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一部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电影《鹊桥仙》曾博得许多少男少女的心。影片是根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中《苏小妹三难新郎》改编拍摄的,片中描述了秦少游在新婚之夜被新娘用三个题目“为难”的经过,将苏小妹的扫眉之才和秦观的风流机智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一部普通的爱情古装喜剧华彩绽露、妙趣横生。难忘苏轼与苏小妹“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的妙语联对,还有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前者让人开怀,后者则叫人生出温婉情愫。时值21世纪的今天,当我越过千山万水,怀着青春年少的旧梦拜謁“三苏祠”时,匾额高悬的古祠门前古老的银杏树映入眼帘,那一刻,秦观和苏小妹的美丽故事再次划过记忆深处,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位于眉山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钟灵毓秀的眉山,古时称作眉州,这里自古文风鼎盛,俊杰辈出,早在宋朝就有886人考取了进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进士之乡”,更有“三苏”蜚声海外,这个三苏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这父子三人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是苏轼了,他的多情、豪放、豁达,面对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人生忧患,依旧“风雨任平生”的洒脱、乐观,成全了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成为世间博学鸿儒、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让他的诗和事迹穿过千年的时光,仍然广为流传。它原是一所普通的中式庭院,面积约五亩,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北宋文学家苏洵出生在这里,其后,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出生于此。苏家旧居,原没有这些匾额对联、典雅屋宇。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为纪念苏洵父子,朝廷对三苏故园进行修缮,改宅为祠。明末曾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上得以重建。经过历年不断添扩,现占地一百余亩。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是园中主要景观,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人的塑像,还有古籍缮本、陶瓷、书画、碑刻等,馆藏文物近万件。
古木扶疏的三苏祠红墙环抱,翠竹掩映亭榭馆堂,属于三进式江南园林式庭院,一直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三苏的场所。园内楼台、水榭分布,多是仿照宋代或明清时期的风格,或古朴雄浑,或精致玲珑。更有著名的“来凤轩”“洗墨池”,林荫蔽日,瑞荷醉红,尽显江南“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风。走进疏林深处,幽兰微馥,一道圆形的门下,铺设了青砖小路,凭借此,可引导人穿游廊,跨石桥,过小径,来到一处更加幽静的院落,这里原名为“南轩”,连同启贤堂走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曾是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卧室兼书房。苏洵为勉励儿子勤学上进,为之取名为“来风轩”,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兄弟同榜考中进士后,诗人梅尧臣写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以此喻苏洵家中飞来了两只可爱的凤凰,故而被后人称为“来凤轩”。
关于“南轩”的记载,苏轼有一篇《梦南轩》笔记,印证了以上传说:“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縠行宅,遍历蔬圃中。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方运土塞小池,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予取笔作一篇文,有数句云:‘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思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轩前两株铁树,已有300多年历史。园中唯一的遗迹三苏井,据说是苏洵亲自淘挖的,此井深13.3米,井水清爽甘美,长年不枯。究竟有多少秘密,让一口普通的井孕育出了三个文豪?故而有习俗流传,凡来三苏祠者都绕井一周,为的是沾染一点文人士气。年轻人饮此井水,能顺利及第。一些远道而来的学子,常相约来井边汲水而饮,那种神清目明的状态,如沐诗风雅韵。
步入三苏祠,苏小妹的名字也再次被人提及,这个与苏家有关的关键性人物,数十年来在我脑海里千回百转,如白荷般俏丽。然而,“三苏祠”却告诉我,苏小妹其实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名唤苏八娘的女子。《鹊桥仙》里秦观缠绵的爱情也不是写给她的,她只属于历史传说。但正是这样一个虚无的爱情故事,唤起了我对苏八娘的浮想。有关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只能作为戏剧故事传递人世间的别恨离愁。
