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小巧也灵活,既可以三言两语说一只榴莲,两片树叶,也可以谈谈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乃至宇宙大事。万事万物,皆可纳入小诗,或化为纯美,或化为智慧。泰国华文作家协会有一群诗人,就对小诗情有独钟,他们为此取名“小诗磨坊”。
“小诗磨坊”创始于2006年,由曾心和林焕彰二位诗人发起,从最初的“七加一”模式,到2012年发展为“十加一”模式(十位泰华诗人,一位台湾诗人),“专写六行以内的小诗”。“七加一”,指的是七位泰华诗人:岭南人、曾心、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莫凡和台湾诗人林焕彰。2012年,又增加了晶莹、温晓云和澹澹三位诗人,成为“十加一”。“小诗磨坊”从开创至今恰好是十周年,他们每年出版一本诗集,至今已是硕果累累。
“小诗磨坊”的诗人们,十余年来坚持笔耕,创作了具有中华文化之美的小诗,万紫千红,仿佛一座小诗的大花园。“小诗磨坊”之名,意为创作时细细研磨,精雕细刻,他们的心血,果然幻化成一首首出奇、出新、回味无穷的小诗精品。笔者阅读这些小诗,常常沉醉其中,从中体味到他们人在海外,心系中华的情怀;体味到他们在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坚守的赤子之心;体会到他们对母语的精准运用;对世间众生的悲悯与同情……宋代评论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评论诗歌:“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小诗磨坊”中的诗作,犹如此评,诗虽短,却令人联想无穷,浮想联翩,果真是满篇“绝句”、“佳句”,意境悠然,意在言外。笔者不揣浅陋,以学习与欣赏的态度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悟。
岭南人先生的小诗,或风雅,或洒脱,风格多变。沈奇先生说:“十一位‘磨坊诗人中,若单论意象品质和整体诗质之饱满深永而言,还是岭南人拔得头筹”,笔者也颇有同感。阅其诗,可欣赏到“精雕细刻,美人如玉”的精细光华,刚要感叹,一转眼又读到“一摊浊水”,转换自如,令人猝不及防。小诗中蕴含着似有若无的哲理意味,细品之回味无穷,领悟颇多,如《水过无痕》:
水过,真的无痕吗?
水中石知道
河岸知道
岸边的树也知道
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在他看来,“一切皆流,无物常在。”天地间万物没有绝对静止和不变的。孔子也曾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眼前的流水犹如流逝的时光,滔滔流淌,无法挽留。两位名人,两句名言,赫拉克利特是冷静的哲思,孔子则是热切的感叹。岭南人先生却另辟蹊径,诠释这亘古以来就存在着的滔滔流水。流水不舍昼夜地前行,时间也如同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但是否所有的过往都随着滔滔流水消逝了?是否昨日的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小诗提出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水中石知道,河岸知道,岸边的树也知道”。流水抚过之处,石头不能忘记,那流水或温柔,或残暴,或清浅细流,或滔滔洪水……石头已然被流水刻上印痕,或圆,或方,或温润平滑,或棱角依旧……世间万物也都被时光刻上印记,怎会无痕?河岸知道,因为河岸也日夜经受着水的冲刷和洗涤。就连岸边的树,那些旁观者,也会记住流水的点点滴滴。我们来到这世上一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总会给世间留下些许印记。有些人来了,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万古流芳;有些人来了,纵使默默无闻,也会给亲朋好友心上留下念想。想到此处,不禁肃然,我们真要好好规划人生,好让我们这一条小河流中的石头感受到温柔和甘美,而非暴虐和苦涩;好让我们岸边的旁观者,看到更多优美的风景。
曾心先生的小诗,自有中国古典文化呈现的意境。传统文化的气氳弥漫于小小的诗句中,数句之内,便一唱三叹,一波三折。如《小舟三境》:
停泊在溪旁
是睡的时候
穿行在江河里
是醒的时候
乘风破浪在人海中
是梦的时候
六行诗,三种意境,和三首唐诗相似。《滁州西涧》、《早发白帝城》、《行路难》,唐诗的意境,在此化作单纯简短的句子。“停泊在溪旁/是睡的时候”,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正可香梦沉酣,展现的是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穿行在江河里/是醒的时候”,梦醒时分,小船行驶在平缓的河流中,是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获释之后的洒脱和清醒;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之路,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点出前路坎坷,“乘风破浪在大海中/是梦的时候”,和李白一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睡时恬静,醒时行进,看似最现实的选择,但诗人并不满足于在江河中穿行,他渴望的是,到更广阔的大海里探索,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但无论前路如何艰辛,有梦的人总会去追寻。人生恰似一叶扁舟,在小溪旁休憩很悠闲,在江河中穿行很愜意,然而,诗人仍渴望人生中有风有雨有浪花,这样才是更多彩的人生。曾心先生在寥寥数语中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令人惊叹!
