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4985
◎林轶欧

一、引言

琵琶作为我国经典的民族乐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我国的众多民族乐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着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琵琶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演奏技法。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音乐的需求,为了使琵琶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演奏者就需要不断创新琵琶演奏技法,掌握多元演奏技巧,为琵琶演奏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琵琶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关于琵琶这一乐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当时琵琶还没有名字,只是一种面板被掏空的弦乐器,且使用圆形面板作为扬声器,具有直“颈”,需要前后弹奏,于是当时的人们将向前弹的技法称之为“批”,向后拨的击打称之为“把”,于是便有了“批把”这个名字。到了魏晋南北朝,琵琶的叫法才被正式确立并在宫廷中广为流传。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又在秦汉时期出现的琵琶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改良,不仅增加了音箱的面积以增强共振,同时在面板上增加了几个额外的声音孔以及更多的音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琵琶,整体外观呈现出“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的特征,经过阮咸的改良,此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为了纪念他,后人用阮咸的名字来命名这种乐器,即“阮”。阮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弹拨乐器。

(二)传播及鼎盛期

琵琶演奏在盛唐达到高峰,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仅在民间流传广,就连当时的皇家也十分崇尚琵琶艺术。相传唐玄宗宠妃杨玉环擅琵琶,因玄宗精通音律,因此贵妃常弹奏琵琶与之笛声相和,也有诸多王公贵族纷纷拜在杨贵妃门下,在许多诗歌及相关文献中可见一斑,如《琵琶行》中就对琵琶的技法就有着鲜明而具体的描写,“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琵琶超凡的表现力。

  在宋代,琵琶获得了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它的表演风格也由北方弦乐的浓郁大气变成了南方委婉清雅的风格。其中北方琵琶音乐作品的典型代表有《霸王别姬》《将军令》《十面埋伏》等;南方音乐作品主要有《月夜玄阳》《月儿高》《塞上曲》等。在明清时期,琵琶又逐渐发展为民间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之一,无论是宫廷音乐、婚丧喜庆,琵琶演奏都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也开始出现不同的流派,琵琶艺术也在这种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继续前进。

(三)发展期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目前公众对琵琶旋律的创新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演奏技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了许多琵琶流派,不同的流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平湖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平湖派诞生于清末,兴于浙江嘉兴平湖,因此得名,清末代表人物是琵琶艺术大师李芳园,发展到20世纪又细划分为海派(浦东派)和浙派(平湖派)两种。平湖派琵琶的演奏特色主要体现在右手的“轮指”等技法上,轮指就是五个手指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似车轮一样圆满无痕并按一定轨迹,做连绵不断的规律运动。与平湖派平分秋色的则是崇明派。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正是由于琵琶演奏者对演奏技术的不断继承和创新,才使当今琵琶的演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21世纪,全球化趋势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音乐家因此开始对传统的琵琶演奏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刘天华率先做出改革,在不放弃传统琵琶演奏方法的前提下,向外国乐器借用演奏方法和形式,大力推广现代琵琶演奏方法,其突破和创新的手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引人注目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现代琵琶演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琵琶风格及各类艺术院校。这些学校培养和发展学生琵琶演奏的表演技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青年演奏家,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千百年来,也正是由于琵琶技艺的连续性创新,才使得琵琶艺术在今时今日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

三、琵琶演奏技法的概述与传承

(一)琵琶演奏技法

在技法表现上,琵琶的演奏艺术主要分为左右手技法这两种。在右手的技法中,弹调是关键。当使用右手滑动手指的方法时,必须确保小指侧面、腕关节从前部伸出,并且拇指与食指指尖对齐。在转弯过程中,必须确保拇指和食指关节的动作标准化,力量准确。同时,有必要相应地改变手指的动作速度和幅度,以反映音乐力量的变化。而在左手的技法中,按弦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法,演奏者在按住琴弦的过程中,要保证左手四指关节处于自然的弯曲形态,与此同时,中指及无名的指关节也要保持弯曲的状态。这样做时,中指、小指和无名指应将触点放在手指顶部,拇指之间的触点应设置在指甲的右边。在提指过程中,应以指关节为主要支点,来确保手指按压速度快。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使用垂直弹性脉冲击打在琴弦上,并用力按住琴弦。下落手指的位置应准确,避免音色不准确的情况出现。同时,注意下落手指的力量,控制重量,避免向左拉或向右压,以免影响音乐表演效果。

  其次,滚奏也是琵琶演奏技法中常见的一种,滚奏是一种连续、快速、均匀地拉动琴弦的演奏形式,可以产生长时间的音效。滚奏不仅可以用在一根弦上,而且可以滚双弦、三弦、四弦,它们都是通过手指运行,幅度适当加大,进一步扩大了滚一根弦的作用,扫与拂之间不宜出现明显的空隙,二者的入弦深浅,过弦的速度和力度,食指与大指的触弦角度都要尽量一致,扫和拂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滚奏多用于演奏多声部的强奏及带有混声色彩的多声部旋律,以及声部的递增递减和左手带有较复杂音位变化的演奏中。

