史学者,具备司马光先生当时所具备的条件,也无能为力。

  宋王朝六任帝赵顼先生把它命名为《资治通鉴》,实是佛头着粪之举,使一部史书,变成一部政治学问——帝王的镜子。但我们却感谢他的命名和他所写的那篇序文,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和最传奇的一篇序文。当革新党当权,下令查禁《资治通鉴》时,有人警告说,那将是向皇帝挑战,才惶然而止。不过,虽然它自认为和被认为是帝王的镜子,事实上,却很少帝王从这面镜子中获益。明王朝皇帝每天清晨,都要研读它,但明王朝的皇帝群,却一蟹不如一蟹。盖权力固可使人发疯,权力同时也可使人愚不可及,以致看不见镜子,或虽看见镜子,却觉得镜子里的丑陋映象,原来美如天仙。所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好比说,从王朝的嬗递、革命的频起,我们至少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人民最奢侈的盼望,不过出现圣君贤相。而如何出现圣君贤相,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他们的自我克制——品德。这就遇到困难,盖只有另一个权力制衡,才能使人循规蹈矩。品德绝不可恃,因为,权力可以败坏品德。可恃的只有民主制度,偏偏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都缺少这种思想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以致一直在循环砍杀,不能遏止。

  我们并不认为民主是万能灵丹,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条大河,政治的和军事的力量,都无法把它拦腰斩断,《资治通鉴》上各式各样行为模子,迄今仍然不断地浇出同类的产品。不细读《资治通鉴》,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政治,以及展望中国前途,根本不可能。

  《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經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翻译上最大的困难约有三点:一是地名,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勇于更改地名的民族,古地何在?好像都在云端;二是官名,历代官职名称,奇异怪诞,往往匪夷所思;三是时间,“年”不写“年”,而写“著雍摄提格”,“日”不写“日”,而写“甲子乙丑”。我们的方案是:地名仍用古地名,夹注今地名,而另行绘制地图,越详细越好,使历史人物生活在实际舞台之上。官名则全用现代人所了解的称谓,夹注原称,盖必须如此,才能确知他的权力关系。至于“年”,我们使用公元。只有公元才可显现时间距离,不但不再沾惹“雍摄提格”,连年号也作为配件,摆脱争执最烈的“正朔”困扰。至于“日”,我们使用数字,摆脱“甲子乙丑”。我们自誓是,不但忠于原文,要译出一部可以代替古文的《资治通鉴》,还要发挥神韵,使它简单清楚,不依靠任何工具书,都可畅读。

  翻译工作直到今年(1983年)才获实现。因为远流出版公司在《牛津大字典》的澳洲版上,得到启示。澳洲购买了该字典的文字版权后,因为分量太多,成本太昂,就分期发行,每月出版一册——即一个字母,以两年余的时间,全部出齐。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并幸运地获得空前成功。虽然有人担心中文读者会不会有英文读者的企图心,但我们具有信心。决定也每月出版一册,以三年为暂定时限,全部完成。我不敢保证译文没有差错。但我却敢保证,绝不是把“曰”译成“说”的白话文。

  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是为序。

  1983年7月15日于台北

  《吞并六国》序

  《柏杨版〈资治通鉴〉》第一册《战国时代》初版一万本,十天之内,销售一空。经过校正的再版,接着再印一万本,使我充满了惊喜和感谢。在本册(二)《吞并六国》出版之际,我要说出我的感谢:感谢王荣文先生,他付出巨大的投资,使我得以专心从事这件工作。感谢詹宏志先生,他反对“白话版”,反对我最初拟定的“现代语文版”,坚持用“柏杨版”,使我能身融于书,更深入探索。感谢吴基福先生,五年如一日地供给我口服的贵重眼药,使我眼疾得以不再恶化。感谢苏墱基先生,坚持多写《柏杨曰》,他说:“我们不但要听古人的意见,还要听今人的意见。”感谢刘恒修先生,在他主持的《中国晚报》上,以每天三千字的巨额篇幅连载,使本书得以提前一个半月跟读者先生见面。感谢张香华女士和李瑞腾先生,一位是吾妻,一位是吾友,在艰涩的古文上,给我解难排纷。感谢来信指教,长期订阅,以及零册购买的读者先生,我所有朋友中,包括在狱时拯救我的,在异乡接待我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文字因缘。做一个人,可能没有永久的敌人,但一定会有永久的朋友。现在又多一个交流机会,人生,该是多么美好。

  本册(二)共包括八十年(前290年——前211年),战国时代在本册中结束,秦王朝也在本册结尾时统一当时的世界。

  1983年9月15日

  《楚汉相争》序

  本册《楚汉相争》,恰恰包括公元前三世纪九〇年代的整整十年(自前210至前201年),在这十年中,战火烧到全国每个角落。有史以来,中国人还从没有遭受过这么大的灾难。有若干使人目瞪口呆的大事,一个接一个发生:

  第一是,日正中天、绝不可能灭亡的秦王朝政府,霎时灭亡,其速度之快,创造空前纪录(但不绝后)。第二是,陈胜、项羽两位平民崛起,又立即消失,他们的暴兴暴灭,好像一部传奇小说,两个人懵懵懂懂,被时代的巨浪推向最高点,扬扬得意之余,开始发飙,可是,只发了几天,就被摔下来,粉身碎骨,留下小民的遍地哭声,和后人的掩卷叹息。第三是,流氓出身的刘邦先生,扫荡群雄后,建立了为期二百一十五年的西汉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次改朝换代式的战乱,十年之间,即行结束。以后,中国人就再没有这种好运,每次改朝换代,杀戮惨剧,都会超过十年。

  1983年10月15日

  《黄老之治》序

  《资治通鉴》在进入西汉王朝后,开始出现一种烦人的现象,那就是:不断刊出当事人的奏章,诸如“上书”“对策”之类,长篇累牍,活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很多《资治通鉴》读者,厌烦它厌烦到极点,从来都不看它。有些读者甚至索性用笔把它涂掉,免得扰乱视听。但它却多得要命,仅在本册(第五册)《黄老之治》中,这些文件便占了大量篇幅。

  读者所以厌烦这些文件,主要因为它是用文言文写的,具有文言文夹缠混乱的缺点,再加上一个连一个陌生典故,使人望风而逃。这些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也头大如斗。不过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都是重要文献,当时社会的和政治的形态,以及人民的痛苦——时代的整个横断面,都在这些文件上历历呈现,它包含了太多和太重要的史料,像董仲舒先生五千余字的“对策”,竟使中国人的思想,被统一两千余年。像主父偃先生的“上书”,可从中了解汉匈战争中,由于西汉政府官员腐败,西汉人民的悲惨命运,在对外抗战的光芒下,掩藏着多少血泪。

