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怎样读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西文学 热度: 13610
人人都读《包法利夫人》,但福楼拜的另一名著《情感教育》却无此待遇。像《包法利夫人》一样,《情感教育》也写“通奸”,也写“爱情”,而且比《包法利夫人》“高级”的是,它写的是首都巴黎的“通奸”和“爱情”,而不是“外省风俗”,是上流社会、妓女、资产阶级、艺术家各色人等的“通奸”和“爱情”,并且还间以革命的大戏,还有时间的长河与波光粼粼的城市相互淘洗,把大鱼小虾和鹅卵石一律艺术地裸露出来,正像福楼拜的译者和研究家李健吾先生所说:

  他用一部書写出他纷乱的时代。

  这一评语显然不能用在《包法利夫人》身上,却恰好可用于《情感教育》,并一点也不显得夸大。比起《包法利夫人》的精巧,《情感教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尽管如此,它却少有人读,更少有人可以完全读得下去,更不要说与其心心相印了。

  原因大概在于:

  第一,这是一部没有题旨的书。虽然,写一部完全没有题旨的书,正是福楼拜的艺术理想,但要一部没有题旨的书不让读者感到茫然,显然是困难的。读者向作家索要的正是题旨!本来,没有也可以假装成有,正如《包法利夫人》,但福氏偏不再假装了。

  第二,这是一部没有情节的长篇小说。没有情节还是小说吗?还是长篇小说吗?所以有人说它是非小说化的小说。《情感教育》没有情节,没有戏剧性,它纯由画面及其连结构成,那么,它到底是小说还是画?没有人可以告诉读者这一难题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当然,你可以说,弗雷德里里克难道不是主角?是的,他是。我们的确是借由他的眼光,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前后长达二十多年的“巴黎风光”。但这就算是一个主角吗?他游游逛逛,一事无成,既无力追求爱情,也无任何事业可干,他的善良没有用处,作恶他又不会,革命如火如荼时,他跑到仙境一般的枫丹白露去独享“爱情”,活生生把一个妓女幻化成为一个纯洁的仙女,但正当“爱”的高潮时,他又为了友谊,奔赴革命的荒唐现场。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用文学的术语说,他根本就没有行为的动机,不配作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你当然还可以反驳我说,无论如何,可怜的弗雷德里克毕竟从始至终都怀抱着对阿尔努夫人深沉的爱,他的爱历经一生而不变,这难道还不够吗?我们的回答是——但是,哪怕仅仅是为了爱情,他做了什么呢?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且不说他作为爱的一方所应负的责任,仅就他作为一个小说的主角来说,他的基本的(美学的)道德又在哪里呢?难道一部小说的主角不正是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掀起故事的波涛,并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小说的世界,或小说和现实相交错的那个世界)的变化吗?事实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亦即在变化的巨浪袭来时,我们甚至都看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跑到了枫丹白露,去那里做爱了。男主角这样,女主角又如何呢?如果我们硬要按照对一般小说的认识习惯,来确定一个《情感教育》的女主角,那无疑非阿尔努夫人莫属。因为阿尔努夫人正是弗雷德里克爱的对象。她简直就是他的永恒之爱。自从他在小说开头的那艘船上遇见她,她就在他的心里生了根,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不管面对风情万种情人无数却忽然一日只爱一人并能为他生下孩子的名牌妓女,还是来到大资产阶级太太高贵冷艳毛皮装裹的华贵的怀抱,他的心总是不能忘记她。谁都不能占据阿尔努夫人在弗雷德里克心中的位置。阿尔努夫人是贯穿始终的惟一的女性人物,她不像其他许多人物神龙见首见不尾,只为了局部而存在,她是一个月亮般的存在,只有时被云翳遮蔽了,但她从未真正消失过。可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人物形象)呢?当你读完全书掩卷而思,你会发现,她居然是一个没有形象的人物!她是被暗光处理的。这轮圆月永远躲在云彩之后。她从未出示过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暗光来处理“高点”,这恐怕只有小说艺术可以做到。这样的一个完全没有鲜明形象的人物,自然不能与文学理论中的“女主角”吻合。

  第四,这是一部没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小说,虽然它使用了够多的历史材料。它甚至在某种历史和现实感将要建立起来的地方,将其推塌。且看它是如何来推倒革命和历史的。在轰轰烈烈的二月革命中,弗雷德里克有时也不由自主地被裹挟了进去,但他最操心的是爱情,革命愈令他失望,爱情愈令他倾心,可是阿尔努夫人对他爽约了,革命令他厌倦了,他转而找妓女萝莎奈特。他带萝莎奈特去枫丹白露——这是全书中最精致美妙的片断之一。当“一场鏖战血染巴黎”的时候,两人却在枫丹白露,或骑马,或步行,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地在不尽的美景中惊喜地发现和凝视着他们的爱情:

  当他们在田野间休息时,他躺在她那把小阳伞下面,头枕在她的膝盖上;或者两人都趴在草地上,面对面互视,看到对方眸子的深处,彼此渴望,总得到满足;然后,半闭着眼皮,不再讲话。