林焕彰先生的组诗自成一格,特色鲜明。在他笔下,春夏秋冬的花一起盛开,千姿百态,万紫千红,成为一片美得炫目的风景。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语,每朵花里都包含着他的感悟。他的器物组诗,则让衣裤鞋袜、杯盘碗盏、牙膏牙刷都有了自己的灵魂。余光中说,诗人能够在混沌的万事万物中理出一个新的秩序来,在自然和人世之间建立一个新的order,新的秩序。林焕彰先生的小诗《生命的小精灵》似乎就建立了自己的秩序和体系:
生命的孕育,由小精灵来决定;
从亘古,从无开始
透明,漂浮,飞行
从宇宙洪荒,从夜与黎明的交界
集结再集结……
在深邃神秘的黑箱,母体孕育的圣地
林焕彰先生把生命孕育的过程与宇宙相比拟,最大的和最小的,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度。那一颗颗小精灵,正如宇宙中的闪闪繁星,点亮了漆黑的夜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与喜悦。老子有云:“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母体是孕育生命的圣地,老子郑重其事地指出这是天地之根,是万物之门。母体虽有限,但从小精灵的视角看,却又是深邃和神秘的,如同宇宙般广阔。广阔无垠的宇宙和神秘深邃的母体,同样孕育了生命,同样值得敬畏。诗人建立的秩序精准无比,这最大与最小之比较,令人叫绝之外,更多了一层使人深思的韵味。
博夫先生的小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离愁别绪,满溢字里行间。“乡愁”的意绪,萦绕其中,令人低回。一位思乡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小诗《醉卧东篱》:
烛光燃尽愁绪
历史醉卧在长河的漩涡里
异国也有东篱
若干年后
我生命中
多了一个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他在自己的家乡,吟唱着生活的悠然美妙。“东篱”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和生活其中的美好情怀。自从陶公把菊花种在东篱下,千百年来,“东篱”就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唐代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代柳永《玉蝴蝶·重阳》:“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镜湖上,日日醉东篱”……从东晋以来,“东篱”就在中国文人心中扎下了根。东篱下的一丛菊花,隔开了世俗,隔开了纷争,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东篱下的菊花,温暖着无数文人孤寂的心灵,抚慰着无数文人寥落的情怀。谁又曾料到,千百年后,“东篱”又漂泊海外,移植异国,在遥远的他乡悄悄绽放。“东篱”是文人心灵的依归,无论走到哪里,有东篱,就有故乡,有家园,有文人高洁的情怀。
今石先生的小诗中浸透着他对世界的爱与怜。他关注着河流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城市的拥堵,乃至整个地球的变暖。诗句中蕴藏着焦虑的心和无声的呐喊。当然,他也有悠闲的时候,比如《菊花》:
互诉心事
东篱下
我说归来
又归来
你大笑
秋阳中
今石先生自注“曾在闹市阳台种菊,凝神子花时,眼前骤开一路,路尽处有桃花流水。”又是一首东篱下,中国人离不开菊花,诗人更离不开菊花。哪怕是身处红尘闹市中,只要凝神专注于菊花,就可忘却千般烦恼,眼前心中都是世外桃源。不被滚滚红尘迷乱了心性,诗人靠的是自己的修养和对诗歌的热爱,难能可贵!
苦觉先生说:风是诗的形状。风能入诗,星星能入诗,白云亦能入诗。最妙的是风景画也入诗。苦觉先生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风景画入诗,颇为有趣。苦觉先生有一首小诗,名曰《风景画》:
把一窗的星星
安放在画布上
让它们不再被雷电击打
让它们不再担惊受怕
当然,我会添上两笔白云
让它们可以玩捉迷藏
阴天、雷雨天,星星都会藏起来,苦觉先生的窗子就空了。窗子寂寥,画布却热闹。要留住这些星星,诗人就把它们留在画布上。星星已经入画,画也已经入诗,这是多么奇妙的情景!诗人留住了星星,留住了风景,也留住了自己的梦。用画留住自然的美好,再用诗诠释画的美好,仿佛一重重帘幕,一个个连环,耐人寻味,引人思索。
晶莹先生的小诗,如同他的名字:“晶莹”。晶莹剔透,有古诗的意蕴,有古诗的优美。“寂寞空庭春欲晚”的情景,时时再现于他的诗中。且看《园内》:
庭院春深
凝眉锁谁心?