  1983年12月15日

  《开疆拓土》序

  《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1983年出版界十二大新闻之一”,同时也当选“1983年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远流出版公司大喜若狂,立刻就在1984年元月份出版的第五册《黄老之治》封面上,加包彩带,既出海报,又登广告,宣传得天下皆知。但这项双重殊荣(也只有本书同时获得两项),却不应由远流出版公司独占,而应属于每一位读者先生,证明读者先生所做的,是明智选择(也证明柏杨先生兢兢业业,受到肯定)。所以,我们也有理由大喜若狂。

  本册定名《开疆拓土》,盖中国版图,在夏商周三个王朝,始终局限于三河流域——黄河、汾水、渭水。秦王朝并吞六国后,兵锋所及,领土才大幅扩张,虽然统治的时间很短,但是“大一统”的形象,开始创立。西汉王朝初建,又恢复到战国时代面积,西自临洮,东到东海,北到长城,南到南岭以北,恰是秦、楚、燕、赵、韩、魏、齐的总和。直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四十年间,西汉王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在位,用武力开疆拓土,不但使版图增加两倍,跟秦王朝时代相埒,而且更取得最重要的战略地带——河西走廊(甘肃省中西部)。这个庞大的广达五百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大帝国,在当时的已知世界上,唯我独尊。使其他所有的邻邦,惊恐慑服。跟西方的罗马帝国,遥遥相对(假使两大帝国那时发生武装冲突,将更壮观)。而这个庞大的版图,从此之后,两千年间,除了越南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脱幅而去外,其他地区,没有特别变动,在以后领土更猛烈扩张时,西汉王朝所拥有的疆域,被世人称为“中国本部”。

  因为西汉政府的强大,所以也就在公元前二世纪时,中国人开始被称为“汉民族”“汉人”(到了七世纪,又被称为“唐人”。不过事实上,从四世纪开始,中国人便自称和被称为“华人”或“中华人”)。

  战争是残酷的,对敌人如此,对本国也是如此。在《资治通鉴》上,可看出中国人为开疆拓土付出的代价,同时也可看出中国跟罗马帝国许多不同之点。其中之一是,中国人的凝固力,比较坚强。所以罗马帝国瓦解后,不能复全,而中国虽经过“大分裂时代”和“小分裂时代”,却始终完整如初。

  1984年1月15日

  《宫廷斗争》序

  《柏杨版〈资治通鉴〉》既同时获得双重荣誉——“1983年出版界十二大新闻之一”及“1983年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又看到报导,台北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用电脑作业的“金石堂书店”,每月统计公布的畅销书榜上,自从去年(1983年)9月(第一册《战国时代》出书)起,直到年底,销售数量每月都居第一位,不禁大喜过望。特别写出,请读者先生接受我的感激。

  古今中外,有宫廷就有宫廷斗争,但西方的宫廷斗争,没有中国宫廷斗争来得残酷。中国宫廷斗争不外两项标的,一是“夺床”,一是“夺嫡”。有时候合而为一,有时候分而为二,像赵飞燕女士,是纯属“夺床”;而戚姬女士,则纯属“夺嫡”。不管哪一类,最后都是血腥收场,胜利一方的美女,站在失败一方美女的尸体上,用纤手举起玉杯,高唱凯歌。

  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初期的西汉王朝的宫廷剧变,属于另一类型,是宫廷跟政府之间的“夺权斗争”,一个皇帝(刘贺)被罢黜,一个政府首領(霍光)家族全部被屠杀。

  宫廷斗争只限于宫廷,西汉王朝政治仍正常运转,所以公元前一世纪的前五十年,也是西汉王朝的高峰,被称为“中兴”。本册定名宫廷斗争,不过取其醒目。

  1984年2月15日

  《万里诛杀》序

  中国进入公元前一世纪四〇年代之后,强敌全被征服,不再向外发展。像一个已经饱食,但却搏斗得精疲力竭的巨兽,回归洞穴,舐伤休养。在当时已知的世界里,西汉唯我独尊。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航空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匈奴终于向西汉臣服,并不是西汉有此力量,而是匈奴内部分裂。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不会悬挂高竿。

  1984年3月15日

  《昏君辈出》序

  本册《昏君辈出》,已叙述到西汉王朝的末年。政府好像一只猕猴,掌权官员好像玩猴戏的班主。创业君王对猕猴百般珍惜,喂它、养它、爱它,为了它不惜杀人千万。而那些末代帝王,却认为猕猴是死不了的,揍它、打它、拿刀砍它——谁劝阻他不要砍它,他就把谁恨入骨髓。结果是,猕猴死亡,猴戏班主没有了猴,只好全家倒毙。

  谋杀西汉王朝的凶手,最初是十一任帝刘奭,磨刀霍霍。接着是十二任帝刘骜,万刀齐下。最后一位是十三任帝刘欣先生,投出铁矛,直刺猕猴心窝,神仙都无法救。

  1984年4月15日台北

  《王莽篡夺》序

  王莽用和平手段取得西汉王朝政权,是儒家学派赞不绝口的“禅让”的实践。可惜的是,王莽在正常的官场操作中,是第一把好手,一旦掌握专制大权,却没有能力运转。用官场那一套,使自己步步高升有余;用官场那一套治理国家,便一无是处。王莽绝顶聪明,只缺少智慧。他跟项羽十分相像,用尽心机夺取到大好山河,却被自己愚不可及的蠢动断送。他们到死都不了解,或拒绝了解失败的真正原因。

  他們带给中国人的灾难,同样惨重。尤其是王莽,他还带给儒家学派一种难堪,以致迫使儒家学派的一些知识分子们,必须用一种一提起他就咬牙切齿的表态,来保护自己的饭碗。

  1984年5月15日

  《马援之死》序

  向读者先生报告一件事:《柏杨版〈资治通鉴〉》在进入第二年时,要休假一个月,以资庆祝。也就是说:应在1984年9月1日出版的第十三册《燕然勒石》,延后到10月1日出版。

  非常抱歉,不得不如此。只因为我和老妻,要去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作家写作计划”,时间是三个月(1984年9月1日起到12月1日止)。我本来下定决心,什么地方都不去的,可是爱荷华的条件太优厚,管吃,管住,管零用钱,管盘缠(包括台北、爱城,以及美国全国旅行机票),不得不怦然心动(对不起),主要的,当然是今年(1984年)出席的有三十六位作家,都是国际间知名之士——似乎只有我例外,我非常想向他们讨教。而且,诚如吾妻说的:正可借此休养休养眼睛。

  可是,只有一个月的存稿量,不能补充三个月的空当。于是我在爱荷华期间,将再译一册,而远流公司则特别敦请张敬填先生,编纂一本《通鉴研究》,在9月1日出版,赠送长期订阅的读者,使《通鉴研究》工作,事实上并没有中断。

