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祖国颂”征文获奖散文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12936
瀚宇花开

  陈娟秋(肯尼亚)

  走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中国城,疲惫袭上我的心头,然而喜悦的心情就像花房里漾满了蜜一样甜。我望着刚刚采购完的过新年用品,大福字啦,春联啦,中国结啦……它们都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在我的眼前跳跃着,这团火焰把我的思绪与那一片生机勃勃而广袤平坦的东非热带草原联结在一起。

  在那一片葱绿的草原中静静地安坐着一所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学校,那就是我的新阵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点之一——莱基匹亚大学附属罗茨学校,学校里有650多名汉语学生。大草原上晶亮的阳光从蓝天上直射下来,校园就像安卧在摇篮里的婴孩沐浴着阳光一样,清冽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似乎都能听到婴孩甜蜜的笑声。罗茨学校是裂谷省首府——纳库鲁郡的著名学府,学校的董事长阿曼先生是和蔼可亲的印度人,校长科林斯先生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肯尼亚人。当我跨进罗茨学校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学校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汉语教师。学生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好奇地扬着脸望着我,我用最快的速度学会斯瓦西里语的问候语——Nakupenda(我爱你)。他们常常一下课就到汉语教室来问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诸如:为什么中国的高铁那么快?为什么中国的桥那么多?为什么你的头发不会卷曲?等等,他们的神情总是让我忍俊不禁。圣诞节过后就是过中国的新年了,在新年来临之际,我要给渴望了解中国的孩子们上一堂关于中国新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课。阿曼先生高兴极了,就派他的司机彼得驾着他的奔驰座驾送我到首都采购节日用品。现在孩子们正翘首盼望Madam Chen(非洲国家对女性最尊贵的称呼)回来呢。

  彼得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看见我就跑过来,把沉甸甸的文化活动用品提到车上,他好奇地打量着这些用品。

  我说:“中国新年要到了,你跟我们一起过年吧。”

  彼得激动地说:“那太好了!每当我们电视台播出中国春节联欢晚会时,我想要是能真正地过中国春节,那该多好!”他奓开两只手,闭上眼睛原地转了一圈,这是许多讲斯瓦西里语的当地人表示快乐的一种方式。

  我们钻进车里,不一会儿就驶出老城区,马路两旁尽是广阔无垠的草原。此时已经是暮色四合的时候了,路上行人带着一天的疲惫往草原深处的家园走去,古老的马赛族人披着“苏卡”(一种方格毯子)握着长棍向夕阳走去,形成独特的剪影。突然马路前方上空出现了一弯彩虹,横跨四个车道,五彩斑斓,许多车和人向彩虹里游动,就像一个神话里的彩虹门一般。这个位于南半球的横穿赤道、矗立在高原上的国家总是没有来由地出現彩虹。内罗毕城距离纳库鲁郡大约160公里,到达教学点罗茨学校又该是星光灿烂了,那些寄宿的孩子们是不是又在校门口等候Madam Chen呢?可是他们一定会在我回去之前就睡去了,因为宿管教师莉迪亚总是在熄灯之前把孩子们赶到床铺上的。

  罗茨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纳库鲁郡的中上阶层家庭,一小部分孩子来自内罗毕,有少数混血儿。大部分学生是肯尼亚人。当我在教授句型“你是哪国人”时,有的学生回答“我是苏丹人”“我是乌干达人”“我是坦桑尼亚人”。我不得不增加这些国家名称的汉语词条。来自南苏丹的七年级学生艾瑞克告诉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一家人千辛万苦才迁居到肯尼亚的,怜惜之情不由得从我的心底升腾起来。一周一节的汉语课对孩子们来说太少了,于是在下课时,他们常常涌进教室练习汉语。他们离开时,办公桌上则摆满了夹巴提、满达吉等当地传统食品。