所谓苏小妹妙对哥哥苏东坡的传说自然也不复存在。现实中,苏家并没有苏小妹这样一个女孩,苏轼也没有苏小妹这样一个妹妹,而是有一位年居苏轼之上的女儿苏八娘,是苏轼、苏辙名副其实的姐姐。在柳叶垂地、流水淙淙的花园内,苏八娘和母亲程夫人执扇的雕像栩栩如生,母女二人且说且笑,安闲而立。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可惜前两个女儿早夭,唯有小女儿眼见长成,因在堂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故又叫“八娘”。苏八娘不仅知书达礼,孝敬父母,同时还聪明好学,苏洵对这个女儿格外疼爱,把对亡故女儿们的父爱全部集于八娘身上。他曾在《自尤〈并序〉》中写道:“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然而,现实中八娘的婚姻并不美满,既没有《鹊桥仙》里绕人心魂的爱情,也没有举案齐眉的礼待。十六岁时,她在长辈的说合下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婚,婚后,非但没享受到爱情的幸福、婚姻的美满,还受尽程家人的苛责与虐待,仅三年便因长期遭受夫家虐待而亡,死时只有十八岁。
八娘不幸的婚姻,让父亲苏洵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后悔把女儿嫁给这样一户心地歹毒的人家,也因此与程家结怨,以至于在女儿死后八年仍然耿耿于怀,怀着不无哀痛的心情写出当初将女儿嫁给“州里之大盗”的前因后果,陈述八娘之死的经过,以志心中永远的哀痛。但一缕香魂随风去,即便是苏洵后来为她撰写《自尤〈并序〉》,她也早已不在。作为苏家内眷的亲戚,苏洵应该早就知道程家人一向品行不端,但碍于夫人情面,依依不舍地将女儿送入虎口。八娘在程家过得不好,可在那个礼教大于一切的封建社会,苏洵想为受尽屈辱的女儿分担与抗争也终是不能。那个时代,一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守则在某些家庭被视作尚方宝剑。出身于书香之家的苏八娘,纵然知书达礼,孝敬公婆,也难逃程家人的欺凌与折磨,以致身患重病,含恨而逝。
在苏八娘十八年青春年华里,有十六年是在苏家这个温馨的庭院中度过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诗书礼仪之家,祖父是一位官员,父亲苏洵性情散漫,苏八娘出生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家庭。她的父亲苏洵其实不善耕作,一切用度全凭她的母亲程夫人经营纱縠行所得。想当年,苏洵家庭出身一般,而其妻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生活陷入拮据时,便有人劝她回娘家请求接济,都被程夫人坚决拒绝了,她认为这样会失夫家脸面。为了一家人生活开支,程夫人开纱縠行维持家用,以供家人读书和求学,经年累积,也得到一份小康家业。
而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祖籍高邮,字少游,人称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秦观也是一生坎坷,尽管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但在当时的党争中,因属于苏轼一派而被牵连,屡遭贬谪。秦观深谙兵法,善写辞赋,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秦观所写诗词文丽思深,高古沉重,喜欢通过凄靡的景色和委婉的语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典型的婉约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而苏轼每过扬州,亦亲自看望秦观,两人载酒论文,吟诗作赋,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秦观的妻子名为徐文美,是当时潭州宁台主簿徐成甫之女,秦观自己也在《徐君主簿行状》中说“徐君以女文美妻余”,证实了秦观与苏小妹的结合,完全是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憧憬下的产物。
苏家历来重视家风,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都是与苏氏家风分不开的。程夫人不仅善于持家,还秉承家训,以身作则,对子女更是教导有方。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一天,她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不禁长叹,苏轼在一旁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像范滂那样,母亲赞成吗?程夫人说,你要是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蘇轼听了母亲的话,自然从小就以范滂为榜样,“奋厉有当世志”。在程夫人读书、教子的过程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苏轼曾记录过母亲两件事,其一是“不发宿藏”,其二是“不残鸟雀”,两件事足以看到程夫人的伟大之处,也足以证明程夫人对苏轼后来人生的影响,以至后人评价“苏门光耀,她居首功”。
眉州人多有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古时的眉州还有一种不成文的“家训”,那就是“黄荆条下出人才”。在现代,它是人们鞭策孩子成长的动力,在古代,它可是人们教育后代的法宝。苏轼小时天资聪颖,但却十分淘气,苏洵便在古井旁栽下一棵黄荆树,这也是受古人教育方式的影响。想必年少的苏轼和苏辙,在程夫人读书、教子的过程中也偶有被折条打手板的经历。苏洵和程夫人结婚后生下苏轼两兄弟后,并没有安下心来,而是继续远赴京城,晓行夜宿,沉醉于山水景物。苏轼两兄弟小时候主要是程夫人教育。院中种植,折来即用,甚是得心应手。黄荆树自幼在院中长大,在苏轼苏辙两兄弟的书房外面缠缠绕绕,不想苦读都不行了,顽皮淘气有所约束,柔软坚韧的黄荆条威力大成。数百年后,黄荆条主干已经枯死,又有新芽从根部生出,三枝新生的黄荆高低不等,长得最好的一枝已有数米。