  对读者先生,我致万分歉意,信件仍请寄信箱,远流公司会转到爱荷华。对远流公司,我致万分敬意,他们牺牲巨资编印《通鉴研究》,填补9月份的空白,是一种高贵负责态度。

  感谢赐给我这项假期。

  1984年7月15日

  《燕然勒石》序

  西汉王朝时,中原跟匈奴间的战事,是出于不得已,中原方面累积了太多的愤怒、屈辱,而且面对着如果不反击,就会更糟的局面。当时匈奴汗国,日正中天,中原是用铁拳打击铁拳,硬碰硬地硬把局势扭转。而东汉王朝的“燕然勒石”战役,北匈奴已残破不堪,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持——政治腐败都是先从中央政府开始,军队最后才受到影响,一旦病毒侵入军队,腐败就到了谷底。

  但是,“燕然勒石”,仍是中国战争史上最重要的一页,它的影响,三百年后在欧洲发作,引起罗马帝国瓦解。罗马帝国从不知道燕然山,更从不知道窦宪,但这两个名字却给他们带来改变历史的灾难。

  窦宪的功勋和悲惨结局,使人遗憾,中国历史上完美的英雄太少了。所以,我们寄语:英雄!你要珍惜自己。

  1984年9月15日

  《跋扈将军》序

  两汉王朝皇后娘家——“外戚”,出现政治舞台,好像一个简陋而又单调的走马灯;演员有变化,剧情无变化。张三家的美女当了皇后皇太后,娘家人平地一声雷,当宰相的当宰相,当将军的当将军,抓权、抓钱、盖别墅、修花园、杀人、害人、抢人、欺侮人;摇尾系统的甜言蜜语,如倾盆大雨。娘家人威风凛凛,好不过瘾。有人劝他收敛一点,他勃然大怒;有人提醒他前任美女娘家人的悲惨下场,他暴跳如雷;有人忠心耿耿,伸手指出一条明路,他大刀一挥,把该手砍断。最后,一夜之间,皇帝翻脸,一家老幼,想当一条猪狗都不可得。

  接着是李四家的美女当了皇后皇太后,娘家人也平地一声雷,当宰相的当宰相,当将军的当将军,抓权、抓钱、盖别墅、修花园、杀人、害人、抢人、欺侮人;摇尾系统的甜言蜜语,如倾盆大雨。娘家人威风凛凛,好不过瘾。有人劝他收敛一点,他勃然大怒;有人提醒他前任美女娘家人的悲惨下场,他暴跳如雷;有人忠心耿耿,伸手指出一条明路,他大刀一挥,把该手砍断。最后,一夜之间,皇帝翻脸,一家老幼,想当一条猪狗都不可得。

  接着是王二麻子家的美女当了皇后皇太后,娘家人依样画葫芦,也平地一声雷……又以同一模式出现,同一模式演出,同一模式台词,同一模式结局。

  本册包括四十年(120年—159年),四十年中,邓皇后娘家人在血腥中结束;阎皇后娘家人欢呼登场,也在血腥中结束;梁皇后娘家人欢呼登场,也在血腥中结束。本册末年,另一位邓皇后娘家人欢呼登场,将在下一册血腥中结束。

  “跋扈将军”不过是一个代表性角色,梁冀固是跋扈将军,但又哪一位皇后家族,不是跋扈将军?

  1984年10月15日

  《黄巾“民变”》序

  任何一个王朝或一个政权的覆亡,都覆亡于高阶层的先行腐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每一个王朝或政权,全坚如铁石,它拥有法律、监狱、军队和君臣大义。没有人可以打倒它,只有它自己打倒自己。主凶就是该王朝的君王或该政权的领袖,如果该君王、该领袖不亲自猛下毒手,他的王朝或他的政权,就会永远屹立,安如泰山。

  扼杀东汉王朝的主凶是十一任皇帝刘志、十二任皇帝刘宏。本册《黄巾“民变”》从160年到189年,共三十年。《资治通鉴》把他们的恶行细节,绘影绘声,一一记载。

  这不是历史教训(没有人肯接受教训),而是历史镜子,我们从这面镜子中,观察判断,可以预见到未来发展。

  1984年11月15日

  《東汉瓦解》序

  每一次改朝换代战争,都是遍地厮杀,一片血肉模糊。西汉王朝转变为新王朝时,因为用的是和平手段,政局大体平静(奇异的是,和平手段被传统知识分子视为大逆不道,必须经过遍地厮杀,一片血肉模糊,才被赞扬“得国最正”)。然而新王朝转变为东汉王朝时,中国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东汉王朝转变为晋王朝时,包括三国时代在内,厮杀更多,血肉模糊更重。

  本册,《东汉瓦解》,叙述东汉王朝末叶黄巾民变引起的变化,权力中心瓦解,平常尊严如神、高不可攀的权力魔杖——皇帝,被军阀像玩弄家畜一样的,玩来玩去。更糟的是充当棋子的人民,饿死,杀死,死者已矣,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却比死者还要悲惨。无论是英雄或是狗熊,没有一个人不杀人如麻。

  本册结束时,袁曹两大集团的决斗,已经结束,但中国人的苦难,却不过刚刚开始。

  1984年12月15日

  《赤壁之战》序

  东汉王朝从160年起,三十年间,中央政府在宦官群跟皇后家族长期斗争之下,已经瘫痪。不过政治功能仍随着堕力运转。然而,到189年,宦官消灭,高级将领董卓先生杀一个皇帝,换一个皇帝,中央政府遂成了植物人,虽有气息,已无神智,唯一的政治功能是:当割据军阀争夺地盘厮杀时,都宣称对它忠心耿耿;授人官爵时,成为被“表”的对象。

  三世纪〇〇年代之后,二十年间,中国内战更烈,人民更苦,割据的军阀互相攻击,终于爆发两次决定性战役,一是官渡之战,一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尤其重要,四十万人的尸体和鲜血,奠定天下三分的基础。

  本册结束之时,是三世纪一〇年代结束之时,也是东汉王朝结束之时。但是,却不是战乱结束之时;而且恰恰相反,战乱正在升高。

  1985年1月15日

  《三国鼎立》序

  二世纪八〇年代爆发的黄巾“民变”,使中国陷入改朝换代型的大混乱之中,人口死亡率高达五分之四,许多流传民间的英雄美人故事轶闻,都建立在这个可怖而且是长期的大屠杀之上。结果是三国时代来临,三世纪二〇年代,东汉王朝消灭,曹魏帝国、蜀汉帝国、东吴帝国,同时并存在中国国土之上,中国历史事迹,开始它的复杂场景。

  本册包括三国时代的高潮,英雄人物诸如刘备、诸葛亮、张飞,以及魏延,相继死亡。但本册最大的贡献,是对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作出精密的厘清,事实是: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在这五次北伐中,二出祁山,只有《资治通鉴》能为我们作出这种明确的叙述。可是,《资治通鉴》问世九百年之久,为什么不能引起反应,那应归咎于古老的文言文不能使知识普及之故。我们用现代语文译出之后,再配以地图,就可一目了然。

