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纸短情长暖如阳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3688
陈佩莎

  “骆驼有写不完的/沙漠故事/每一步就是一个字/长长的故事够他写/忘了日晒/忘了口渴/从来不问/到了没有/到了没有”

  这是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大家林良先生(1924—2019)笔下的小诗,他像诗中的骆驼,用一生为儿童书写。他的代表作之一《小太阳》在中国台湾初版后引起轰动,被改编成动画、音乐剧等,迄今印刷一百六十多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世仁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小太阳现象”。2014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小太阳》为“领头雁”,开启了将林良先生作品引进祖国大陆的庞大工程,而彼时他已有九十高龄了。

  可喜的是,林良先生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他在海边长大

  1924年10月,林良先生生于福建厦门。他这一家人,是爱读书的一家人。在他的女儿林玮所作的小传《永远的小太阳林良》中,有这样的场景:林良先生的母亲享受“夜读”之乐,读至眼皮沉沉,书本滑落,于灯下入睡;他的父亲则珍惜晨光,四点多起身,为爱人捡起掉落的书本,熄了床头灯后,便开始自己的晨间读写。林良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书香之家长大,把读书写作当成平生志向。随着战争的爆发,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中学时代,林良先生便开始跟随父亲逃难,先后辗转香港、越南、漳州等地。无论生活将他抛至何种境遇,林良先生都以一颗安之若素的心来对待。他在奔逃中完成中学学业,回到厦门并供职于《青年日报》。

  1946年,22岁的林良先生进入“国语推行委员会”工作,他背起行囊来到台湾,从此便和这座小岛分不开了。在台湾他继续学业,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专修科、淡江大学英国语文学系。1950年,林良先生加入“国语日报社”,一直工作到2005年在“国语日报社”董事长的职位上退休。“人一落座,轻易不再离席”。林良先生拿起一支笔,轻易不再放下,直到去世,所撰写的“看图说话”专栏才最后一次出版。

  见素抱朴·静水流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林良先生一生淡泊谦和,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他追求和谐,大声急语是一番不可想象的情形;他“去净了火气”,只余心中“文火”,慢煮细香微沁的人生。在出版部经理的位置上,林良先生足足待了二十年。升迁算什么,有一方为儿童耕耘的田地可守,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林良先生常默默为后辈作者改稿,而这种事情当事人不提,是谁也不会知道的。著名儿童诗人谢武彰先生就曾深情地回忆,林良先生为他的一首只达到及格线的儿童诗添了一笔,一下使得整首诗生发出意趣。林良先生乐于提携后进,从不吝为文友写序,多年来所作序言,积攒起来集结出版时,竟足足有两大本。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深受林良先生人格魅力感召,以他为轴心,围绕成了一个温暖的圈。他们也因此奉林良先生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大家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的正是林良先生这种长者。

  文学实践中的“方寸”与“天地”

  林良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开垦者之一。他将儿童文学定义为“浅语的艺术”,主张用浅显易懂,同时浅而有味的语言书写;用艺术创作的高要求,精心锤炼浅白的词句。他与儿童没有距离,能准确把握儿童语言发展规律,以童心写童言,其文字的艺术感染力一点不因语言的浅白有一丁点的损失。“浅语”是外化形式,“艺术”是内在本质,他抓住“浅语”和“艺术”这个儿童文学中一体两面的要害,并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之、检验之、完善之。

  秉持“浅语”的创作理念,林良先生从二十几岁开始,直到去世前,以一方书桌一支笔坚持了七十多年。林良先生有自己的写作动力:

  我提笔为小孩子写作,总有一群别人看不见的小孩子围在我身边。这些小孩子都跟我交谈过,我熟悉他们的语言就像熟悉他们的笑容。有时候,他们好像就在窗外看着我,鼻子顶着窗玻璃,變成一个个可爱的小肉球。