提起爱情,不得不提到苏轼身边的三个女人:妻子王弗,续妻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苏轼十九岁时成亲,第一位妻子便是王弗,她是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作为进士之女,她聪慧谦谨,知书达理。每当苏轼读书时,便伴读在侧,每见有什么遗漏,便上前提示,令苏轼刮目相看。她对苏轼关怀备至,情深意笃,也换得了苏轼对她坚贞不渝的爱情。应该说,她才应该是《鹊桥仙》中苏小妹的原型。北宋年间,在蜀中青神有座中岩书院,由进士王方担任教师,他的老友苏洵特地让儿子苏轼到书院学习。丹岩赤壁下有一湾碧水,水波平静,好似天边的月亮,苏轼时常坐于此处欣赏美景。有一次,陶醉于美景之中的他向老师提议:“此景须有美名。”王方听后,立即广邀天下学士,在这湾清泉下竞相题名。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所起的名号,要么过于雅致,要么落入俗套,最终苏轼题名“唤鱼池”,在座文人学士无不拍案叫绝。
正当欢声笑语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让丫鬟从家中送来了自己的题名,只见一张红纸之上,“唤鱼池”三个字熠熠生辉,与苏轼的题名不谋而合,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人惊喜。“唤鱼池”的名号就此定了,苏轼亲手书写的“唤鱼池”三个大字也被雕刻在赤壁上面。有了此次巧合,王方特意找人说媒将女儿嫁给苏轼,当时苏轼只有18岁,王弗只有15岁,两人情窦初开,相互倾慕,颇通诗书的王弗十六岁便嫁给了苏轼,成了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平实贤淑,敏锐聪颖,属于那种“敏而静”的女人,与苏东坡坦直豪放的性格恰好互补共助。她知道苏东坡勤读苦学,就伴他“终日不去”;对于书中记事,东坡偶有遗忘,她都能从旁提醒,坡问她其他书籍,她也“皆略知之”。东坡做官之后,往往把与之交往的每个人都当成好人,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言“余性不慎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肺腑。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从此,就有了王弗“幕后听言”的故事。东坡在与来访的客人谈话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时常给他一点点拨,两个人可谓琴瑟和谐。可惜天不假年,仅仅十年王弗就去世了,死时仅27岁,留有一子名迈。其时,苏轼在京任判登闻鼓院,直史馆,苏迈随父在京读书,五月,母亲王弗去世,次年苏洵逝,苏轼携8岁苏迈扶丧出都,返眉山。王弗去世后,苏轼娶王闰之为续弦。闰之和王弗同为眉州青神人,是王弗的表妹,她性格温和,知足惜福,为人贤淑,早在许多年前便对苏轼有所仰慕。后来王弗去世,而子尚年幼,为了让年幼的苏迈有人照顾,苏轼不出一年便与王闰之定亲,除服后继娶王闰之为妻。王闰之和苏轼共生育两子,可对表姐的孩子视如己出,留下了三子如一的赞誉。
王闰之一生,和苏轼一起经历了政治上最辉煌的岁月,同样也经历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始终都是苏轼坚强的后盾。王闰之的名字第一次被外人知晓,便是在苏轼诗文中以贤妻身份出场。王闰之只会炊茶采桑,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家庭妇女。但她陪同苏轼经历了宦海沉浮,一同生活25年,经历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在家徒四壁的时候,与苏轼一起去采野菜充饥,顽强乐观地生活。她死后,葬礼也尤其隆重。习惯了贤妻呵护的苏东坡,再次经历了丧妻之痛,这次给他的打击或更大,在他特地撰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写了“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的誓言。此后,王闰之的灵柩始终停在京西寺院,直到十年后苏轼去世,苏辙按照苏轼心愿将他俩合葬,完成了祭文中的承诺。
最后一个守候在苏轼身边的女人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侍妾王朝云。她十二岁入府,十八岁被纳为侍妾,两人年龄相差二十七岁。王朝云跟随苏轼二十三年,苏轼第二任妻子去世后,苏轼再次被贬往惠州。这时他已经年近花甲,王朝云不离不弃,被苏轼视为知己。她曾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因产后身体虚弱,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纪念,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和山东有一定的渊源。在山东诸城境内有一座超然台,建于北宋熙宁八年,当时苏轼正任密州太守,正是苏轼“增葺之”而成,原址是一座“废台”。他的弟弟苏辙按照《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意思将其命名为“超然”,还特地写下《超然台赋》来加以传颂。“超然”的意思,便是指超脱于尘世间、乐天知命。随后也引起苏轼兴致,写下《超然台记》,流传千古。《望江南·超然台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至今人们还争相传颂。
苏轼在密州任职时,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时苏轼正值壮年,乙卯正月二十夜里梦到亡妻,便留下这首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悼词,怀想当年儿女情长,尽情流露内心的悲伤。那时候的苏轼,政局失意,生活颠沛,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如此大的变化,并未改变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勤政为民的情怀,而是让他更加体察民众,化解民忧。诸城是密州的府衙所在地,也是苏轼首次担任地方最高领导的地方。在密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为国为民,政绩卓著。政務空闲的时候,仍是喜欢邀请同僚、朋友,一起饮酒作诗。