  也有的孩子不是来练习汉语的,他们简直就是可爱的促狭鬼。迈克、瑞秋、安东尼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三胞胎兄弟,他们有着东非人典型的长相:黑黝黝的脸上,眼睛又大又亮,就像黢黑的夜空里的两颗星;后脑勺特别凸出。三胞胎兄弟在八年级不同的班级,如出一辙的身材与脸相,如出一辙的言行举止,甚至连读书的声音都是一个声线,这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来自火星的孩子。每一次鬼鬼祟祟地踱进来一个促狭鬼,然后让我猜他的名字,我只好说出一个名字来,小男孩咯咯咯地笑个不停,然后手舞足蹈地说:“Madam Chen又错了!又错了!我不是安东尼,安东尼在操场上跑步呢,你说我是谁?”我拿起教鞭轻轻地敲打他的屁股,他一滑溜就跑了,留下一串变声期的笑声。

  能够作为外派教师一路向西,去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我坚信——我的履痕里有一段日子被神光笼罩住,从此,我的仆仆风尘与伟大的“一带一路”重合在一起。

  彼得又吹起了口哨。每次去内罗毕采购,来回要8个小时。天亮就得出发,披星戴月才到家。为了抵消我的寂寞,彼得学会了吹口哨。他的哨音不一定优美,但是每一个音符里都渗透着质朴与热情。上帝让这个国家坐落在东非十字架上,也赋予这里的人民天赋异禀,他们笃信上帝,能歌善舞,热情好客。阿曼先生与科林斯先生为了让学校发展壮大,殚精竭虑,他们在百忙之中还常常对我嘘寒问暖。有时候给我送来一桶水,有时候送来印度飞饼或时令蔬菜,还有一次全体学生在操场上给我唱赞美诗。他们不止一次对我说:太感谢Madam Chen了,你让学校打开了知名度,学生在不断增加。是的,我是罗茨学校唯一的汉语教师,也是纳库鲁城里唯一的汉语教师,是汉语让我和这一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一段无以复制的峥嵘岁月,我那过了一个就忘记一个的无数个平淡无奇的日子,终于有一段碎片在我的生命里留下坚实的印痕。

  晚霞一点一点散去,天空依旧蓝得像精灵。彼得的口哨声时断时续。举世闻名的地球伤痕——东非大裂谷边的金合欢树下,徘徊着几只斑马与狒狒,还有几个背着枪的警察在梭巡。突然有两个警察边挥手边向我们走来,彼得便把车停在路边。

  彼得向警察走去,我在车里纹丝不动,透过玻璃,我看见彼得把证件递给警察。

  警察看过证件,向我走来。

  其中一个警察用手指弹着车窗,我摇下玻璃。

  “Habariyako!(斯瓦西里语,你好)”警察向我打招呼。

  彼得小跑过来,边跑边喊:“Madam Chen是罗茨学校的汉语教师!”

  彼得说:“学生很喜欢上汉语课,中国春节要到了,我们要上中国新年文化活动课了。”说着他从车里拿出中国结给警察看。

  霎时,一团火焰在警察面前燃烧起来。

  警察转身,笑意盈盈地对我说:“Madam,罗茨学校因为开设了汉语课,学生越来越多了,他们会说‘你好‘早上好。”

  顿时我笑靥如花。我忘不了第一次上汉语课的情景。英语与斯瓦西里语没有声调,汉语声调的介入,使得学生既新奇又难以把握,声调练习课是一堂哄堂大笑课。校园里,学生常常用新学到的汉语互相问候。午饭后常常有一群学生找汉语教师对话。有一个家长从肯坦边界赶来,给我留下电话号码,说一定要把孩子在汉语课的表现告诉她,她希望孩子学会中文后去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新生源源不断地转入,阿曼先生措手不及,不得不对一个教学楼加盖了一层……

  我对警察说:“罗茨学校要举办中国新年活动了,欢迎你们加入。”

  两个警察笑意盈盈,说:“那太好了!Madam,辛苦了!你们到学校一定要天黑了。”说完,挥了挥手。彼得“呼”的一声钻进车里,我们扬长而去。我回头看,他们还在向我们挥手告别呢。