  他的写作范围相当广:儿童文学理论集有《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四册,童诗集《蜗牛》等,图画书《树叶船》《小动物儿歌集》《小纸船看海》等,散文集《小太阳》《林良爷爷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爱海的孩子》《永远的孩子》《彤彤》《月光下织锦》等,创作、翻译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因为《小太阳》和《浅语的艺术》,林良先生的散文创作成就与理论贡献早就有口皆碑,甚至遮蔽了他在其他题材上的贡献。

  小动物、自然景物和往事故人是林良先生各种题材的作品中都有涉及的。要能写出那样的文字,林良先生必定了解小花朵的开放,了解白鹭鸶的飞翔,了解阳光映照下小蜗牛透明的壳子,了解雨水滴答中小蘑菇探头的姿态。他能在夜半沉吟间回想起那些孩提时光,父母双亲、好友玩伴,潮声、船影、沙滩、港湾……还有绿豆糕在手心的温热、辗转流离中的山川岁月、挣开母亲的手跑去看火车的兴奋;想起一间房的小屋,想起爱人分娩时绷紧的心弦,想起与子辈长相厮守后的分离……月下推窗,独对静夜,回忆降临,难分彼此。于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学,就这样从他的笔端缓缓流泻出来了。能做到这一切,皆因有一颗包容博纳的心灵,这颗心灵将时空的意义完全消解。

  散文在林良先生体量庞大的文学实践中占比颇多,而书写家庭的散文更是他的一大金字招牌,“家的文学”“文学的家”是他大部分散文作品的主题。这种题材说小很小,目光所及不出身边事物;说大很大,家庭与传承,记忆与当下,就折射出了一代代人的延续。“家”是林良先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他是一位语言的魔术师,平凡家庭的平凡故事经他的笔,生发出无限意趣。畅销半世纪的《小太阳》就是最好的例证!

  小小的家只是一个“方寸”的空间,林良先生却在这方寸之间,施展出了天地之阔。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塑造的“永恒的父亲”形象,具有普遍而隽永的价值。

  “小太阳三部曲”

  林良先生的文学实践实在是太丰富,无法一一详述。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小太阳》《永远的孩子》以及《彤彤》构成的“小太阳三部曲”来窥斑见豹。《永远的孩子》《小太阳》《彤彤》分别聚焦作者的童年与青年、成年、老年时期的家庭生活,正好以时间为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林良先生一路陪伴,从哥哥、爸爸到爷爷,记录着柴米油盐的家庭日常。这连贯一生的童年书写,正是林良先生自成体系的回顾。

  1964年,林良先生开始为台湾《国语日报》家庭版“茶话”专栏写作,一周一篇家庭生活散文,写了二十七年。“茶话”专栏的部分文章后来集结为《小太阳》。1991年,“茶话”专栏改组为“夜窗随笔”,继续由林良先生执笔。在“夜窗”开启后的二十多年里,林良先生写下了上千篇与“童年”“故乡”“亲人”有关的散文,《永远的孩子》和《彤彤》便是从这上千篇“夜窗随笔”专栏文章精选集结而来。

  《小太阳》记录的是林良先生成家后与三个女儿和一只狗的家庭生活,满溢着温馨与幸福。这本书出版四十多年,重印一百六十多次,到今天仍然又叫好又叫座。正是因为《小太阳》温暖了一代代读者,启蒙了一代代人对美好家庭的向往,这本书才能够畅销半世纪,成为隽永的经典。在林良先生的笔下,家是永不暗淡的“金色盒子”,虽然小到只有一间房却也像星星一样发着光:

  我们夜里看到万家灯火,看到一个一个发出光明的窗户。我们把它比作地上的星星。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只有一个房间的家,夜里也有灯光,我们的窗户也会发出光明,成为星群里的一个。这对我们是一种无上的鼓舞!

