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贮满诗意的春之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时代文学·上半月 热度: 15432
王立英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朴素,委婉细腻,构思缜密,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抒情色彩,给人以特别强烈的美感。散文《春》是一曲贮满诗意的春之歌,其诗意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清新自然的语言美,严谨精致的结构美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清新朴素,委婉细腻,构思缜密,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抒情色彩,给人以特别强烈的美感。正如郁达夫所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1]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此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为广大中学生所熟悉和喜爱。在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里,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弹奏出一曲清丽婉转的“春的赞歌” [2],读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里,徜徉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的田野上,听婉转的鸟鸣和着轻风、流水声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悠悠地飘来,任轻柔的春风携着花香、草香和新翻泥土的芳香徐徐地吹来,陶醉在如诗如歌的美妙境界中。

  一、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读朱自清的《春》,感觉如蓝天流云,清泉叮咚,一份特有的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间,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受。

  “风华是从朴素出来”,这话用来品评朱自清的《春》的语言,是最切合不过的。朱自清善于吸收平易朴素、生动形象的口语,经过精心的提炼加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去。《春》一文中就运用了许多形象化的口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者写小草的生长,不用“长”,也不用“冒”,而用一个“钻”字,形象地再现了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写小草生长的范围,不说“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大片大片的绿草”,而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用“瞧去”二字,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并吸收口语句法的特点,把“一大片一大片”放在前面,不仅突出了小草生长范围之广,而且语言显得活泼自然,真切生动。写春天百花盛开,不说春风吹过“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而加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等通俗化、拟人化的口语,有力地烘托出百花争春时你追我赶、互不相让那种闹嚷嚷的喜庆气氛,别有一番情趣,而且行文整齐而有变化,格调明快自然,表现了作者喜不自禁的赏春之情。这些语言都是作者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虽见匠心,而无斧凿之痕,可谓于平淡中显神奇。

  文中还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偷偷地”、“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等。叠词是汉语口语的一个特点。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不仅注重自然,而且注重创新,追求自然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精妙妥帖的比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独创性。如,文中形容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野花在春天的怀抱里自由自在、陶然自得的情态;形容春风,“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恰切地表达了春风温柔、煦暖的特质;形容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不仅状其形,而且传其神,写出了春雨所特有的轻柔、细密、光亮、绵长以及那份因风而“斜”的飘逸;赞美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清新可爱,充满希望,“象小姑娘”,美丽多姿,妩媚动人,“象健壮的青年”,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这一个个比喻,不仅新奇、别致,而且贴切、自然,传神传情,充满丰富的诗的想象,非其他语言所能替代。它体现了作者美好而独到的情思,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新而不失自然。

  二、 严谨精致的结构美

  “形散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特点。这篇散文,首先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连用,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迫切心情。接着,作者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六幅春景图。先总写春天的景色,“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分别描述最能表现春天的各种景物: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从各个侧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春天清新明媚地自然景色,突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继而又由景到人,写人们在大自然的感召下,焕发出青春活力:“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并水到渠成地点出了作品诗意的内涵——“一年之计在于春”,鼓励人们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抓住时机,努力奋斗。山水、花、草、风、雨、人这六幅画面,字面上很少言春,却又无处不在写春。文章结尾,作者展开新奇、丰美的想象,用简短而富于诗意的语言对春天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和前文盼春、绘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使文章浑然一体,形成紧凑完整的整体美,且言尽而意无穷,增添了作品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春》,以短短800多字的篇幅,包容了春天的各种景象,而又显得博而不杂,层次清楚,中心突出,且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且有和谐之美,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到匠心。

  凝练,严谨,和谐,构成了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

  三、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在《春》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一开始就用饱蘸感情之笔抒写对春天的盼望,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接着又将诗情倾注于笔端,精心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最后,用一连串美妙的比喻纵情对春天予以赞美。综观全文,一个“情”字贯穿始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和抒情氛围。

  由于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个人抒情的色彩,因而景物显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如:“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野花本来是静止的没有情感的东西,这里,经过作者的感情过滤,化静为动,变得有情致,有神韵,充满了灵气。一个“眨”字赋予野花以跃动的生命活力,把野花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生姿的情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再看作者笔下的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软绵绵的”,面对这“一大片一大片”嫩绿可爱的小草,作者也情不自禁,以无限天真的童心回味起少小时的乐趣,“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无拘无束,尽情戏耍。寥寥几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春草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在作者的笔下,花草含情,风雨有意。作者之所以能将春景描绘得这么美好生动,新颖逼真,除了得力于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造诣外,还是因为作者爱得深切,情自肺腑出。只有作者对生活、对春天怀有满腔的爱,对春天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他才会仔细地观察、品味春天的一棵草、一朵花、一缕风、一阵雨,才会对客观事物有着独特的、细致入微的艺术感受,才会赋予春花春雨以独特的神韵和情致,使作品具有真挚动人、诗意横生的艺术表现力。

  正如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对春天万事万物的细致入微的独到体察,作者也就写不出这样美丽的语言,道不出这样美好的情思。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他把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上海,1935年版。

  [2]春的赞歌,吴周文,语文学习,1996年2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