超然台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建。有地方志记载,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座“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每每“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苏辙适在济南,闻之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台”。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也,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后引发苏轼的《超然台记》横空出世。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至今读来依然余音绕梁。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是苏轼在密州的第二个中秋,他在超然台设宴,与亲朋好友一起赏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以至后来多有情深意重者,引用其中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很多人以为这首词是苏轼写给某个情深意投的女性的,其实不然,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时值1076年中秋,而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已经有四年没见面了。苏轼比弟弟苏辙年长3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可见兄弟之情在苏轼心中的地位。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苏辙政见相投,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苏辙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
当时的苏轼因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相左,所以自求外调知密州,可谓仕途迷蒙,有一种苦闷在心头,更是千万句话并与由说。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天的月亮最大最圆,人们把它作为合家团圆的象征。这天晚上,苏轼喝了一夜的酒,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不朽的名句。官场失意的词人不道凄凉语,反说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不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且借月说事,望月怀人,与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谓情景交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密州地处偏僻,位于北方,宋时环境条件很差,土地贫瘠,收获不丰,灾难深重,经常夏粮减产、秋粮绝收,蝗灾再加上盗匪横行,百姓饥饿,最终弃婴的情况很常见。苏轼内心十分悲愤,但也只能“绕城拾弃婴”, 基于百姓生活的现状,不得已建起“育婴堂”,使数千孤儿免遭性命之忧。针对当地溺婴的陋习,悲天悯人的苏轼,设立“故杀子孙,徒二年”的法规,以遏制当地溺婴的恶习,使父母对子女抚养义务得以履行和规范。扶淇河水是山东潍水的分支,流经诸城。但是这里土地贫瘠,又恰逢扶淇河常有水患发生,百姓生活困苦。苏轼到任后即在城南位置建筑了一道堤坝,东临古城岭,这个堤坝作为扶淇河百姓赖以生存的屏障,保护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他在密州为官两年,留下不少诗作与佳话,既是一位诗人、学者,又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
苏轼还是个美食家,当他被贬到惠州等地时,还记得用美食鼓励自己,留下现在人们都无法忘却的美味“东坡肉”“东坡豆腐”。后人对苏轼的评价很高,说他的一生,用诗词来配饭,用书画来酿酒,把自己坎坷的一生看成炊火,用旷达的胸怀做作料,不管是为文还是烹饪,都让人回味无穷。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赶去徐州赴任。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决堤,徐州陷入水患,苏轼身先士卒,亲荷畚锸,带领士兵和百姓抗洪救灾。在七十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中,终于保下了徐州城,城中居民安然无恙。百姓欢呼雀跃,由衷地感谢这位与百姓同甘苦的好知州,一个个杀猪宰羊,慰问苏轼。苏轼不好推辞,只好让家人把那些慰问品做成红烧肉回赠给百姓,这就是最早的“东坡肉”,这个史实在徐州文史资料中有所记述。
美丽动人的苏小妹身迹难寻,秦观的那首《鹊桥仙》却几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千年沧桑,多少来过的人都不在了,但三苏和他们的诗文还在,三苏祠还在。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仅仅是爱情,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与远方。
读他的诗,一个豪放于世间,倜傥风流又不失大义的诗人重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诗之外,承载的是他所有的抱负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
“小姐,你最喜欢的飞来凤花开了!”不知是谁在草丛中抛出了一声惊喜。
蓦然回首,我忽见,一位少女亭亭玉立于绿毡似的草甸之中,眉目含笑,飘逸轻盈。她是王弗?是闰之?是朝云?还是后来,流传于民间故事和小说中的苏小妹?
或许,正因人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才嫁接了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
惶惶中,我已是满眼泪花……也或许,这正是我对苏轼、对“苏小妹”美好传说的追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