  在那只有一间房的家,杂音市声纷沓入耳,头上的脚步声赶跑了睡眠;新生婴儿的被窝里好像有一部小印刷机,印出一份一份浅黄深黄的尿布……作者告诉我们:家是每个人自己的小太阳,“小太阳不怕天上云朵的遮掩,小太阳能透过雨丝,透过尿布的迷魂阵,透过愁苦灵魂坚硬的外壳,暖烘烘照射着我们的心”。

  而写《永远的孩子》中的文章时,林良先生已年届古稀,离他笔下所写之事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在《后记》中他说:“我唯一在意的,是叙述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纯真,不要掺杂许多后天的成人意识。”时间上的距离,加之维持“原初”的写作态度,使得书中那些时隔经年的往事都好像笼上了朦胧的光晕。没有主观情感的激烈喷涌,没有主观态度的强行楔入,就连关于逃难的文字也是淡淡的,而非大开大合的苦难叙述:“我们的船,就这样静静地走出了厦门港。”

  林良先生散文的叙述气息是平静而恬淡的,好似抽离了主体,但不仅没有损失情感,反而更呈现出静水流深的怀恋。这种“再造”的童年叙事,能够将作者读者一起带回遥远的岁月,消解时间和空间的意义。

  《彤彤》的故事与前两部相比,更多了一份活泼可爱。彤彤是《小太阳》里最小最淘气的老三“玮玮”的女儿。林良先生在书的前言中说:“一个人能够享有三次童年是一种福气。第一次是自己的童年,第二次陪儿女度过,第三次的‘童伴是自己的孙儿女。”这本书不仅是林良先生观察、陪伴儿童心得体会的集中呈现,也是他的“第三童年”书写。书中的彤彤“像一颗保龄球”横冲直撞地打破外公、外婆的宁静生活。书中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包括彤彤牙牙学语的成长历程,外婆外公与彤彤“斗智斗勇”的带娃日常,还有彤彤跟大人看戏、上街的难忘经历等等。一个调皮活泼、机灵可爱的彤彤跃然纸上。

  林良先生在创作中融入了几十年来积累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经验。他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读者,比如:

  跟兩岁多的孩子交往,并且能被她看成知音,秘诀全在你能不能很有耐心地听她说话,而且一切都顺着她。如果你很有主见,一心想主导一切,你就会失去她的友谊。

  能看到林良先生作为一个有耐心、懂教育的长辈如何循序渐进地锻炼儿童的语言技能、陪孩子玩耍、给孩子尊重和鼓励。书中有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故事:彤彤的妈妈生小弟弟时,全家人用心地保护彤彤的感受,不让她有被忽略之感。大人们约定好,不在彤彤面前强调家里将有另一个孩子这件事,让彤彤的日子像往常一样平静,一样自由快乐。姐弟俩第一次见面时,大人们还给彤彤准备了礼物并告诉她是小弟弟送给她的。这些细腻而充满智慧的处理方式,在品读之下是很动人的。

  从《永远的孩子》,到《小太阳》再到《彤彤》,作者从童年的亲历者,成为童年的观察者、陪伴者与记录者,并以写作的方式重新“经历”童年。为纪念2019年去世的林良先生,2020年10月,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又推出了《小太阳(纪念版)》,纪念版在《小太阳》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导读、书评、名家怀文、珍贵照片等部分,呈现出更加完整的作者面貌,无论是在赏读、教学,还是收藏等方面皆价值不凡。

  阅读史上的闪光印记

  林良先生是中国儿童文学当之无愧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在文坛形成一座高峰,获得“台湾文艺最高奖”“金鼎奖最高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重量级奖项。林良先生一生爱儿童、爱儿童文学,作品形塑了几代人的阅读史。他一点点爬着文字的格子,也因文字而永恒。阅读他的作品,如牵着一位前辈的衣角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前行,前辈虽已远去,那些感动与温暖却是永远留在路上了。林良先生留下的不朽文字,仍将继续润泽一个又一个家庭,继续在当代儿童的阅读史上留下闪光的印记。

  本辑责任编辑:练建安 林幼润

  特约编辑:金旻甦

  本专辑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