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一)创作民族化特征
钢琴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在审美意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前者以多声思维为主,后者以单声思维居多。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钢琴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艺术灵感。深入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整合现代化钢琴音乐作曲的方式方法,提高钢琴曲的艺术水平,进一步突出钢琴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气息以及独特民族意蕴。在创作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应重视民族化特点重要性,并且充分展现出民族化在作品中的意义和内核。例如,展现出旋律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也可以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而提高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过程中的整体水平,让钢琴作品的民族性能够突出地展现。
1.旋律
中国钢琴作品的编创手法一是利用完整的民间旋律进行,如王建中基于歌曲《浏阳河》改编的同名钢琴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有民间歌曲的民族风格,更是借助对比和变化等手法,促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二是摘取民间旋律的部分主题演变而来,如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的钢琴作品,主题旋律取材于四川《藏族弦子舞曲》,保留原曲的部分旋律,在局部进行变奏处理。三是利用间接的方法,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汲取部分民族旋律因子,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五声调式旋律的引入,让作品带有浓厚的清新淡雅的乡村风格。中段的小乐句曲调片段有规律地重复与移位进行展开,呈现出明显的主调思维方式。
2.和声
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直接受和声因素的影响。民族音乐旋律的质朴和空灵等音响特点突出,为了确保和声音响效果符合民族音乐的旋律调式特点与民族审美習惯,要深入整合多种音乐的和声因素,淡化外来音乐和声的功能性,增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和声的民族性与色彩性。一是五声性纵合化和弦,是指纵向叠置处理横向进行的音乐材料,使其与柱式和弦纵横结合,达到放大乐曲表现力与增强音乐形象等作用。如作品《平湖秋月》,以分解的形式先后奏出五声特点的纵向化和弦,对比三度叠置的传统和弦,更利于刻画出湖水涟漪的景象。二是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如《夕阳箫鼓》的钢琴作品,二度四度叠置的和弦配合五度,从旋律中派生形成的和声效果极具艺术魅力,纯正地道的中国风格呼之欲出。
3.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民族乐器的声音十分独特,让民族音乐作品极具本土韵味。要想契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可在改编曲中模仿民族乐器独特的音响效果与音色特点,促使作品的民族色彩更加浓厚。钢琴作品可借助四、五度的空泛和声或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去灵活模拟古筝与琵琶等有独特音色特点的民族乐器,绘声绘色地刻画琵琶音色,营造诗画般的自然景色与淡雅悠远的意境,如钢琴音乐作品《夕阳箫鼓》。可利用三连音装饰主旋律的手法与琶音、五声音阶的下行进行等弹奏方式,去模仿古筝的音色效果,将激动的情绪充分呈现出来,如钢琴音乐作品《翻身道情》。再如经典作品《梅花三弄》,其在钢琴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曲家将钢琴的技巧与民族乐器的空旷舒畅有机整合,让听众深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感与民族乐器的发展,使其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4.风格
创作风格上的民族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民间音调风:钢琴传入中国后,实现了与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度整合。如钢琴曲《牧童短笛》极具中国民族风格,整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间音调风与近似巴赫的“创意风”等成分。民间音调风的钢琴音乐作品整体简单明快且直接坦率,也为后续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复调线型风:复调线型风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常见的创作风格,极具民族化的特征。如《山歌与村歌》和《新春》等钢琴曲的复调风格突出。复调线型风的钢琴音乐作品在20世纪中期相对流行,是我国五声化节奏与钢琴音乐整合的标志体现。三是抒情小曲风:抒情小曲风受到了多民族音乐作曲家的青睐。抒情小曲风类型钢琴作品有篇幅比较短的特点,在创作的主题与结构等方面,融入了作曲家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旋律优美且耐人寻味。如《雨港素描》与《兰花花》等抒情小曲风的钢琴音乐作品,是当时我国浪漫主义的民族作曲家尤为喜爱的钢琴曲创作风格。四是序列技术风:序列技术风在20世纪的70年代中后期相对流行,作曲家对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追求更高,注重在创作风格与技法等方面的创新,旨在借助多变的钢琴弹奏方法,去呈现钢琴作品的中华神韵。十二音技法是序列技术风格的典型特征,重新排列十二音高低音序,在后续的钢琴音乐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二)演奏民族化特征
中国音乐神韵的表达离不开各种装饰润腔手法与独特音色特点的支撑。相较于中国传统乐器,钢琴的润腔与音色更加固化,要想突出音乐作品的民族神韵,需要演奏者充分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熟练利用和巧妙处理钢琴的装饰音和踏板等演奏技巧,促使民族音乐的音色特点和音响效果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这也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想象力与民族音乐素养,达到体现出作品神韵等目的。[1]
1.有形联想演奏
钢琴的音高相对固定,发音音量逐步减弱,与民族乐器丰富多变的音高特点及其利用弓弦或气息的压力改变音强等特点无法比拟。钢琴的音色受乐器自身因素影响,其音色变化不丰富,这就需要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钢琴演奏技法,还要注重与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手法的结合,利用各种演奏法与触键技巧、音量对比等措施,产生不同音色的联想,以此放大钢琴作品的民族色彩。如钢琴作品《二泉映月》,借助多种演奏手法去模仿二胡的音响效果,利用二度与三度的单倚音,模仿二胡的同指滑音;用七连音模拟二胡的颤音;用五声性的琶音去装饰旋律等。
2.无形联想演奏
