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个伟大作家的不易!

时间:2023/11/9 作者: 台港文学选刊 热度: 24489
李 昂

  《小团圆》的出版,必然引起很多谈论。批评家有的认为是一本好小说,也有的认为写得极糟。但无可否认的,都同意《小团圆》好看、值得一看。

  好看的在这小说如此“自传”式地写到她的家族、生活、与胡兰成的一段情。“窥视”的部分不论,这小说以如此张爱玲的方式贴近“真实”,让我悚然震惊于这位盛名传世、屹立文学史的作家,她的“虚构”功力。

  一直以为,张爱玲的“传奇”——她那篇篇经典的短篇小说集,来自张氏的高度“虚构”创造性,《小团圆》的出版,却印证了这一页上海的张氏传奇,其来有自,与她本人的生活、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张爱玲最了不起之处,便是有神奇的书写能力,也就是那特殊的张氏笔法,方点石成金地成就了这一页“传奇”。外在环境加上自身才华,成就一个作家,可由此论证。

  《小团圆》的出版,让我换了个方式重新看待张爱玲这一页传奇。张的父母亲是第一代的“留洋”人士,她的上海、香港生活,也使她一直处在一个“华洋杂处”的地方,接下来旅居在美国,与当时文化圈的德裔重要文人结婚。在那个海峡两岸封闭的时代,应是那个时代里少数见过国际文坛世面的作家。

  可是《小团圆》的出版,让我看到张爱玲却一直停留在写自己前半生、生活周边的故事里,反刍又反刍之后,无以为继。

  是因缺乏更大视野的“虚构”创造性,致使后半生的香港美国等的大环境历练,不曾为她留下更多好作品?我们原都以为,从“华洋杂处”到“国际”,应是一个最容易的跳板,但就张的例子显然并非如此。华人作家要如何“国际”,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吧!

  从《小团圆》的出版,探讨从“华洋杂处”到“国际”,也许也是写滥了的张氏研究后的一个新面相吧!

  限制她的,不会只是与胡兰成的恩怨情仇,反倒,我认为书写《小团圆》中的自己、书写到胡兰成。之于张爱玲,是为了一项重大的再出发,才会愿意如此地陪上前半生的身家性命。

  也因此,这部小说有一个英文版本,应是为了追求更国际性的文学地位。

  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完成于她三十岁左右。但对像她这样一个旅居在美国并非把自己封闭起来、知道国际文坛的作家,一定知道有所不足。再写一个长篇,而且是好的长篇,来成就一个作家的地位,我相信张爱玲绝对是知道的。

  这是不是她不曾断然收回《小团圆》的理由之一?

  当然,我还认为《小团圆》留下来,也为着报复吧!《小团圆》里面所写的令人感觉到绝大部分都是事实,对像张爱玲这样的老手作家,会不会是一种明知故犯的报仇手段?否则,张爱玲怎么会分不清楚创作里的“虚构”与“真实”?

  《小团圆》一定经过多次修改,有人相信是要改掉对胡兰成的怨恨,但以传说中张爱玲的个性来看,她要改的,会不会更是想成就一部小说更高的艺术境界?至于胡兰成,恨他又怎样,老娘就是不爽,谁奈何得了?

  总之,老实说,如果你问我,《小团圆》的出版,对于我对张爱玲的评价是加分还是减分,我会说:

  让我更看到要做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不易!

  而重点不只在《小团圆》这部小说的好坏。

  所以,张爱玲也许还是该将《小团圆》当机立断地烧掉或丢进碎纸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