  晚霞敛迹潜踪,蓝空渐渐染上灰色。路上车灯接二连三地亮起来。彼得的口哨声便在灯光里流转。

  回到学校,星光漫天。孩子们早已睡着。草原里时不时传来动物的声响,它们像夜的精灵,在草原上跳舞。

  我望着璀璨的星光,想起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话:“乞力马扎罗高大雄伟,屹立在非洲灿烂的阳光下,在它的西高峰有一只风干的雪豹。每天黎明,当太阳湿淋淋地从印度洋升起,照亮东非高原的时候,这只风干的雪豹就会苏醒过来仰天长啸,它在说:‘非洲,你好!”我又想,如果海明威活在当下,一定还会说:“你好,中国!你好,‘一带一路!”

  饭甑岩的热气

  禾 源(中国福建)

  下党村的地理标识该就是那块饭甑岩,标志性建筑便是鸾峰桥与文昌阁。我把这三个地标连接起来,想到了这方人代代繁衍苦苦追求的三件事:一为饭甑冒热气,能吃饱饭;二为文昌阁里有书声,让子孙知书达礼;三为天堑化通途,能走出大山。日子随下党溪的溪水穿过鸾峰桥下,一天天流走,三件事的愿望如同面面山坡的绿树根深蒂固,如片片落叶代代沉积发酵升温,在这块土地上储下的股股热气。

  燥 气

  下党有俗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光棍五保多。”说这样的话不管语气多么平和、多么轻柔,可心中就是崇山峻嶺,会感觉山岭中满坡热浪,即便有一阵又一阵的风,可吹不去那砸在身上的热。怪不得说下党人有三怕:“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路难行,聚在下党那股憋屈的热也就流不出去。地憋屈、人憋气,憋出的只有股股燥热,这股热没能让家家饭甑蒸发出香喷喷的白米饭。村里还流传过一则故事,说是有一户人家来了亲戚,可家里实在无法开炊,怎么办?女主人只好把饭甑端到锅里,烧起火,而后托词去菜园拔菜而回避。饭甑大气已上,还不见主人回,亲戚打开饭甑盖一看,是空饭甑,只好离开了。这股气憋屈了一代代,憋得浑身燥热,百姓们把燥热发泄到土地上,男人刨地,女人进山采野菜拔笋,坚守着过日子。可乡党委书记被这燥热烤得憋不住了,一次地委会议上站了起来,放炮说:“对贫困山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这一炮放出,他把浑身的燥热泄出,让这股燥热弥漫了整个会场。下党,就以这样的“热情”邀约了地委书记。

  喜气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下党的六月自然避不过酷暑,中午时分,当空的阳光,骄横野蛮,地上的草木也被晒得打不起精神。可下党乡党委书记回到下党倒精神头十足,他的燥热之气泄出时接回了和畅惠风。一个月还没过去,惠风吹来,地委书记带着地直十几个部门负责人及县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共30多人要到下党来。沉闷的下党,燥热的下党,一下子活跃了。信息流动、激情流动、干劲流动,下党的燥热在一款款的流动里化成带风的喜气,这喜气激动了山水与下党人。

  他们清理环境,做卫生,把鸾峰桥洗得干干净净,一座架通两岸,走古走今的厝桥要充当起迎宾厅、会场的角色,好客的下党人能不精心打理吗!细心的下党百姓心里盘算尊贵宾客一路行程,一弯一拐,一坡一岭,他们掐指算着时间。从寿宁城关车程多少小时,从平溪乡的上屏峰村开始翻山越岭,15华里的行程大概要多少时间,下党人都在测算着。那位煮凉茶的老兄算得更精细,他知道路陡人稀,杂草丛生,甚至树枝横斜,荆棘挡道,他把披荆斩棘的时间算在内,把歇脚拭汗的时间算在内,把察山看水时间算在内,选定了一个时刻开始煮自己家的凉茶,而后挑上山,到了山岭中的凉亭刚好清爽可饮。不仅他算得准,许多乡亲也算得准,绿豆汤、鱼腥草汤,样样会时而聚。凉亭清风徐徐,乡亲们热情洋溢,为尊贵的客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情。在村里的乡亲也算得准,鸾峰桥上已经安放好八仙桌,摆上老茶壶和一个个擦得发亮的茶盏,下党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洋洋喜气。