古往今来的艺术形象塑造都对意境至上的效果追求极为讲究。中国器乐演奏艺术中的美学标准包括“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等,这种无形联想有较强的主观性,超乎作品之外。要想突出钢琴作品的民族神韵,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民族音乐素养与民族文化功底,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不断发挥想象力,尽快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高度。如钢琴作品《梅花三弄》,创编自诗词《卜算子·咏梅》,清新高洁的梅花象征古代文人的高贵品格。作品通过现代诗词词意与古琴曲曲意的整合,生动形象地刻画梅花的动态和静态,折射出古代文人雅士高洁的情操,极具高度洗练的美感。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当以形象的描写为主,利用各钢琴织体配合多变的音色,将相应的意境与立场充分体现出来。在演奏高雅的梅花主题时,利用多种调性转换,去生动灵活地刻画坚毅乐观、热情奔放、娇媚瑰丽等不同的梅花姿容。在弹奏中要求演奏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各种演奏方法将脑海中的多种梅花形象呈现出来,利用富有层次的音色效果,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梅花的各种神韵。在结尾处为营造出柔美与优雅的音效,有春回大地的情感体验,在意境方面转变庄重与冷峻之感,通过抚摩式触键的方式,体现出深邃悠远的意境。由此可见,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把握不同民族音乐演奏过程中的特点,演奏的方式方法以及不同民族音乐在进行创作时的风格特点,准确表现出钢琴作品本身想要传递出的思想、情感内容等,使作品的情绪内涵更加充沛,能让人们深入感受到作品想要传递的想法,同时也要灵活地运用各式不同的演奏方法,才能在演奏过程中真正地将演奏本身所具有的神韵充分地进行展现,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感受到钢琴作品所传递出的民族情感与内涵。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发展路径
(一)借鉴民族音乐体裁
钢琴作品的体裁多样化,包括抒情曲、叙事曲等。少数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与民族化的钢琴音乐相似,但前者主要描述实际生活,民族音乐在传授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突出。民族音乐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当地民众的实际生活中,衍生了各类小调以及风俗仪式等。将民族文化与钢琴文化进行整合,改變民族音乐的创作形式,通过借鉴与吸收等手段去深化内涵体现。钢琴作品借鉴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体现出当地人民豪爽的性格与节日载歌载舞的热闹氛围,从生活中选取创作灵感,才能切实突出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与独特艺术风格。[2]例如,廖胜京于1953年创作的《火把节之夜》就是取材于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民俗,也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日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廖胜京通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了彝族的火把节,并为节日里少数民族的热情和奔放所感染,进而创作出了这首独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作品的前奏雄浑有力、深沉饱满、如号角般的音调;乐曲中段通过变奏营造氛围,仿佛将人带入那星光闪烁的夜空,聆听悠扬的芦笙吹奏的旋律从远处飘来;乐曲高潮部分情感激烈,还原节日里欢快热闹的场景,结尾部分余韵悠扬,通过钢琴独特的音色表达了“火把节”的神圣以及彝族人对“火”的崇敬。
(二)借鉴民族音乐艺术表现手法
借助音乐的变奏及对比等方式,能够将民族特有的艺术韵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基于民族音乐创编的钢琴作品,实现了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与钢琴演奏技巧的整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特色,通过内外部的调整,使钢琴艺术与民族音乐整合,从而将钢琴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例如,作曲家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是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为体裁而创作的充满地域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作者通过深入广西三江侗族、瑶族地区采风,对这些典型性地域特色音乐进行发掘和提炼,继承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并采用模仿高腔,在钢琴的高音区部分采用钢琴的小二度并置,来丰富钢琴音乐的层次,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此外,作品中还使用了十二音的技法,并有意识地强调壮族山歌旋法的主要特征,在几处重要地方加上了装饰性的倚音,以突出壮族音乐的强烈风格。
(三)表达民众深厚情感
民族情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相连的纽带,也是音乐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音乐语言蕴藏着丰富的民众情感,也是民族情绪的宣泄口,民族音乐文化能够融入当前的大众音乐文化中,也能将民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充分地展现给观众,使民族音乐凝聚的独特情感成为当前钢琴音乐在进行情绪表达时所具有的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钢琴民族音乐作品也可作为不同民族情感交流与共鸣的重要载体。例如,丁善德作曲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作品9号,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把郊游中儿童参与活动时的种种心态、情绪、精神面貌做了生动的描绘;《黄河协奏曲》在开头部分是模仿古筝的刮奏,接下来的《黄水谣》,展现出了深沉的和弦及伤感的旋律;汪立山作曲的《他山集——A羽调“图案”》这是一首富有民族内涵的复调音乐语言,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两个“漩涡”之间的缠绕展现了乐曲中独特的东方文化神韵;在王安国作曲的《芦笙与铜鼓》中,作者以苗族芦笙典型音调和踩鼓舞节奏为基本素材,用钢琴的音色突出节奏、速度、轻重的强烈对比,更真实地展现了苗寨同胞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快场景。[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民族性是极为重要的表现特征,它在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让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当前钢琴音乐的创作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仍旧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要立足民族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与分析民族性特征的实际内容,从而有效奠定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基础。当代作曲家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大众的审美水平,借鉴民间音乐的精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化钢琴作品,借助钢琴这一载体去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2021(22):65-67.
[2]李宇辰.钢琴演奏的张力及其表现方法分析[J].参花(下),2023(01):89-91.
[3]帅梦.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创作特征探究[J].黄河之声,2021(20):71-73.
(作者简介:邹文,女,本科,江苏省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