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电影带来的快乐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西文学 热度: 12796
沉 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闽赣边城,人类社会一丁点儿没有受到餐桌食品安全、手机短信诈骗、高速公路节假日堵成停车场这些个烦心问题的骚扰。工作之余,干部职工们进山斫樵的斫樵,下河捉鱼的捉鱼,窝家里打扑克的打扑克,乐陶陶穷开心。

  精神文化生活自然是极端单一和贫乏,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没有音响,街上没有卡拉OK夜总会美食生活馆等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更别说就着一根光纤敲击键盘游走世界寻快活了。半导体收音机货丰价廉却得慎用,小县城有过出事的先例。此前,有国家干部调选电台时迸出嗲声嗲气的女郞嗓音。看过打仗电影的人都知道,那嗲声嗲气的声音属于“敌台”无疑。后来,被贴上墙的大字报揭发出来,当事人有嘴也辩不清,因此涉嫌“敌特”,或者是“现行反革命”。对收音机,很多人躲避传染病一样惧而远之。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精彩人生还有一条道:去电影院里寻快活。

  懂得看电影是件好事情、动念头千方百计挤进电影院时,我已经长过了一米二。嘟嘟嚷嚷不甘愿,跟屁虫似的硬是尾随持票的父母去,电影院收票口就像一张一丝不苟的过滤网,每回都把我作为杂物拦在了门外。记得有一回,碰巧验票的老太太是父母同乡,也就网开一面放过了我。

  千万别像后来的人那样想当然,以为革命样板戏枯燥无味、没人要看。在缺乏精神油荤的年代,那怎么也还算得上是一盘美食。因为首次上演,整场座无虚席,连第一排边边都没有空位,只好背靠最后一排墙上。印象最深的是连着看完几天的样板戏,翘首企盼的《智取威虎山》守到了。凭我看小人书的经验,有打仗抓土匪的,这绝对好看。只是打虎上山那场,满心以为英雄杨子荣要有所作为,偏偏他手执马鞭假装骑马,“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杨子荣在林海雪原里什么事都没有那样的优哉游哉“啊啊啊”地唱,实在让人等得着急。

  那是一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了与天抢时间与地争产量,每年酷暑难当的时节,广大农村都有一次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的繁重农活。因为季节性极强,抢收抢种的关键在于抢,短短一个月里要干两季的活,算是最苦最累的农时了。县城边上的一些公社生产队,在连睡觉都没有空的“双抢”结束后,都会好好犒劳一下农民,经常是选择某个生产队的晒谷坪放映小电影。因为场地公开不收钱,称作“公演”。

  消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来传去,反正全县炸开了锅,街头巷尾飘荡着同样振奋人心的喜讯。关于电影的片名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你听到的是《小兵张嘎》《地道战》,别人立马又说是《平原枪声》《地雷战》,从来没有一个准信。到了当天傍晚,通往那个公社的马路上,一群一伙的尽是人流,暗郁天幕上挥过来划过去的,尽是手电筒光柱,人们徒步十余华里在所不辞。等找好地方坐定,片头音乐一起,很多人便满心懊丧,又是一部看了三遍的《英雄儿女》。走是断然舍不得的,都强撑着看到完,才肯悻悻回家。

  有时去迟了,正面人挤人已无立锥之地,只得坐到银幕反面的空地上。眼看并无大碍,就是有一阵,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变成了左撇子。

  父亲是单位的财务科长,公家专门给配了一辆凤凰小跑车,遇到有这等美事的时候,它就挪到了我的两腿之间。有次,听说十里地外的一个公社要公演彩色的《渡江侦察记》,那兴奋劲儿别提有多高涨呢。约好几个和我享有同等“待遇”的玩伴,各自后座再带上一个,沿途响着脆脆的铃声,一路超越步行的熟人,神采飞扬地去了。

  那个年月,只要放映电影,正片之前必定要插上几条“新闻简报”,心急火燎熬到故事片开演,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情节发展愈来愈扣人心弦,心头的美劲儿正入港,银幕上迸出的黑白条块乱闪了几下暗去,晒谷坪上立马灯火大亮,喇叭里传出等待的声音。当年的胶片拷贝很有限,一套电影胶片时常在一个县域范围内错峰周转,“跑片不及”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小小年纪便叹罢一口气,和几个趴在草垛上的玩伴大骂敌情报处长可恶可憎。