  1985年2月15日

  《寿春三叛》序

  本册《寿春三叛》,叙述二十四年史迹,三个帝国的分裂局势,已经稳定,而内斗转趋惨烈。曹魏帝国发生两次政变——一次罢黜皇帝,一次诛杀最高统帅;三次兵变——都在东方重镇寿春(安徽省寿县)。东吴帝国发生三次政变:一次罢黜皇帝,两次诛杀丞相。蜀汉帝国比较平淡,但最高统帅被叛将刺死。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失误;只看到自己前程如锦,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种子。

  1985年3月15日

  《司马夺权》序

  三世纪进入六〇年代,中国政治上发生很大变化,历时六十一年的“三国时代”结束,蜀汉帝国、曹魏帝国、东吴帝国,分别被司马家族所建立的晋王朝消灭。三个帝国建立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犹在眼前,想不到崩溃时却如此迅速,几乎只听见轰然一声,即行倒塌。《资治通鉴》是一部细腻的史书,它把轰然一声之前,三个帝国的内脏腐烂情形,一一记载。在某一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资治通鉴》是一部王朝或政权兴亡的诊断书,从患病到死亡,以及拒绝服药的景况,记载得历历如绘,不仅供后人凭吊,也供后人沉思。

  1985年4月15日

  《八王之乱》序

  本册《八王之乱》,包括三世纪九〇年代,和四世纪〇〇年代;中国人的大祸,开始临头。比较起来,过去呈现在记录上的一些灾难,简直微不足道。

  “八王之乱”实际上并不只有八个亲王,卷进这场内斗,杀人或被人杀的,至少有六十个亲王之多,只因为《晋书》把其中八位亲王,容纳在一卷之中(《列传》第二十九),传统史学家遂定下这个名词,我们完全接受,因为也只有这八位亲王,曾经完全控制过中央政府,烜赫一时。

  “八王之乱”的前奏曲是皇后贾南风女士发动的诛杀杨骏先生的政变,这个泼妇在吃到喋血的甜头之后,接着如法炮制,诛杀司马亮,“八王之乱”遂起。贾南风不属于“八王”,但她却是一个大愚若智的疯婆娘,作为“八王”的导师。“八王”踏着她走向死亡的足迹,一步一步,坚决无畏,前仆后继,直奔屠场,连上帝都阻挡不住。

  一群姓司马的,为了权力,骨肉相残,幕幕可惊,中国人被迫去杀人或被人杀,自己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是可恸。

  面对“八王之乱”的悲惨景象,请不要哀痛,因为以后的景象,将更悲惨。

  1985年5月15日

  《大分裂》序

  本册《大分裂》,只容纳四世纪一〇年代的十年史迹,在这十年中,血肉横飞,中国人遭受到更空前的天崩地裂巨变。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平常时候,到他爹墓上抓一把土,都要全家处斩,其中却一个被不明不白毒死,两个被敌人生擒活捉,虽然甘愿受辱,仍免不了诛杀。一些大义凛然、口口声声忠君爱国之辈,除了表演慷慨外,沒有行动。而努力挣扎,想报效国家的真正英雄豪杰,如刘琨等,纵欲任性,奢侈糜烂,也不过是想用别人的血,作为他的红毯。并不是他真想如此,而是他认为纵欲任性、奢侈糜烂,是一种当然。清谈(穷嚼咀)误国,事实俱在,谁都无法改革,一种无力感,跃然纸上,扼腕不止。

  1985年6月15日

  《石虎肆暴》序

  中国古代的暴君群,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分裂时代。大分裂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短命王国不断兴起,也不断覆亡。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暴君的缘故,促使王国短命?或是因为王国短命的缘故,产生暴君?只知道任何一个暴君,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他的王国消灭,也可能是他和他的家属被诛杀(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暴君没有付出代价,那就是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朱元璋)。

  三世纪七〇年代孙皓先生的暴行,曾造成震撼,而石虎先生的暴行,要超过孙皓百倍。不同的是,孙皓的暴行孙皓自己知道,而石虎的暴行石虎自己不知道,他像一头野猪一样,靠本能活命,没有人告诉他人的价值,所以他的那些贵为帝王的儿子们,事实上不过一群小野猪而已。

  石虎仅只是一个代表,大分裂时代包括君王在内的朝廷人物中,英雄寥寥,君子无几,而恶棍却层出不穷。在所谓仁君之下,国人的灾难已经可观;现在,骑到头上的竟是名正言顺的暴君,中国人就更悲怆。史书上一行一字,背后都有千万惨绝人寰的生离死别,不忍卒读!

  1985年8月15日

  《淝水之战》序

  淝水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比之于西方的莫斯科战役,而苻坚大帝,也可比之于拿破仑,无论战争形势、程序,以及最后引起土崩瓦解的结局,几乎完全相同。不相同的是,苻坚大帝受中国传统史学家的轻视,拿破仑则受全世界(包括敌人)的尊敬。

  中国人对于敌人,一律称为“盗贼”“寇匪”;一个刚谋反的叛徒,回头称他的主子如此;一个自己是盗贼寇匪,称他们的正式政府,也是如此;而一个正式政府,对抗暴革命的英雄志士,更是如此;《资治通鉴》上字字可证,使人叹息。中国人很少把敌人称为敌人,因为缺少自尊,所以从不会尊敬对手,而只会侮蔑诟骂,在本册中这种现象尤其分明。

  1985年10月15日

  《参合杀俘》序

  参合陂,又见杀俘。

  杀俘是野蛮行为;大规模杀俘,更失人性。白起一杀就是四十万,项羽一杀就是二十万,直到十九世纪,李鸿章还杀太平天国的降兵降将。

  参合陂之杀,不过千万杀俘事件之一,但惨烈程度,历史上记载甚详。杀俘不过是暴行之一,大分裂时代中,人命不如猪狗。为了保护自己,政治上充满了诈欺;诈欺胜利,称王称侯,享受荣华富贵;诈欺失败,全家一死。什么都代替不了胜利,手段遂越来越卑鄙无情。“大义”永远站在胜利的这一边——犹如拿破仑所说:“上帝永远站在大炮更多的这一边。”

  1985年11月15日

  《南北朝》序

  大分裂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黑暗时代,而五世纪五〇年代,更是大黑暗时代中的大黑暗时代(东西相映,西方的罗马帝国,也同样正陷于黑暗),在这十年之中,一件空前绝后的文字冤狱发生,崔浩先生等数千人死亡。第二,恐怖的战争屠杀发生,拓跋焘几乎把淮河中游一带所有中国人杀光。第三,在北朝,两个皇帝死于非命;在南朝,也是两个皇帝死于非命。皇帝是一种被保护得最严密的动物,而竟受到一连串诛杀,说明人心思乱。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圣贤都会变成畜生,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难过:为什么灌他们这种毒酒!