  11点多,本该是午餐时间,可他们不辞劳累,擦把汗,便在鸾峰桥上的会场召开了一场别具风格的会议。桥下清流声与两岸山坡的蝉鸣、虫吟、鸟啼组成山水和声,成为这次会议的背景音乐,虽没有曲水流觞的雅兴,没有坐看云起的禅语,没有隐居修竹林中的闲情,但为民生大计,则声声高远;虽不用扩音,不入俗套,但为下党脱贫之策则声振林樾;虽不见鲜花,不挂彩旗,但与这方百姓的深情厚谊则让饭甑岩喜气腾腾。就在这喜气中留下了真言、真心、真情。

  “这次大家和我一起到下党乡实地调研,相信都很受教育。以后各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任何原因、种种情况,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

  会议还为下党的发展指出要先解决乡公路、水电照明和办公场所三大问题。

  “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

  一句句,声声在耳;一桩桩,暖透人心。

  1989年7月19日,对,就是这一天,下党村的每一户困难户,每一条村弄,下党乡的山水,同沐浴在关怀的热气中,全村弥漫着幸福与希望的喜气。

  福 气

  下党山高坡陡,一阵风吹到山坳,也会在乡村里巡游好久好久,清晨冒起的炊烟才飘到半山就归为山腰间的雾霭。这里是块有根性的土地,是留得住热度的地方,正如鸾峰桥、文昌閣和许多古民居一样,聚在一堂,流转岁月祥云瑞气。那一天,地委书记带来的喜气,更是渗透乡村每一块肌理中,渗透到每个人血脉里,激活了土地,激动了人心。日里有使不完的劲,夜里有做不断的梦。

  强劲的扶贫东风股股吹进,下党的脱贫之志如山间竹笋节节拔高,又如翠竹扶风,绿满山坡。“撸起袖子加油干”,下党人铆足劲头。虽说依旧是艰辛重重,依旧汗水淋淋,但此中奔头在即,每一滴汗珠都闪烁着幸福的咸味。“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公路开通,学校、医院、办公场楼相继落成,走上了“一村一品”脱贫发展思路,走出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相结合的致富大道。

  1989年的热气在不断添薪加火中,饭甑岩上热气腾腾,幸福之气飘到山外。30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下党脱胎换骨,省际公路开通,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推出“下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乡村民宿、百口食堂、幸福茶馆、咖啡小屋,等等,一块块招牌都闪烁自信、自豪、幸福的光芒。

  交通打开山门,交流引来人流,南腔北调的话语,共同讲述的都是下党的福气,一口口拉进拖出的行李箱塞着的是为幸福而来、为幸福而往。下党人说,看着一群群穿着整洁时尚的客人,听着他们对下党的夸奖,本就幸福满满,没想到2019年8月7日,我们收到一份能让我们下党人幸福代代的厚礼,那就是习总书记给下党村民的回信。他就在鸾峰桥头,用下党话诵读着。神情庄重,字字深情,句句铿锵,那种幸福,那种自豪,一股股流入了我的心田,我情不自禁向那封信深深鞠躬,而后也用自己的母语一字一句地诵读着。

  这封信也是写给我的父老乡亲,写给脱贫致富的全闽东乡亲。

  此时,我也满满幸福,登上饭甑岩上的塔楼,看鸾峰桥,看文昌阁,看下党村,心中默念:家家饭甑腾芳香,朗朗书声颂乾坤。条条通衢载福路,张张笑容感党恩。而后大声诵咏起鸾峰桥头的那副联句:“古桥留足迹领袖风范传天下,山乡换新颜人民幸福奔小康。”

  目光里的泮境

  黄河清(中国福建)