  揣摩片子差不多快放映到尾声了,同来的玩伴们一个个从草垛上滑溜下来,开了自行车锁,飞身上去夺路而走。旋即,背后光亮四溅,吆三喝四之声轰然。唯恐被追上堵了去路,双脚愈发紧张地使劲踩。路面本来就坑洼不平,又没带手电,突然间只觉得前轮悬空,双手下意识捏紧刹把,连人带车已栽入路边的水田里,摸瞎爬起来,在草地上擦去满手的烂泥,和同伴手忙脚乱搬起自行车,两腿夹紧前轮,双手把摆头捏正,后头的嘈杂声已经逼近了。

  回到县城,已经十点多钟,一个个饥肠辘辘,也只得作鸟兽散去。后来,看到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伙知青赶夜路去隔壁公社看公演电影,返回时大家都饿了,其中一人从怀里掏出瓶东西,那是从合作医疗社领出来的枇杷糖浆,他说:我这有瓶糖水,喝了会饱。这个小说人物太有想象力了,因为我和我的玩伴们即便长成大人后,也很难想到药能成为免费“美食”。

  再后来,全家搬到地区所在地。当地军分区的灯光球场每月都会放映一部电影,但人家有围墙和大门,都是要有关系才能放进去的。听到消息便和要好的同学一道去混,正门断然不敢走,看边门没有解放军站岗,就摸黑溜进去,刚进入十余步,后头突然一声吆喝“站住”,惊魂甫定之时,又传来很响亮的拉枪栓的声音,这下沉不住气了,不约而同撒腿便跑。速度正在加快,身体猛然软软地撞在什么上,然后弹回三四步被抛在地上,还没等明白怎么回事,被折回头的伙伴们搀起又跑,等安全坐在了灯光球场的水泥看台,发现手臂上一道道血痕,这才恍然大悟,刚才是撞在了铁丝网上。大家看没大碍,就开起玩笑来:万幸,军事禁区,还好没踩上地雷。

  那晚,身上带着点血痕,和所看的电影《宁死不屈》很匹配。《宁死不屈》是欧洲的一盏明灯、我们同志加兄弟的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片。第一次有个发现,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居然可以和一位女学生关系暧昧,还一起弹吉他唱歌。吉他这种乐器也是头一回见着,形状怪怪的,那样子就像封资修的东西。打那以后,我们还哼上了电影里旋律优美的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了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的祖国要获得自由和平……

  当年,外国的电影,我们只能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翻来覆去看到的,只有早期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在十月》这两部。如果撞上《列宁在一九一八》,就是看过一百遍,我们也不会马上离开。电影开始没多久,反动派就在剧院的包厢里密谋行刺列宁。大家如饥似渴的是镜头随时可能移向舞台上的《天鹅湖》,并且还将推得很近。在欢快、节奏悦耳的音乐中,女演员翘起的舞裙下,两条又白又长的裸腿,时而金鸡独立,时而凌空举起,柔曼轻盈,妖娆多姿。这让所有人百看不厌呀!好就好在它就在影片的起头,很多人都是看完这一段才心满意足离开的。

  当年,有好事者做了个概括: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这样的总结非常经典,单说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影片里居然有长时间的拥抱和接吻镜头,看得人脸红耳热、身心瘙痒。现在来推测,当年这部影片显然成为很多年轻人性启蒙的教材。

  十多年后,考进了大学,同宿舍同学每周六晚上都一块步行去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有年寒冬,我们看第三场的《流浪者》,十二点后一伙人从冷风嗖嗖的空街上荡回宿舍,为丽达的恋情为拉兹的无辜,当街论争不休,一个个都忘了自己的身份,俨然泡在爱情的蜜罐里。

  后来,因为能写会画,有幸成了中文系的所谓精英之一,为学校附近的省军区电影院每月出一期影评报栏,然后免费看电影,随时去都有工作位空着,狠狠地过足了一回看电影的瘾头。

  工作以后,一年越一年,和电影院渐行渐远,现如今已经很多年没有在电影院现过身了。这情形好像是我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爱动,骨子里却是我再也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冲动和情怀,也许这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的一种不幸。于是,只好怀念从前,看能不能再感动自己一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