  1986年4月15日

  《刘彧诏书》序

  中国历史上暴君最多的王朝有二:一是南朝宋帝国,一是北齐帝国。南朝宋帝国九个皇帝中,暴君就有六个之多,六个暴君中知识程度最高、几乎能把儒家学派经典从头背诵到尾的,是七任帝(明帝)刘彧先生,这位被他侄儿封为“猪王”的君王,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他肥胖异常,从他的行为上,至少可以打破民间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说:胖子都没有心机。

  刘彧奇异之处是,他在每次诛杀他的对手之后,都要下一道诏书,誓言自己是如何的善良,和对方是如何的罪恶滔天。不但夺取对方性命,还要斗臭对方名誉,不但显示自己大仁大义,还要说服那些“兔死狐悲”的狐不要悲,“唇亡齿寒”的齿不要寒,以便他再次下手时,大家都温柔敦厚。一举四得,一石四鸟。

  我们就用“刘彧诏书”作为书名。因本书所涵盖的年代——466年至479年,正是暴君群在南朝宋帝国密集安打时代,刘彧先生的诏书横飞,罪恶的妙文应共同欣赏。

  1986年5月15日

  《萧鸾眼泪》序

  南齐帝国五任帝萧鸾,每逢诛杀他恩主的子孙时,都痛哭流涕,有些人遂认为他本性并不是不善良,只是为了保护子孙,不得不杀。我们承认形势比人强,但却不一定非杀不可。想在竞赛场上夺取第一,有两种对策:一是排除所有参与竞赛者和可能参与竞赛者,一是锻炼自己的技能。狗熊采取第一法,英雄采取第二法。南北朝时代狗熊人物多、英雄人物少,从刘裕、刘骏,到刘彧、萧道成,一个接一个,在那里照葫芦画瓢,不过,都不像萧鸾先生那样,动手前还要哭上一场。

  五世纪在萧鸾的眼泪和暴君萧宝卷的疯狂行动中结束,但人民灾难却没有结束,下世纪(六世纪)将是更大更惨的世纪。

  1986年7月15日

  《洛阳暴动》序

  六世纪初叶的若干年,在大分裂时代中,除了再发生一次南北大战外,其他时候,无论南北,大致上还算平静,北朝由一位少妇胡太后统治,南朝则由一位壮汉萧衍先生统治,虽然男女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是经过一场惊险的苦斗,然后柳暗花明,取得政权。二人也都性情忠厚,待人热情,胡太后念念不忘救过她的人和她的亲戚,以及情夫;萧衍则对于亲属,更呵护得无微不至。然而,这种性格在政治上如果不知道节制,一定产生赏罚不公的罪恶,导致忠心的人不再忠心。

  南梁帝国的大坝崩溃,北魏帝国的洛阳暴动,都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在本册中出现。

  1986年10月15日

  《饿死宫城》序

  古今中外,历史上多的是混世魔王,但没有一个比中国六世纪五〇年代的侯景,更为离奇。他不是一个君王,也没有政治号召力,却靠赤裸裸的暴力,给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他自己,带来祸患。激起他背叛东魏帝国的是高澄,高澄那种少不更事的暴戾声势,自然使靠血汗起家的侯景,怒血沸腾。激起他背叛南梁帝国的则是身患沉重老昏病的萧衍,在信誓旦旦之后,立刻就出卖侯景,侯景除了背叛外,没有别的选择。

  侯景应该诛杀,但是促使侯景疯狂的原因,更应该检讨。

  1987年4月15日? 台北

  《禽兽王朝》序

  大分裂时代就是大黑暗时代,这个时代中,前后有二十七个疆土面积大小不等、立国寿命长短不一的帝国王国,但是,没有一个政权,比北齐帝国,更使人震恐。高姓家族组成的这个禽兽王朝,虽然只有二十八年,但却拥有六个皇帝,其中只有一个——三任帝高演,还像一个正常人类,而六任帝高恒,不过一个八岁小娃;其他四个君王的凶暴淫虐,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国家元首既是禽兽,人民的苦楚,可推测而知,北齐帝国直到563年,法官判案才有法律可以遵循,一个国家长达十四年没有法律,这个国家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巢穴,而在无法无天成为惯性之后,即令有法,谁又能遵守?可哀。

  1987年5月15日

  《南北统一》序

  《三国演义》巨著的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长达二百八十六年之久的大分裂时代,于六世纪八〇年代最后一年(589年)结束,重归统一,很多地区本来互相仇恨、互相残杀的,开始出现一种天下一家的新的景观,人民不但可以互相来往,还可以互相亲爱。

  隋王朝一任帝杨坚先生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心胸狭窄,不過中人之姿,但用帝王标准评估,倒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然而他的儿子杨广,却是历史上最残暴,和出丑最多的君王之一,不但弑父,连老爹在位二十余年为中国人带来的和平幸福,他只用了十三年,便全部摧毁。本册,从大统一起叙述,直到杨广在鲜血中登上政治舞台。

  1987年10月15日

  《江都政变》序

  618年的江都政变,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先生开始,但杨广之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

  杨广在被逮捕后,仍不认为自己有罪;在承认自己有罪后,曾困惑地问:“我虽对人民有罪,但对你们却恩重如山!”这是一种显明的“养狗政策”,暴君们都喜欢这一套,认为全国人民反对我都没有关系,只要我的看门狗肥而且壮,你们就束手无策。问题在于,一旦人民的愤怒超过临界点,再肥再壮的狗都挡不住厄运闯进大门。更危险的是,最忠实可靠的狗,到时候都会反扑过来,咬断他的咽喉。杨广先生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摧毁他老爹杨坚建立起来的强大无比的帝国;更只用五六年时间,就能逼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做到,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1987年12月15日

  《玄武门》序

  隋唐两大政权交替之际,改朝换代型的惨烈内战,长达十三年之久(616年至628年),而内战开始前的暴政,和全国再统一后残余的暴行,为时更长。读者如对这时期的记载,掩卷深思,都会呜咽流涕。

  唐王朝瓶颈时代的夺嫡斗争,跟隋王朝瓶颈时代的夺嫡斗争,其相似的程度,几乎是同一版本。全国刚开始安定时,突然爆发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先生的演出,比杨广先生当年,更为狠毒暴烈,他一箭射死一母同胞的老哥,再派人诛杀一母同胞的老弟,并且把他们的妻妾收归己有,更把所有侄儿像猪羊一样屠灭,纵是怀抱中婴儿,也不留一个活口。无论当时世人,或读史读到这里的读者,都会悚然而叹:“历史重演。”

  我们对独裁专制家庭中的互相残杀,毫不关心,而只关心这种狗咬狗一嘴毛的皇家内斗,对国家有什么影响!夺权胜利的李世民的贡献是正面的,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英明伟大的君王之一,使我们简直很感慨地想:幸亏有这场玄武门政变。

