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论文通过阐述舞蹈与“武”的结合;舞蹈与时代背景的结合;舞蹈与人物性格及情感的结合;舞蹈与剧情发展的结合这四个方面,介绍了电影艺术是如何借助舞蹈艺术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从而对电影起到争光添彩辅助剧情的催化烘托作用。然后再由小见大通过舞蹈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我们认识到了在新时代的今天舞蹈艺术可以广泛的与诸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充分认识理解舞蹈运用的多元化,从而实现艺术的大融合,大交流。
关键词:舞蹈;电影;多元化
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兴盛的今天,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而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不能满足观众更多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使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有了美丽的邂逅。舞蹈片断在影视中的不断出现,以及影视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舞蹈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影视作品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样舞蹈艺术也为影视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表演的“仙人指路”就在影迷中颇受好评,她身穿彩衣、长袖善舞,极富美感,这段舞蹈也成为了此部电影的最大亮点。再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多部电影也都出现了“越人舞”和“宫廷舞”等各种形式和种类的舞蹈艺术,这都充分说明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舞蹈运用的多元化正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在影视中的运用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舞蹈在影视中的多元化运用。
一、“舞”与“武”的结合
我们在欣赏古装武打片时,大侠们时而飞檐走壁,时而腾空挪步,时而捻花成暗器……常常搞不清楚这是在武打呢?还是在跳舞。其实舞蹈和武术是有很深的共同渊源的。从原理上看,舞蹈和武术都讲究“动静分明”“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等等,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历史上看,古时舞和武是合一的,剑舞、斧舞、钹舞等,既有着强烈的攻防含义又有着欣赏享乐功效。《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帝操干戚以舞,已经具备武术表演的原始意味,帝之舞,完全是对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时期的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从形态上看,现在还存在的武术戏剧、武术杂技、武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其实来源于古代舞、武。那些繁多的“虎抱头”“手挥琵琶”“金鸡独立”等武术套路,哪一个名称不让人思绪万千,又哪一个动作不让人回味无穷呢?二者的分别也只在于其艺术表现功能的差异而已。再比如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如果不是用于攻击对方,其实就是好看的舞蹈。由此可见舞蹈和武术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武打设计的美如舞蹈,在片中武打的整体气氛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又不浮夸,尤其是双人的对打(杨紫琼与章子怡)干净利落,有张有弛,配上鼓点给观众营造出了似武即舞,武舞一体的精彩片断,从而吸引无数观众的眼球。
二、“舞”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任何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生活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原始时代,人们依靠狩猎而生存,所以才产生了狩猎舞蹈,而当他们发展到以种植为主要生存手段时,便产生了反映种植园生活的舞蹈。舞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某一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处于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地位的意识形态,对舞蹈发展的影响就会更直接,作用也就更大。
当然,舞蹈在运用到电影中的同时,也担负起了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重任。如电影《夜宴》中,一种带面具的舞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开场,第二次出现在厉王为封后举行的夜宴上。爱慕太子的青女献上一曲《越人歌》,并带领众伎人跳起与影片开头相同的舞蹈,表达对太子的爱与思念。由于五国十代离我们太远,那个时候的舞蹈是一种怎样的形式不得而知,但显然这个作品有日本舞蹈的元素,浑厚,长歌当哭,乐声呜咽。又因舞蹈类似于同样戴着面具的傩戏,一些媒体曾直接称这两段舞蹈为傩戏。正因为这种面具舞蹈在电影中的出现,才使人们充分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期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舞蹈的魅力。
三、“舞”与人物性格及情感的结合
古往今来,美学家、舞蹈家曾给舞蹈艺术下过各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来阐明这门艺术的特征。比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有节律的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社会里人的思想感情”;舞蹈是“流动着的绘画和活的雕塑”等等。而笔者认为,舞蹈是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具体艺术形式。《中国舞蹈词典》中写到:“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他充分运用舞蹈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他的电影被大家称之为平民化的影像史话,在他这里,我们知道了,“史”不仅仅是文字的,而且是色彩的,歌唱的、更是舞蹈的符号组合。舞蹈,也成为女主角独特的影视语言,投射着贾氏电影的审美内涵。看过《站台》的人,都会对影片后半部分,女主角深夜中在收音机播放出的音乐《是否》的伴奏下,一人独自跳舞的镜头印象深刻。她用舞蹈来诠释内心的感受和心灵的无奈,表现了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在经历了文革后期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阶段,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被搁置在了历史遗忘的小县城的“站台”上的那种内心极度挣扎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的表现和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舞蹈,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四、“舞”与剧情发展的结合
我们知道,舞蹈所特有的表情手段(面部表情与身段表情)与姿态,和文学、喜剧所用的文字和语言相比起来,在再现生活、说明事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抒发人的内心情感方面是直接、鲜明、富有感染力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勉强它去复述过多的情节事件,而应充分发挥它以情动人的艺术功能,对观众发挥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奏效的审美功能。事实上,喜爱舞蹈和影视艺术的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更多的在于关注舞蹈与剧情的发展是否相吻合。《黄土地》是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在电影中安塞腰鼓的拍摄是其神来之笔。满眼黄土地充塞画面,在炎热的太阳底下单调地延伸。人们生息于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已经沉闷到了对任何新鲜的冲动都失去了感受和回应的可能,只有偶尔远远飘来的“信天游”,透露出一些倔强的生机。然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个关于民族性的宿命的寓言,被铺天盖地黄土飞扬的“安塞腰鼓”场面给出了一个极其经典的阐释,这种场景放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触动着延安秧歌运动的记忆,使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理解着为什么这块土地有着那么久远的历史生存,为什么她是不可征服。除次之外,还有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容入了舞蹈元素。如《闻香识女人》中盲人中校和陌生女孩所跳的探戈,《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和白瑞德在宴会上所跳的华尔兹,等等舞蹈在电影中的片段均为电影增加了特殊的魅力。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融入电影艺术之中,充分强调了舞蹈运用的多元化。另外通过舞蹈艺术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我们认识到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舞蹈不再局限于自身单一的模式,多种艺术在进行着跨界的尝试;同时,艺术在相互融合中发展着、融合着、转化着,再在新的平台上实现重建新的自我,从而使舞蹈运用的多元化在这个视觉化的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得以最终在与其它艺术结合的同时能够使自身不断的完善,以更多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不开败的花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