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展陈与运营——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4605
◎丁玥

一、引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渐成热潮,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打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发生重要扩展和展陈理念发生重要转变的同时,独立的非遗馆在我国逐渐成为博物馆的一种新类型,并发展迅速。非遗馆应区别于博物馆和影剧院,在讲述历史故事和演绎当代生活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将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例,对非遗馆的展陈与运营展开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国现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2年8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只有以人为载体传承方能实现其价值。其中,非遗馆成为联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重要纽带。

  非遗馆是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展演、收藏、研究、传承、教育的场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极大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相关文件规划明确要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遗馆,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鼓励建设具有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非遗专题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全国各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区域综合性非遗馆已有300座以上,各类非遗展示场所更是高达数千处。

三、非遗展馆的展陈与运营理念

本文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例,介绍非遗馆的展陈与运营理念。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氏绸缎庄为载体,于2021年 1月正式对外开放,年均接待市民游客达15万人次,成为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深入了解闽都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文脉的场所。

(一)合理规整,多样展陈提炼传统文化“浓缩汤”

宋朝学者龙昌期在《三山即事》中写道: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可见北宋时代福州上下杭已有繁荣的商贸盛景。民国时期,上下杭商行货栈云集,兴盛时有二三十家经营绸缎、布匹的商家,其中以罗翼庭经营的罗氏绸缎庄为最。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利用省级文保单位罗氏绸缎庄古厝修复改造而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全面呈现,受制于原建筑的空间与古建保护要求,更需要有合理的展陈规划。

  为充分挖掘古厝价值,留住古厝肌理,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古厝修复及装修展陈一方面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保持古厝原来的风貌,一方面多元打造福州非遗展示空间,让非遗与古厝相得益彰,是近年来古厝活化利用的典型代表。

  1.规整类型,有序关联

  非遗展馆的有序排列方式多种多样,通常以非遗项目类别、级别、社会影响力为标准。非遗项目按类别归类后,进行有序关联,最后进行展厅区域规划。

  展示馆将四进宅院装修成为不同用途的四个空间,以“五福”元素——“福乐”“福匠”“福韵”“福传”“福人”为贯穿主线,通过静态展陈、动态展演、数字体验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立体展示。“福乐”展厅对外展示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武术、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等类别项目,展现非遗动态之所长;“福匠”展厅展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两个类别项目,通过工艺精品展巧匠妙思;“福韵”展厅展现传统医药、民俗类别项目,展现民间传统的凝聚之力;“福传”展厅承前启后,成为举办非遗学术研讨、主题沙龙、研学课堂的“传承人之家”。

  2.数字展陈,提升体验

  随着近年来“博物热”的兴起,艺术展览的不断增加,参观者不再满足于平面式的展陈体验,转而追求更加多元的效果体验。数字化展陈方式的发展,给非遗的宣传展示提供了新思路,在传承空间、文化体验和文化传播方面开创新业态。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使用互动体验魔屏、体感通电玻璃投影、VR技术体感互动、超短焦数字投影等数字化展陈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在不展示实际物体的情况下,将非遗本身和具有文化价值的内涵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营造动静结合、视听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遗空间。

  3.线上展览,拓宽受众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年轻人的观展方式不断改变,促使展览面向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发展。故宫博物院于2015年启动“全景故宫”项目,利用360°全景摄影的方式记录故宫院落;2019年上线“数字文物库”推出25大类文物,5万余张高清影像,使更多人得以通过线上方式欣赏故宫。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不断创新展陈形式,打造云上展示馆,建立全景展厅,配合普通话、福州话、童声三语导览讲解,通过数字地图、答题互动及AR扫码等多种手段集中展示福州非遗,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

(二)活态传承,非遗日历打造参观者的“打卡点”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特征,其展示与传播一直都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要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其真正的内涵必须通过互动体验去完成,使得参与者亲自去体会非遗整体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得由人来进行主导。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充分考虑参观群体需求,通过每月推出“非遗日历”为非遗爱好者提供深入了解的机会,使市民游客留得下记忆,找得到乡愁。