  李世民的榜样,至少说明:不管你如何得到,必须使你的得到充实和高贵,才是成功。

  1988年2月15日

  《贞观之治》序

  “贞观之治”终于来临。

  贞观,是唐王朝二任帝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自627年到649年,历时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在五千年漫长历史中,极为短暂,可是,这极为短暂的二十三年,却被视为太平盛世的典范,成为以后一千余年所有政治领袖羡慕、模仿的样本。

  “贞观之治”主要的成绩有二,一是解除了长久以来泰山压顶般的北方外患,二是国内政治进入轨道,冤狱减少。

  我们当然更要肯定李世民大帝的英明领导。

  1988年4月15日

  《黄金时代》序

  “贞观之治”为中国带来第二个黄金时代,上距第一个黄金时代,历时一千一百年之久。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有帝王中,第一个被人民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难以发现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黄金时代的经济现象是一年复一年的大丰收,中国人特别强烈的复兴潜力,完全发挥。其次是政治清明,最初全国死刑犯每年不过二十九人,后来也不过增加到二百九十人,这在专制社会中,是一项安和乐利的表征。从前出门旅行要自带行囊衣物,现在凡是有道路的地方,都有旅店。士卒受到政府优厚的照顾,官员大多清廉,和具有高度的行政效率,中国人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一个进步的文明社会。

  1988年6月15日

  《武曌夺权》序

  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在唐王朝三任帝李治先生当权中期,开始衰退。李治真是一个玩偶人物——窝囊、软弱,我们简直无法相信:虎父怎么竟生出如此犬子?以天可汗之尊的李世民大帝,怎么竟生出李治?李治的智商和能力,似乎跟司马衷先生一样,都受制于一个畸形女人——贾南风的容貌丑、武曌的年龄大。这两个白痴皇帝,举起双手,恭恭敬敬,把他们的帝国和骨肉,呈献在她们之前,由她们想怎么宰割,就怎么宰割。

  本册史迹,使我们看到亡国灭族的宫廷斗争的可怖面。

  1988年8月15日

  《恶妻恶女》序

  八世纪〇〇年代,一对母女强人,登上中国权力高峰,母是韦皇后,女是安乐公主李裹儿,她们根本不知道政治是什么,却自认为对政治了如指掌,最后更兴起杀机,母女联手,把丈夫、父亲谋害。为夺取政权,妻杀夫者有之,子杀父者有之,却从来没有听说有女杀父的。一个人愚劣到极致时,定会发生惊人恶行。

  八世纪一〇年代,另一位女强人以另一种方式出击,这位出身尊貴的太平公主,手无寸铁,只集结了一批官场马屁精,就想发动政变,罢黜跟武装部队有深厚感情的现任皇帝。

  三个女强人死后,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武曌时代的噩梦,才告结束,中国终于喘一口气,开始复原。

  1988年12月15日

  《开元盛世》序

  读中国通史或编年史,就会发现中国人受苦受难的日子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日子少。然而,自“贞观之治”之后,经过两个疯狂女野心家——武曌和她的儿媳韦皇后,折腾了四十年之久(七世纪七〇年代至八世纪〇〇年代),而终于出现“开元盛世”。不仅因为盛世之难以出现而显得可贵,而且在这个盛世中,中国除了政治安定、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生活富裕外,教育也很发达,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宗教,都臻巅峰,或正臻向巅峰。

  开元盛世约四十年,而本册只有二十六年,正是盛世中的盛世。不过,也就在本册快要结束之际,我们发现有些被盛世培养出来的当权人物,并不珍惜他所寄生的盛世,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创造这个盛世的君王李隆基先生,令人扼腕。

  1988年4月15日

  《范阳兵变》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达一百三十年之久、断断续续的黄金时代,包括“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本册中的755年,天崩地裂声中结束。李隆基做出了太多严重的错误决策:他对他的儿子们虽十分猜忌,防范备至,杀他们像杀猪一样,但对阴险如蛇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却推心置腹,深信不疑。三人教他笑他就笑,教他跳他就跳,而在被玩弄够了之后,终于毁在三人之手。中国人民也再度进入一个更漫长、更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直到《资治通鉴》结束,黑暗仍然继续。

  李隆基作的恶没有杨广的多,但杨广引发大乱之后,有李世民大帝收拾残局,创造长期和平,李隆基引发大乱之后,紧接着却再没有英雄崛起。

  1989年6月15日

  《睢阳之围》序

  安禄山叛变是划时代的,不仅是唐王朝的划时代,也是中国的划时代,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先生,把历史带到最高峰,然后,把唐王朝以及中国人民,冷酷无情地踢下万丈深谷。

  本册包括七年——从757年到763年,中国正从最高峰号叫着翻滚而下,我们可以在这转折点的几年中,看到一个帝国在毁灭前内部的生理变化:君王愚恶,宦官狠毒,军人凶暴,文官贪赃,仁义道德在赤裸权力之下,全都成为虚言。即令彪炳史册的睢阳之围,也包含多少上述的这些元素。

  划时代中最突出的是安禄山、史思明二位先生,都被他们的亲生儿子格杀,儿子固是凶手,老爹挨刀,也大快人心。李亨虽没有亲手诛杀李隆基,也不过只差往心窝插一刀而已。人性,在权力欲火中,会化为灰烬,专制政治之可怕,也正在此。

  1989年8月15日

  《皇后失踪》序

  本册用《皇后失踪》作为书名,是突出一个传奇:唐王朝十二任帝(德宗)李适的娘、睿贞皇后沈女士,在洛阳沦陷于叛军后,生死不明,以皇帝的权势和财富,索遍天下,都找不到她。她可能已死;也可能被掠夺贩卖到一个荒苦乡村,并不知道丈夫、儿子还在找她;也可能已沦落到无法见人的地步,不愿出面。罗曼蒂克地想,她也可能已嫁了一个恩爱丈夫,再也不愿回到那个肮脏、黑暗的宫廷之中!甚至,政治权术地想,就在寻访她的宦官和官员中,埋伏了一些不愿她回宫争宠夺权的隐形杀手,在寻访到她时,即下毒手。

  我们强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说:连身处深宫,平常人看一眼都会惹来杀身之祸的皇帝的姬妾,竟会被杀、被掠、被辱、被卖,那么,平民的生命和尊严,又算什么!