  (注意上面这段引文中的分号和连结词。这种分号加连结词的句式是福楼拜最常采用的、被纳博科夫称为“展开式”的手法,“即逐一展现连续的视觉印象,以表达某种情感的积聚”。但这里的三个镜头,并非同一时间的三个连续动作,而是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点上,因而它们之间是存在着时间空白的。这是福楼拜的空白形式之一。他是首创并使用空白形式最多的作家。因此普鲁斯特才说:“《情感教育》最美妙之处,不是句子,而是空白。”(《驳圣伯夫》)但这里的这段并非显示空白形式之美妙的最典型段落。这种例子在《情感教育》中,有如散落一地的珍珠,随便一翻即可收入眼帘。《包法利夫人》中也有。)

  这美妙的爱情否定了革命,但它本身也是飘忽的,可疑的,短暂的,因为它并非发生在弗雷德里克和阿尔努夫人之间——那才是圣洁之爱,而是发生在他和妓女萝莎奈特之间,它当然就是次要的,犹豫的爱。它的美,是被枫丹白露的美景烘托起来的,是由背景映射的一种美,正如现代城市光怪陆离的夜景,是将要被晨光消灭的美。革命固然不美,这样的爱情之美也离崇高尚远,甚至具有讽刺的色彩。这正是纳博科夫所指出的:

  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和悲悯相当精妙地融汇在一起。[1]

  这妓女的爱,这前途未卜动荡不定的爱,毕竟也是爱,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呵!

  正是在这里,《情感教育》显示出了小说特有的价值和力量:在过往的革命中,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人类实际上是不知所措的,但在其后的历史书写中,他们却表现得仿佛目标明确,神勇异常。几乎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无法表现这种真正的人类状态,唯有小说能够。在这里,福楼拜以小说之美瓦解了落入俗套的历史和現实。

  福楼拜的讽刺和悲悯,既是他的小说元素,是他把世界作为艺术品来看待的一种眼光,同时也是他与世界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包法利夫人是这种眼光照射下的一个人物,《情感教育》中的所有人物都是。

  如果说在小说中,福楼拜因为不动声色的“客观化”和“非人格化”的描绘,部分藏起来了他的情感,或是将情感深织进了小说的结构中,但他往往在书信中会说真话。一八五三年六月,他给他的情妇高莱女士写信说:

  “然而我爱娼妓的生涯;我爱它的本身,我忽略它附带的罪恶。看见一个敞领袒胸的女人,在雨底下,从煤气灯一旁走过去,我的心就会忍不住跳起来,犹如看见僧人的长袍,旁边坠着系腰的带结,不知道触到清心寡欲的一个什么暗角落,怪叫我的灵魂痒痒。想到娼妓的生涯,你不由就想到物欲、酸辛、人类关系的空虚、筋肉的热狂、金玉的铿锵,怎样一个复杂的交切之点!一往深处看,不由自己,你就头晕眼花。而且从这里,一个人该长多少见识!该多么忧郁!该怎样梦想爱情!啊!挽歌的作者,你不应该将臂倚住废墟,你应该倚住这些轻快的妇女的胸脯。……”[2]

  这是他在书信中打开的一扇门,可供我们走近萝莎奈特(她为什么能够被弗雷德里克所爱,以及被阿尔努所爱),和包法利夫人。这就是他的悲悯。

  在《情感教育》中,也许只有阿尔努夫人一个人处于“讽刺和悲悯”之外。圣洁是无法被描绘的,它只供瞻仰。于是圣洁的她被暗光处理,但她却站在了整部作品的高光区,散发出柔和的光辉。这个高光区不甚清晰,也不够生动,仿佛只是一个确定的动机,摇曳、回响在整个结构之上。阿尔努夫人至少有两次是以音乐的形象出现的,其中一次是在客厅里:

  她那次女低音的歌喉,在低音区发出凄怆的音调。令人不寒而栗。这时,长着一双浓眉的秀丽的头歪向肩膀,胸脯鼓起,双臂分开,飞出一串华彩乐句的脖颈软绵绵地向后仰着,仿佛在接受来自天国的亲吻。她抛出三个高音,然后降下来,再发出一个更高的音,经过片刻休止,以一个延长音结束。52页

  她就是这样,以声音的抽象和轻,无阻碍地飞升向上,取得了天国的象征资格。对她着墨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太少了。

  《情感教育》简直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种广袤的存在,是一种无主题的建筑的绵延,是有着细致,唯美和虚无情怀的现代浪子的浪游之地。读《情感教育》这样的书,需要清醒的,能做出充分反应的头脑和心灵。正因为它没有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它的刻刀的每一刻写都必须是有效的,正如真正的雕刻艺术,而你必须有能力,同时有透彻的心灵场地,把所有这些艺术的笔画一一接收下来,并在自身内部配置和重新搭建起来。这是一座辉煌壮丽,布满精美绝伦的细部,在细部与细部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精妙的空白的宫殿。那些空白如同道路。你穿行在华丽的顶棚,廊柱,彩画,瀑布,小桥,流水,林木之间。枝枝叶叶,林林总总,极目远眺,俯首近视,所有一切,都在磨砺你的艺术的神经,使其尖锐,透彻,明敏,渗透。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当你打开它,它就已经接纳了你。它要求你拥抱它,用你的身和心,如同人在真正的爱情里那样,或者如同人与上帝的关系,否则你便无法进入这个世界。

  注释:

  [1]《文学讲稿》,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三联书店版,220页。

  [2]转引自李健吾著《福楼拜评传》。

  聂尔,山西晋城人。出版有散文集《隐居者的收藏 》《最后 一班地铁》《路上的春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