  深秋时节,热情好客的何大姐邀我们到她的老家龙岩上杭泮境乡泮境村走走,去追寻纯朴的乡韵乡趣,去感受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喜悦。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

  此刻,从站立的地方望去,周遭是绵延不绝的青山,层层叠叠地偎依着,如瓣瓣莲花簇拥着扑面而来,而脚下这个不高的山岗,恰如莲花的中心,真是个神奇之境。这个山岗有个名字叫风灯岗,据说是因为远远地看去,这个山岗的形状像是古时人们使用的油灯。然而我更动情于关于风灯岗的神奇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村里一名女子婚后未育遭家人遗弃,她便隐居在这片山中以采摘草药为生。因为怕黑,夜晚就用松明火把照亮自己。一次外出采药时,忽听到草丛中传来婴儿的啼哭,她寻声而去,发现一件破衣中包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兔唇男婴,她把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此后,她精心抚养,如同亲生。婴儿渐渐长大成人,母亲就教儿子做豆腐,他们做出的豆腐细嫩香甜,远近闻名,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母子俩在卖豆腐的途中遇到猛虎,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被猛虎夺去了生命。儿子悲痛欲绝,他知道母亲怕黑,从此,儿子每天天黑之后都举着松明火把到母亲遇难的地方去哭拜母亲。天长日久,儿子把眼睛都哭瞎了。一天,瞎眼儿子又举着松明火把摸索着去陪伴母亲,忽然,一阵狂风把他手中的火把吹灭,他仰天哭喊着:“老天呀,让我化作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在这里陪伴母亲吧!”倾刻间,山风呼啸,飞沙走石,一位鹤发老人飘然而至,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孩子,你的言行感天动地,就让这半径五里变成莲花峰,你就在那风灯岗上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吧,让孝心永存。”“半径”“风灯岗”的故事从此代代流传。多年以后“半径”成了“泮境”,而风灯岗依旧是风灯岗。

  如今,风灯岗上伫立着一尊15米高的三面观音石像,她慈眉善目,俯视着脚下的这方净土,这不就是一盏至善至美、至慈至悲的灯吗?几片轻柔的浮云在眼前悠然地飘动,像小船一样轻轻地划过……

  沿着宽3米,长1000多米,用大理石砌成的登山步道走下风灯岗,视野所及就是泮境村,整个村子三面被山峦紧紧地环抱,仿佛端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太阳从田野的那边冉冉升起,绿色的缝隙中洒进一道道金光,映照着蓝得透亮的天空。清风拂面而来,夹杂着丝丝泥土的幽香,一股凉凉的空气,随着深深的呼吸沁人心肺,让人满心舒畅,一种说不出的舒服!距目光最近的地方,是进入村子的一条笔直的大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用砖头和水泥砌起的新房。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几只鸭子在碧波上游弋。

  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山林。“泮境的优势在生态,泮境的出路也在生态。”泮境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5个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村,2个村被授予市级生态村。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1%。与县紫金公园毗邻的定达、乌石村境内有3万多亩原始森林。常见的杉树、松树、毛竹、杂林且不论,珍奇的百年以上的红豆杉、香榧、香樟、木荷等也屡见不鲜,植物界极为罕见的桫椤、鹅掌楸及原始树种也有分布,丰富的刨花楠群落和格氏栲群落坐落其间。