  就在《资治通鉴》上,读者看到的是越来越使人落泪的灾难,绵延无期。

  1989年10月15日

  《元和中兴》序

  唐王朝猪皇帝李适终于逝世。无论政府官员和全国人民,都像松了绑似的松了口气。他的儿子十三任帝(顺宗)李诵登基了仅八个月后短命而死,孙儿十四任帝(宪宗)李纯坐上宝座,自805至820年,共在位十六年,用元和作为年号。十六年中,有八件大事:一、806年,击斩西川战区叛将刘辟;二、同年,击斩夏绥战区叛将杨惠琳;三、807年,击斩镇海战区叛将李锜;四、810年,逮捕昭义战区司令官卢从史;五、812年,收复魏博战区;六、817年,击斩淮西战区叛将吴元济;七、818年,成德战区呈献德棣二州;八、819年,击斩平卢战区叛将李师道。

  一连串获胜的军事行动,使中央的权威重振,史称“元和中兴”。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也激起当时人们的兴奋之情。

  1990年4月15日

  《牛李党争》序

  唐王朝自中叶之后,带给人民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灾难,李隆基先生在位时的严重腐败,开启了宦官干政的门户。李德裕先生的为父报仇,使政府官员身不由己地不入于“李党”,就入于“牛党”。唐王朝后期,党争表面化及白热化,几乎所有的事都牵涉党争,一件单纯的人事任命,或一件单纯的司法诉讼,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党争黑手。已经崩溃了的最后道德防线,遂更加崩溃。党人为了打击对方,取得眼前一点利益,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不得不跟宦官结合,两党的首领李德裕和牛僧孺,都必须投靠宦官,和倚靠宦官提拔,才有官做;既成为宦官的党羽,独立人格的空间就很小了。面对这一段漫长的历史,如果细心地注意到当事人每一句话或每一个行动,都另有所指,就不禁哑然失色,感受到政治斗争下的官员,良知完全泯灭。

  1990年6月15日

  《甘露事变》序

  中国历史上共有三个宦官时代,第一个宦官时代出现于二世纪东汉王朝,第二个宦官时代出现于九世纪唐王朝,第三个宦官时代出现于十五世纪明王朝。当宦官时代来临之时,也就是它所属的那个王朝内部腐烂败坏到连耶稣、佛祖都无法拯救之时。

  第二个宦官时代中,有明显的特点:帝王和宦官的地位,逐渐颠倒。无论理论和实际,宦官都是帝王的奴隶,但因唐王朝宦官掌握军权的缘故,时间一长,那种历史悠久而又十分稳定的主奴关系,发生异化,“甘露事变”遂告爆发,这是一场帝王跟宦官最凌厉的一次正面冲突,由皇帝发动攻击,宦官反应,结果皇帝失败。从此以后,因为皇帝向宦官屈服之故,连宰相也都成为宦官的家奴——没有宦官推荐,他就当不上宰相。怎么把国家弄成这个样子,值得读历史的人沉思。

  1990年8月15日

  《大中之治》序

  本册定名《大中之治》,内容包括唐王朝十九任帝李忱在位时以“大中”作为年号的政绩,李忱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应该是个草包才合理,但他却俨然有老祖宗二任帝李世民之风,给中国人民带来短暂的和平,也算是中国人之福。唐王朝自九任帝李隆基(他跟杨广先生一样,用他的奇淫和奇奢,为国家带来空前战乱)以来,随时都会覆亡,幸而有两次回光返照,一次是十四任帝李纯历时十五年的“元和中兴”,一次就是本册历时十三年的“大中之治”。然而日益堕落的统治阶级(包括皇帝在内)的体质,无法起死回生。希望他们起死回生、因而把唐王朝覆亡的责任,全部算到李忱一个人头上的史学家王夫之之流,正是缺少对历史法则的认识。

  “大中之治”是和平的休止符,本册是最后一册和平之书,之后,直到《资治通鉴》结束,满行满纸,都是战争和屠杀。

  1990年10月15日

  《黄巢“民变”》序

  进入九世纪七〇年代,唐王朝在他们的皇帝李漼、李儇领导之下,以无比的颟顸,冲下使他们粉身碎骨的万丈深谷。杨广亡国模式,重现政治舞台,谁要是企图拯救国家,谁就是叛徒,谁要是在国家背后再插上一刀,谁就会被认为忠心耿耿,升官晋爵。

  我们从不为统治阶级的覆亡受苦,感到難过,他们无功而受禄,所以他们也有义务,即令无罪,也应受罚。但中国人民的灾难,却使我们垂泪。每一位“变民”——即政府斥责的“盗”“贼”,身下都有被迫害的鞭痕。虽然,大多时候,变民军甚至比政府军还凶恶,但并不影响他们初起事的悲情。

  在本册中,庞勋兵变是一个声如巨雷的丧钟,可惜惊不醒唐王朝最高统治者,于是中国历史中最大民变之一的黄巢“民变”爆发。从此之后,直到《资治通鉴》结束,中国被女人的哀号掩盖,被男人的鲜血淹没。

  1991年1月15日

  《狼虎谷》序

  狼虎谷,是山东省莱芜市西南一个平凡的山谷,顾名思义,不难想象它平时人迹罕至,只有狼虎出没。但它却留下使人震撼的名声,只因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而又最受争议的“变民”首领之一的黄巢先生,于884年,在那里败死。

  九世纪五〇年代之前,唐王朝还可能有救,但十九任帝李忱一死,继起登台演出的是花花公子李漼,以及更等而下之的烂货李俨,唐王朝就铁定要亡。但正式敲响丧钟、公告天下皆知的,却由黄巢动手。狼虎谷虽使黄巢悲剧落幕,但改朝换代型的人民悲剧,则仍继续,并且越来越惨。从前,“官”“匪”多少还有一点区分,九世纪六〇年代之后,二者合而为一。中国人陡地发现,竟仍有那么多灾难,一生一世,都无法度完。

  1991年5月15日

  《军阀混战》序

  唐王朝十九任帝(宣宗)李忱先生逝世的那年(859年),是一个分水岭,即令最严格的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迅速恶化的唐王朝,在回光返照(李忱在位的大中之治)之后,进入弥留。第二年(860年)开始,全国军阀就陷于混战,我们到现在才用这个悲惨的事实作为书名,并不表示之前没有,更不表示以后没有。从860年唐王朝二十任帝李漼登基,直迄978年吴越王国灭亡,一百余年之间,这四个字以及以下数册的书名,诸如“大黑暗”“千里白骨”,随时都可以使用,这是百余年间最大的特色,中国人无所逃避。《资治通鉴》把它一一记载,只是希望有良知、有慈悲胸怀的知识分子,留下印象,看看能不能致力于建设一个跟它恰恰相反,有秩序、有温暖、光明四照的国家。

  1991年7月15日

  《大黑暗》序

  文化社会的变迁,像一道河流,无法斩钉截铁地指出“中游”从哪里开始,或“下游”从哪里开始,但可以确定它有“中游”,也有“下游”。大黑暗时代的出现亦然,远者可从安史兵变,八世纪五〇年代算起,近者可从唐王朝十九任帝李忱逝世,九世纪六〇年代算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普天之下,莫非悲土,率海之滨,莫非惨民。唐帝国国土大量丧失,在残留的疆域上,到处是军阀盗匪,能当皇帝的当皇帝,能当国王的当国王,各霸一方过瘾,更互相厮杀。小民的生活今日不如昨天,后天又不如今日。本册记载九世纪末年史迹,在刚被撞得稀烂的豪华客厅里,群驴乱舞,使人抚膺扼腕。