(二)近代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受西方文化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琵琶演奏家逐渐效仿西方乐团的模式,积极组建了民族乐团,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演奏。虽然这种音乐形式满足了琵琶传递声调、呈现乐队声音的要求,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琵琶演奏技法的改革与创新,但对我国本土的中华传统音乐同样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期间,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领导了一场新的“音乐文化变革”,其在原先琵琶表演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作了《改进操》《虚籁》等15首琵琶练习曲。他以西方音乐的因素为借鉴,融入了我国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以琵琶曲《歌舞引》为例,每一段的最后一个音阶和下一段的第一个音阶都是相互呼应的,所以听起来所有的音乐都是一次完成的;在琵琶的演奏技巧方面,不仅使用快速的右手弹拨,而且还与左手配合使用其他演奏声音和其他技巧;在创作上,采用了传统音乐中的变奏形式,融合了西方作曲的再现手法,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特征,也具有西方音乐节奏变化明显的特征。再比如刘天华先生的另一首经典之作《改进操》,其在演奏开始的引子部分进行了大胆整改尝试,通过模仿古琴演奏,再加上部分西方复音、和声演奏的形式来创新曲子的演绎风格,这也是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因素进行有机结合的完美体现。基于此,在刘先生以后的创作中,被称为“空白之声”的著名琵琶曲《虚籁》(别名《今夕》《长夜吟》)也在大量运用传统古琴演奏方法的基础上,又运用“带”“打”“吟”等左手技法,同时借鉴了“三弦”“大鼓”等一系列民间技法,使得此曲兼具了民俗学特征。正是由于此次音乐变革才使得近代琵琶的演奏技法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了古典音乐文化的精髓。

四、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发展

(一)琵琶的材料与品相的创新

目前,为了满足音响和调音的需要,有必要从整体上改变琵琶的材料及外观品相。基于此,琵琶被改为十二平均律乐器,这也扩大了琵琶原有的音域范围。就琵琶材料而言,传统的琵琶绳采用丝弦,现在的琴弦则改用了钢丝和尼龙绳,这种改变大大提高了琴弦的强度,但同时也使得左右手各种技法演奏的难度跟着提高,进而对演奏者的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琴弦材料的创新也让表演者开始使用义甲来进行琵琶演奏,代替了蓄留指甲来弹奏的传统方法,这不仅加强了琵琶演奏中高强度、大力度的技巧,也使指甲的音色更加突出。

(二)社会风貌的改变推动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大量的艺术家创作了更加贴近大众实际生活的作品,如著名的《赶花会》《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而越来越多的新琵琶作品的出现,也给琵琶演奏技法带来新的挑战和创新,以不断满足新作品的演奏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注重右手弹拨的速度,注意速度技巧的使用,与此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左右手快速技术的相互搭配;其次,在左手的相关技法中,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演奏者还增加了一种新的基于音阶或琶音的左手技法,同时注重模仿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最后,为了提高琵琶表演的综合表现力,还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演奏方法,来刺激人们的情绪协调。例如著名的诗歌《琵琶行》就是作者被贬时所创作的经典,词句中充满了辛酸,与琵琶女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由此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演奏家吴厚元先生以此为媒,创作出了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在演奏中大量使用了“扫轮”“弹面板”,右手技法的“挂临”,左手技法的“绰、注”等新的演奏技法,让听者不禁产生共鸣。

(三)音乐教育的进步与繁荣带来的创新

中国文化教育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也为琵琶演奏技术的创新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首先,演奏者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演奏技巧的训练方法,消除了传统模式中的弊端,更加注重演奏技法的训练。同时,现代的琵琶演奏教学还能从不同角度分解作品,从最基本的表演技能入手,让学生从头开始,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不同技能的应用,逐步学习高难度技能和掌握组合技能。此外,随着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演奏者也加大了对西方古典音乐教育成功案例实践吸收和学习的力度,并注重教材的编写和琵琶演奏技巧的练习,便于演奏者对琵琶演奏技巧的系统性学习。

(四)演奏者的演奏风格助推创新

琵琶演奏的效果与琵琶表演者的个性、兴趣爱好、理解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演奏者的思维程度越来越开放,演奏者的技法特征也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有效推动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创新。近来,不少音乐楷模为琵琶音乐技艺的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中以刘德海先生为代表。刘德海先生作为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创新上的领军人物,其将吉他反弹的演奏方法与琵琶的正弹演奏法相结合,创造出了琵琶演奏的“反正弹技法”。正弹和反弹一共八个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奏需求和情感表达进行任意组合变化,由此衍生出由“点”和“线”两大部分组成的反正弹技术系统。此外,其还特别注重以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为创造元素,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优秀作品,如《人生篇》。《人生篇》由《老童》《天鹅》《春蚕》《秦俑》《童年》五首独立的作品组成,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演奏技法,对琵琶艺术和琵琶演奏技艺的创新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艺术背景丰富的乐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琵琶演奏的技法越来越丰富,这是传统演奏技法不断传承与创新的结果。为了给未来琵琶演奏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演奏者必须继续进行技术转移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融入创新因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