  泮境的森林,郁郁葱葱,如绿色的流云,沿着山坡,跨过深壑,跃上峰峦,势不可挡地席卷天内天外。今天,经济建设的大潮翻涌,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干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正所谓: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泮境印证了这一点,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泮境有幸保留了满目青山,保存了众多古村古风和古韵。保存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存了一个后发优势。这种优势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说到秋风无情,也许是因为它摇落了枯叶,吹散了温暖。我却感到并非无情,当丝丝秋风吹来时,便带来了秋的笑颜,它轻轻地拂去了夏日的烦躁,它翩翩起舞,托着落叶奔向大地……只有在秋天,你才感覺到那是生命中最旺盛的季节,它硕果累累,带给大地一片金黄,带给人们深深的爱意。在彩霞村恰巧碰上花生节,这是他们首次过花生节,鼓乐声声,欢歌笑语,一派丰收的景象。彩霞花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名闻遐迩,已成为泮境的一张特色农产品名片。农地里,人们忙着收摘花生;作坊里,人们忙着把花生清洗,通过蒸、煮、烤一系列的特殊制作工艺,将一颗颗金黄的花生呈现在人们面前,村子里弥漫着花生的清香。忽然想起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以花生喻人生,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耐人寻味。现在彩霞村已成立了桂灵花生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引进欣杭电商,打造“合作社+农户”的电商模式,彩霞花生将满足更多人的口福。

  虽是深秋,走不久就会一身汗。快速是天然不适合这里的,需要放慢脚步,放松呼吸,让目光缓缓摩挲视野中的一切,一如时光亘古以来在此处缓缓流淌。坐在四周爬满青藤的农家小院,喝一碗清香四溢、清甜可口的蜂蜜茶,听着松风时作,溪水潺潺,有一种沁人骨髓般的深长惬意。

  农家的主人老陈是个养蜂专业户,在政府扶贫政策的资助下,他养了300多箱的蜂。他说泮境的莽莽林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蜜源。春天百花盛开自不必说,即便是深秋,深山老林中依然有100多种的植物在开花,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蜜源。这里的蜜蜂采用野外放养,青山绿水保证了蜂蜜的质量,活性物质与营养成分全面。再过一段时间,他的蜂箱就全部可以摇蜜了。他说金山银山不如青山,这是大自然生态的瑰宝,也是酿造甜蜜事业的源泉。看着黄澄澄的蜂蜜在摇蜜机中汩汩地流出,那种感觉真是甜到心里去了。他笑着,黝黑的脸庞上那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里,仿佛也流出蜜来。

  闽西农民养猪致富曾经饮誉全省。然而,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为了保护这片净土,人们痛下决心,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来是养猪大户的钟春香和林升芳夫妇决定停止养猪,改为建设以保护生态的养鹿为主的家庭农场,青山为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农家的玉米秆地瓜藤等都是上等的饲料。此外,他们还引种了鹿最喜欢吃而且很容易生长的营养价值也高的狼尾草。鹿的经济价值很高,全身都是宝,每头鹿价值都在上万元,一头母鹿每年都能产一胎。鹿茸是珍贵药材,一斤鹿茸价值在几千元。养鹿不仅环保,而且是生态型的循环经济,鹿的粪便还可以用作狼尾草的肥料。这对勤劳的夫妇对养鹿充满信心,下一步,他们将探索放养模式,到那时,你就可以看到泮境的森林中奔跑着的鹿群的身影,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自然景观啊。

  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因而也是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泮境幽静古朴的氛围,舒缓从容的节奏,便愈发显得可贵。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美好,为了让人们真切地领悟,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

  而这里的人们,也的确没有辜负上苍的这一种厚意。

  作为一个生动的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已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一个外来人,泮境的山水自然,就是一道永远不会撤席的目光的盛宴,只是随着季节和时辰,不断变换着内容。短短的三天,感官积攒下了丰富的印象,足够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反复回味。白天,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倾斜下来,树叶仿佛被擦拭过,熠熠闪光。夜晚,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仿佛伸手就可以摘得。还有那澄澈清亮的溪水,舒缓而辽阔的茶园,桂花浓郁的香味,田野里的虫鸣,黎明时分的鸟啾……这一切,都让我们十分敏锐地感觉到:你是在享受着上天给予的一种恩赐,你是被一种来自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样的古典氛围笼罩着、湿润着、渗透着、抚慰着……

  置身于这样的地方,不由得会想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目光作证,在泮境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动确凿的事实。

  五店之光

  万代辉(中国福建)