一颦一嗔一寒暑
风景不渡故人
似写姹紫嫣红的庭院春景,也似写蛾眉深锁的闺中美人。诗人爱的是园子,还是园子中的人?正是这暧昧模糊的意象带来诗意和美感。在诗人心中,无论是馥艳,还是荒芜,都是他的挚爱。
莫凡先生的小诗,往往是被一个或伟大崇高、或细小优美的事物所触动,就变成纸上的一行行墨迹。试看《杜鹃》:
是花、是鸟、是传说化身!
是画、是歌、是凡情早熟?
夜灯下,你戏尽古今翰墨
一滴墨汁
正溅落在我的笔纸上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便一声声地叫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蜀国民众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他们的国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国了。从此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型意象。李白说:“杨花落尽子规啼”,白居易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只小小杜鹃,果然是“戏尽古今翰墨”,文人雅士倾尽心血,书写杜鹃,也用杜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一夜,杜鹃又来到了莫凡的笔下,恣意抒发作者的一腔情怀。这份古今共通的情感,正是缘于对华夏大地的无比眷恋,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
“小诗磨坊”中也有几位可爱的女诗人,而女诗人的小诗中少不了的是爱情。
温晓云的诗中,有关爱情的各种喜与悲,哀与乐。恋人的久别重逢,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写之不尽的话题。有含蓄地、隐晦地表达幽微之情,也有奔放地、开怀地流露情不自禁,温晓云的<久别重逢>显然属于后者:
默默地凝视着你
默默地被你凝视着
此时此刻
更胜千言万语
久别重逢
被相思撞得依然很疼
两个“默默”,两个“凝视”,道出彼此之间的挚爱深情,刻骨相思。令人不解的是,重逢了,为什么依旧被“撞得很疼”?从杜甫《羌村三首》得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从晏几道《鹧鸪天》领悟:“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重逢了,却因为太久的分别,不敢相信这份幸福真的来临。哪怕是明灯高照,照见彼此清晰的眼眉,依旧不能确定是真还是梦。这份不确定,这份迟疑,这刻骨的疼痛感,都是缘于爱!两个人的相思,痛并快乐着,因为这世间,有一个人,让你牵挂,也牵挂着你。这是爱的痛苦,也是爱的幸福。
杨玲的诗,同样常写风花雪月,一样的风景,到了她的笔下,却有了不一样的滋味。试看《夜》:
没有月光的夜
星星很寂寞
他们躲在没有色彩的云背后
我疾声呼喊
星星漠然不出声
每个人都难免有寂寞的时候。尤其是夜晚,更是属于寂寞时分。本是一己的寂寞,诗人却将寂寞赋予星星。在这样连星星都寂寞的晚上,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并未被寂寞俘获,她大声疾呼,纵然没有回应,她仍是勇敢的。不少被寂寞吞噬的人,连呼喊的勇气都没有了。诗人没有屈服在寂寞的笼罩中,她拿起笔,写下这一刻,她有着非同常人的勇气和力量。
澹澹,人虽纤秀,小诗却时有大气之作。澹澹的小诗不局限于爱情,但爱情诗写得独特。试读《昙花》:
禁不住夜的深深一吻
我终于放下矜持
倾吐所有
爱的心事
澹澹给这首诗的寄语是“深深的夜色能掩盖很多很多事情,也包括少女的羞涩。”少女娇羞,昙花娇艳,少女的情怀初开与昙花的夜深初绽相映成趣,也是美妙的象征。黑夜仿佛一道帘幕,遮住了所有的表情,可以让少女自由奔放地吐露藏在心中许久的秘密。在温柔的夜色的保护下,少女的心,如同美丽的昙花般绽放盛开,这是多么诗意的画面。这首小诗颇有意象派诗歌的风味呢。
厚厚的十本诗集,精品颇多,难以一一枚举。数日内,不觉已一一翻阅,犹感手有余香,心中畅美,感悟良多。从中摘选实在困难。笔者的选择自然带有个人的喜好。“小诗磨坊”的小诗,风格多变,语言精美。最难得的,是诗人们这份坚守的心意。红尘里,谁不是多少烦难事务缠身,在无数琐碎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十年如一夕的创作,尤其难能可贵。古时有诗人酬唱,李白与杜甫,白居易与元稹,贾岛与韩愈……都成为千古美谈。今天这种雅事在中国已不多见了,而身处泰国的华文诗人,孜孜砣砣,继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传统,让优雅的汉字在异国他乡结出分外美丽的累累果实。
(本文系本刊特约稿)
责任编辑 马洪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