  1991年9月15日

  《五代时代》序

  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正统”观念,在五代时代又受到挑战,朱全忠(朱温)篡夺了唐王朝政权后,中国四分五裂,七十余年间,原来统一完整的国土上,同时或前后出现了十六个独立王国、独立帝国,或独立的政治实体。跟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局势完全类似。只有一点不同的是:欧洲知识分子没有正统观念,而中国有,所以十六国在历史上不能立于平等地位,而把居于中原一连串前仆后继的五个短命帝国,称作“五代”,即五个正统王朝,其他的十一国,则全是非正统的偏霸。传统史学家遂妄自改变他们的国名、曲解他们的行为,造成史籍无法符合事实的严重后果。我们所以沿用这个名词,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实际上,我们忠于史实,使扭曲的复原,使被更改的呈现本来面目。我们认为:史学家不是神仙,不能保证没有错误,但应做到一点:不应说跟事实不符的话。

  五代时代使传统史学招架不住的是,对他们深恶痛绝的弑君叛逆,不得不毕恭毕敬地称他为“帝”、为“上”、为“太祖”,而企图诛杀该弑君叛逆的,反而成了乱臣贼子。价值标准不但混乱,而且颠倒,“柏杨版”至少保持学术上最低限度的尊严。

  1991年10月15日

  《小分裂》序

  《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循环性,和呈现在外的规律性。实际上的运作情形是:政治黑暗、农村经济破产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及失去生活条件的商人及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用流血杀戮手段,消灭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直到另一波政治黑暗、农村经济破产出现。如此走马灯式的原地盘旋,政治理念(儒家的君圣臣贤)及经济结构(耕田种桑),也同样一直停在原地踏步,没有提升,也没有提升的冲动。我们祖先就在这种环境下过中国人的“盛世”或“乱世”、“统一”或“分裂”。

  九世纪中叶以降,中国被军阀片片分割,中央不过一个橡皮图章,但直到907年,朱全忠称帝,唐王朝消失,很多其他军阀不承认朱全忠所建的政权是新的中央,中国才正式出现分裂之局。比起纵跨四世纪〇〇年代到六世纪八〇年代漫长的大分裂,我们称这短短七十年的分裂为“小分裂”。小分裂不同于“五代”,中原五代被消除后,小分裂仍在,直到宋王朝再一次统一——那已超过了《资治通鉴》年限。

  1991年12月15日

  《千里白骨》序

  本册记载的九年之间(917年至925年),发生三件大事:一是李存勖的小老婆刘皇后不承认贫贱的父亲是她的父亲,把他拖到宫外鞭打;一是割据镇州(河北省正定县)长达一百年之久的王姓家族,被叛变的军队屠杀罄尽;一是后梁、前蜀两个短命帝国覆亡。

  刘皇后棍打亲父,显示小分裂时代的伦理特质——接近禽兽之境,这是无穷无尽的动乱之源。王姓家族的灭绝和两个帝国的覆亡,意义一样,告诉我们在激烈变动的社会中,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堕落速度至快,回响也至快。稳定的情势下,很迟才有回响。在动乱时代,回响往往十分急剧,使人产生一种宗教情感:世界上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果报效应,不应验在每一个人身上,而应验在大多数人身上,也就是完全由社会甚至全民承担。当权派罪魁虽死,后遗症不死,中国人因之不得不长期承担他们的罪恶。

  小分裂时代较短,但比大分裂时代更使人痛心的原因在此。

  1992年3月15日

  《儿皇帝》序

  一个老汉向一个年轻小伙叫“爹”,这种“倒插门”的取媚手段,只官场才有。四十七岁的石敬瑭,对三十七岁的耶律德光,不但叫得出口,还写得出字。使人发现,一个无赖为了夺取权力,什么不可思议的和卑鄙无耻的勾当,都干得出,包括出卖灵魂及出卖国土——燕云十六州。

  历史上残暴的君王很多,但出卖国土的君王却绝对只是少数,两三人而已,石敬瑭先生因是两三人中的第一人,所以显得特别突出。

  据说:石敬瑭是沙陀人,如果属实,汉人多少好过一点。

  1992年9月15日

  《横挑强邻》序

  后晋本是一个卖国政权,石敬瑭先生当儿皇帝的唯一收获,是满门死于刀斧之下,只留下一个老妻和幼侄,仍被放逐龙沙。历史教训虽然如此明显,仍然有赵延寿、杨光远、杜重威之类,努力夺取那个位置。

  后晋本可以不亡,却亡于景延广先生的横挑强邻,当时最不重要的事,莫过于应不应向辽国称臣,景延广却急于解决这个最不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政客们的功用就在这里,他能用煽情的诉求蒙蔽心灵,以致全国人民都被他带入血谷。历史教训也是如此明显,可是到了十二世纪的宋王朝,仍然颟顸奋勇地先行动手,向金帝国打出耳光。

  利欲熏心的人,不接受历史教训,而接受历史教训的人,又被判定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1992年10月15日

  《高平之戰》序

  凡是称得上战役的战争,都是一种生死对决,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兴亡,甚至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人类的命运。高平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这次战役却奠立了以中原地区为基础,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在极端混乱衰弱的谷底,开始复苏。

  十世纪四〇年代,是人民最悲惨可耻的十年,既被异族军队屠杀,又被本族军队屠杀,然后更被割据军阀交互屠杀,而卖国贼在这十年中也最盛行,很多人都以当卖国贼为荣。本书正逢上这个年代。

  高平战役之后,我们才终于看到一线和平的曙光。

  1992年11月15日

  《分裂尾声》序

  本册是《柏杨版〈资治通鉴〉》最后一册,执笔写此“前言”时,距写第一册“前言”,恰恰十年,对司马光先生的原著,我已尽到责任,并相信不使古人和今人失望。不过司马光原著到959年为止,而我们多了一年,顺延到960年才止。这一年来自毕沅先生的续《资治通鉴》第一年,因为假设不增加这一年,本册就显得太薄,将会给人一种缩水的印象,同时我也希望两《资治通鉴》因此而天衣无缝地前后相贯,合而为一。

  本册一开始就呈现一种强烈的新的气象,历史列车渐渐驶出悲云惨雾,可感觉到小分裂时代渐渐进入尾声。然而,使人沮丧的是,后周二任帝郭荣先生,是一位英明君王,却在英年早逝。我们为他哀悼,也为中国人哀悼,篡位的赵匡胤在本册的最后一年,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卑鄙的篡夺者之一,他的平庸和心理背景,使他建立的宋王朝终无能。

  本序是全书最后的序,面对历史丰富的宝藏,虽然停笔,仍依依不舍。

  1992年12月15日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马洪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