  高楼林立,书写一座城发展的高度和时代节拍;我们虽已走得很远,但还没有忘记当初的出发。回望乡村,农忙时节的气息已渐行渐远,没了往昔的稼穑之艰,房前屋后缕缕飘荡的炊烟已随风远逝,让城市在行色匆忙的步履间拂动着南来北往的乡愁。

  在晋江青阳湖光西路边,一片砌砖入石的传统街区一如早期的村落。东南入口处,爬满绿叶的砖墙上嵌有一方石板,由明代晋江大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集字而成“五店市”三个绿色大字,生机勃发像飘飞的绿叶,上百座溢满闽南风情的古厝错落有致,在深秋的阳光里带给我一份“闲立秋多思”的畅想。

  当我走进街区里那些红砖白石逼仄交错的小巷,时光仿佛倒流,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些石头嵌入红砖的墙面,那些燕尾屋脊的翘角,曾经蕴藏着无数家族奋飞的梦想,也曾让多少出外打拼的人梦绕情牵。

  当和煦的阳光打在砖石墙上,红白相间的外墙立面,纵横着岁月留下的沧桑。穿行中,和朋友带着孩子沿着街区走走停停,对于孩子们来说,眼前建筑虽似曾相识,但更多是陌生的。他们生活在当下城市里的高楼,少了在村庄中小街小巷嬉戏打闹追逐的童年。在他们好奇的眼睛里,有着一份“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之感。

  这里,是千年前唐朝的蛮夷泉南;相传赤土埔官道边有五爿小店,是蔡氏五兄弟点燃忽明忽暗的生活火光。“人稠山谷瘠”,一面是大海,一面是砾石遍地的丘陵;“就耕无处辟”,人的第一生存需求成为遑论。迫于生计的蔡氏兄弟们在灶膛支起柴禾的酸甜苦辣,只能为过往的南贩北贾提供最简单的食宿;盛世悲歌,让一缕瘦长飘荡的炊烟在窗外遥望西北大唐的雍容……

  如今,一座座古厝次第绽放,成为晋江城市的会客厅和一张文化名片,高低错落厮守着岁月静好,开垦了现代人一片传统的精神园囿:状元府、蔡氏家庙、布政衙……几百年时光里,进宝岛、下南洋,瓜瓞绵绵。晋江文史老专家粘良图说,大厝里的后代,如今许多都在台湾和南洋生活,逢年过节时会结伴回来谒祖。在我眼前,那片片红砖历经岁月的漂染依然红火如初,依旧撩人,它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心想,当回归的游子们贴近祖辈曾精心打造的门窗时,那些雕刻的鸟语花香,那曾经听惯的乳名,定会让他们神思飞扬、春风满怀。

  相比于街区里商业美食店铺的忙碌与喧嚣,分布其间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场馆就显得几分宁静,这也契合了艺术馆所营造的无声且高雅的氛围,氤氲而安详。徜徉间,安静的房子,脚步轻移的人流。想闹中取静,游人可以在饱览街区里煕煕攘攘的人间烟火后,轻松地步入这些艺术场地。沏上一壶茶,在白瓷杯茶水的盈动中,体验香茗浓郁。“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时光一下子就慢了下来,然后在美女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粗大原生态的木质梁柱徜徉,脚步也显得舒缓而轻柔,轻抚一下这些挺拔的木柱,能感觉到这里曾是人丁兴旺、家族子孙绕梁追逐的情景,而那香气缭绕的厅堂案台前,曾经有多少亲人虔诚地匍匐?

  特别是那些經风沐雨的器物在橱窗里屏声静息,借着文明的火光,正凝视着每一位观赏者的脸庞。它是千百年岁月的见证者、守望者,包含着时代特征及社会环境。观赏之余,古老的气息会让人沉浸在历史的波谲云诡中,心生一种“今夕是何年”之感。