  1.非遗日历

  为有效统筹非遗资源,将活态传承活动以月度为周期统筹规划,通过每月发布“非遗日历”的形式,结合当月时令时事,考虑不同年龄段参观者的需求,开展“古厝戏台”专场演出、“非遗拾光”文化沙龙、手作课堂、非遗研学、中医义诊等活动。活态展示的加入丰富了场馆的展陈内容,提升了参观体验感,增强了游客黏性,使场馆成为不只是值得一去,而是常来常新、愈学愈深的非遗地标。2021年推出“古厝戏台”专场演出以来,馆内每月都举办闽剧、京剧、越剧、福州评话等专场演出,不少戏迷票友通过“非遗日历”的活动预告定期前来观看演出。

  2.非遗研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改革、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研学活动作为新的课堂形式迎来了热潮。“非遗+研学”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接触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的新方式。福州市非遗展示馆打造新一代年轻人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开展非遗项目研学体验、非遗夏(冬)令营等活动。2021年7月,时值福州市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展示馆推出“我是小小传承人”非遗夏(冬)令营,引导青少年感受福州优秀传统文化。夏令营以引领学员对福州非遗有深度的思考和体验为目标,开展包括福州非遗讲座,非遗馆互动打卡,闽剧、福州评话赏析,软木画、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课堂等活动,使得学员在学习、参观、游览、体验的过程中达到行知合一、寓教于乐。

  3.文化沙龙

  作为本地非遗宣传展示的集合地,非遗传承理念的传递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重要职能。打造非遗的长期交流平台,可以推动基础与前沿连接,理论与实践融合,进一步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为此,福州市非遗展示馆推出“非遗拾光”文化沙龙,邀请学者、传承人及从业人员同台交流,内容涵盖非遗理论、工艺美术、民俗等多领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发展“新思路”、为非遗从业者提供价值创造“新平台”、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了解认知“新窗口”。“非遗拾光”文化沙龙首场活动就以“隐匿在福州城背后的龙舟江湖”为主题,聚焦福州非遗技艺和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表达,龙舟文化学者、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和龙舟文化创意主理人同台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发展可能性。

(三)立体格局,机制建设构成传承人的“生态圈”

以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为中心,福州的非遗保护及利用构成活跃生态圈。

  1.建立机制

  场馆里形式丰富多样的展陈和活动离不开传承人的常态化参与,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共建和激励机制,不断壮大传承人志愿者队伍和力量,在展示馆内开展惠民演出、公益讲解、中医义诊、非遗研学等活动。2021年1月以来,非遗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非遗动态管理进一步强化,积极参与日常活动成为传承人逐级申报和年度评估的重要依据。截至2022年7月,福州市共有183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含国家级16项,省级94项),314名市级及以上传承人(含国家级17名,省级120名),形成了非遗传承的“人才库”,构建起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传承人参与体系。

  2.提供平台

  2019年,福州市印发相关措施要求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传统表演、民俗体验、手工艺互动、非遗衍生品开发等特色项目,实现非遗元素与村落、景点、民宿有机融合。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向传承人免费提供教室、舞台作为展示研习场地,持续通过非遗地图、文创展区、创客空间等方式探索“非遗+”发展模式,为市民游客提供“一站式”了解闽都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为非遗乡村振兴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展示平台。

  福州市罗源县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畲族文化主要发祥地,拥有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州市非遗展示馆设有畲族文化常设展区,常态化开展畲族服饰体验、畲族医药义诊、畲族文化沙龙、畲族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宣推。

  3.立体建设

  吸纳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建设,将有助于提升非遗传承效率,扩大非遗保护覆盖面。截至2022年9月,共有15家福州市非遗展示馆联盟馆、145家福州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62家福州非遗美食基地、83家福州文创基地辐射全市六区六县,建设起非遗立体化保护展示格局。咏春拳文化展示中心是福州市非遗展示馆联盟馆之一,坐落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场馆不仅免费对外开放,通过静态展陈、数字化展示和公益培训课程等方式展现咏春拳拳法特点及文化内涵,还通过对专职传承教练与校园兼职传承教师的培训,进驻福州市区多所大中小学、幼儿园。

  4.文旅融合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坐落于AAA级景区——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街区致力于古厝的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将上下杭打造成为具有中西合璧闽式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延续闽商百年繁华的城市新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福州古厝和闽都文化的活态呈现,与街区旅游发展相辅相成。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殿堂,连接在地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非遗馆逐渐成为人们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阵地。场馆的展陈与运营应充分考虑非遗项目的特点,因地制宜,采用更适宜、更新颖的方式陈列展示;发挥非遗活态性优势,开展更多样、更深入的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活起来”的同时让非遗保护“活起来”,使非遗保护更常态、更持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