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诗里读出的历史感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3797
许倬云(美国)

  杜工部在《阆山歌》内有一联:“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此时中原格斗未已,他正避乱四川。他在这一诗中抒述愿望,只愿栖居山岩,却无可奈何地等待。杜工部的作品虽为史诗,特点不在以诗记事,而在于一番历史意识。历史随着时间变化,本是动态的,若只是记述一桩一桩史实,历史就显得太过平面,太过静止了。杜工部的作品中却能敏感地注意到变化。“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照顾了广宇长宙不断的变动。上引之联,则表现了不断变化中的张力,正是由张力积累之至,历史遂有不时发作的大变动。

  历史有大变动时,气势是惊人的。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笔力万钧,其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竟似接续上引工部的警句,是蓄势待发之后,动能全部释放,然后才有此景象。苏东坡当时谪居黄州,心情郁卒,“赤壁”前后两赋,是他寻索安身立命之作。这一首《念奴娇》,则是发抒了蓄积的闷气。前阕起句“大江东去”,是发作,后阕收尾“一尊还酹江月”,是发抒之后又归于宁静。

  杨万里(廷秀)(1127—1206)的诗体脱尽机杼,别开蹊径,融合主客,情景无隔。先是有沈尹默先生手书诚斋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倦游客子日无聊,不是江山景不饶。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又似乎是苏东坡描写大变动之后的后续情景,潜能释放了,新局面却又显得如此的将就,如此的因陋就简!杨万里是南宋人,与范成大、陆放翁同时,南宋偏安半壁,而韩侂胄虚矫惹祸,所用非人,北伐不成,从此南宋一蹶不能复振。杨万里直言谏诤,屡遭贬逐。但也正是在忧患之中,他的诗体能突破樊篱,自成一体。

  由杜工部、苏东坡到杨万里,这三段引用的诗词,都是借江水与崩岸为意象,而且似乎竟是描绘一个变动的三个阶段。我不能知道其中是否有后者沿袭前者意象?从历史上的变动来看,这三阶段的现象颇有发人深省处。近来社会学的研究渐与“混沌”理论有了关系。过去的系统观念受结构理论的影响,每以为体系是严整的。现在则知道系统有随机成长的可能,体系的各个部分纠缠搭配,合为复杂体系。越是复杂的大型体系,层级越多,其间的联系情况也就越呈多样性。异质的次级系统彼此组合,其实并不稳定,而不够稳定的结合必有张力。组合方式与形态稍有变动,张力即转化为能量。在潜能一时消尽重整体系为另一形态时,仍可能是随机的,也仍可能是多样性的纠缠与配搭这种种整合与离散关系,并不必然表示改进或退化。一个体系不好了,却不能转移为另一体系,而走入全盘失序与解体中。

  换句话说,系统不是稳定的,而是各部分不断改变相互关系,寻求动态的“均衡”(equilbrium)。均衡只是俄顷的,因为内部诸部分相对关系的转换以及外来因素加入而造成的干扰,这一短暂的均衡又须继续寻求另一状态的均衡。任何阶段的新状况,正如“崩沙新改路”与“横石自成桥”,也都是随机和俄顷的,并不意味着比上一阶段的均衡孰优孰劣。

  这种历史观,将“英雄”与“理想”的作用都降低了。“英雄”人物,不论花多少气力,也许竟是庸人自扰。在寻求均衡的过程中,英雄的作为也不过是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之一。甚至“理想”,也许不过在许多可能出现的状态之中聊备一格。“理想”也可能只是俄顷之间符合原来的盼望;转眼之间,“理想”已失去原有光圈,甚至一变而为丑恶!

  这种历史观也不是全无好处。起码,“英雄”的自大自信,或可因为有此醒悟得以稍微回归到谦卑与虚心,起码追逐“理想”及实现“理想”的激情也可能稍微冷静下来。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激情之下,人们已多次浪费资源,牺牲了不少人,只为了想全盘“新改路”,把一切都改造了。

  现在的世界可能并不比任何其他时期有更多的危机。但是,不论是国际情势、社会结构、经济分配、政治秩序、价值观念……不管哪一个范畴,许多过去曾一度达到的均衡状态现在都在重新安排,有些是在张力极大、潜能将要释出的关口。只盼人们不要再以激烈的情绪,不惜滥用待释的能力,以致不仅难以过渡到另一次均衡,甚至徒然耗尽潜能,走向全盘的失序!以致將这姹紫嫣红,都付与崩沙洪流,徒然留下残井断垣,空让后人叹息。

  (选自《许倬云问学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