  在状元街6号,这是由青阳庄氏六房小宗古厝改造的当代苏献忠陶瓷艺术馆。其空间不大但疏朗,少了烟火味。梁柱之间,气宇轩昂,沐浴着艺术气息,馆内的布局古典与时尚相互浸染。展台前,是瓷艺大师苏献忠创作的唐代仕女等系列瓷雕作品,作为德化百年“蕴玉瓷庄”著名瓷雕大师苏学金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的瓷作以现代契合传统手法,别具匠心。这些二三十厘米高的仕女作品或立或坐于案几上,一颦一笑间,透过“袒胸”短襦的褶皱,给我们传递着千年前唐代仕女“胸前如雪脸如花”的万种风情和一份怅然若失的神态。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在传统的商业街区里,一处可以让我们自由穿行和心灵栖息的场所,带给我们精神的熏陶和慰藉。

  在布政衙巷3号的蔡立爱大夫第,是三开间三进三落四百多平方米的宅院,空间开阔,均为砖石土木结构;前有宽阔的石埕,入门处是闽南建筑风格的庑架脚,方块红砖铺地的厅堂前有天井。相传,蔡氏一族在唐咸通元年就来到青阳山,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传衍40余代,名人辈出。这是明朝万历年间,两位蔡氏兄弟的府邸——大夫第和布政衙,左边大夫第的主人是哥哥蔡立爱,官至奉直大夫;右边布政衙的主人则是弟弟蔡立敬,官至浙江布政司左参政。

  身为明万历举人的蔡立爱,其建筑所用的木料石料都不经精雕细刻,典型的明朝官宅,倡导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家风。然而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家族总有起起落落,繁荣与衰落交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居住于此的子孙们也纷纷外迁。但不管如何,每一代人都是向前走的,往前看的。

  “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身置其间,燠热殆尽。蓦然想起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另种怨艾:“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代代的人走来,又一代代的人远去,却在每个家族轮番上演。

  现在的大夫第已是晋江工艺美术馆的展示场地。里面展示有庙宇木雕、国画、漆画等艺术品,也展示晋江博物馆的历代陶瓷藏品。

  当天展示的藏品中有清代的德化白釉龙座观音立像。高约10厘米,造像延续着明朝的烧制技艺,形态庄严不失生动;低首垂目,似在俯瞰尘世众生。而早在唐宋时期,德化陶瓷已誉满天下,瓷圣何朝宗的白瓷观音立像,为德化瓷雕炉火纯青的巅峰之作。

  同时展示的还有青花香炉,系三足炉,德化窑烧制。青花用釉,开光绘画山水人物图,瓷胎细腻白净,青花发色深沉,品相完好,另有军持壶等瓷器。从这些瓷器的包浆中,我感受到这些器物穿过历史还散发着阵阵幽香,以及在几百年里无数双手抚摸过的余温。静立神思,观世音、香炉,这些闽南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信仰载体,在我面前仿佛再现了三炷篾香高举,叩头祭拜时的那份谦卑与虔诚。

  逆时光之流,那些德化白瓷,曾承载着泉州“海丝”十三世纪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

  作为文化遗存,它们带给我们许多丰富的历史信息。记得早些年,台湾陶瓷研究专家陈信雄博士经考古挖掘,在澎湖列岛采集到一万多件宋元时期瓷器标本,他专程寻踪到德化博物馆对照到相同的实物,由此解开他多年寻根溯源的心结。这些沉浸在海里千百年的陶瓷碎片,静卧于沙海中并没有褪色,文化有根,而它们的根都在祖国大陆。

  其实,在一些史料中,也记载早期有德化或其他陶瓷产区的先辈到台湾传授陶瓷烧制技艺的历程。他们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闽南众多的窑址中,这些承载人类前行的器物,在商潮滚滚的晋江,在一片传统街区里,正散发出它柔美的光。正如一同参观的台湾知名唱片制作人说:“五店市街区里那些文艺的展厅、会馆带着浓烈的文化味,容易让人沉浸其中……文化如光,启人心智。”而台湾来的一位知名词曲作者也说:“我遗憾的是我们这家族的族谱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每个族人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寻根谒祖的渴望,是返回原始朴初的渴望。在五店市里,我能感受到这里的人对家乡的守望和热爱。”

  本辑责任编辑:林幼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