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画中意境的概述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国画艺术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创作是个体人文修养的直接体现,大多数创作者在注重内外兼修的同时,更重视国画的创作内涵和意境美的呈现,不断挖掘艺术形式的内在。从美学角度来看,意境是超出具体的表象,能够借助具象的事物引发的联想,使观赏者对作品和人生等引发无限的感慨。中国画艺术中的意境内涵与哲学思想相通,但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画中的意境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通过借物抒情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倾叹等,奠定画面的艺术氛围和情感格调,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二是在国画的创作中,创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而是通过对美景等事物的临摹,向观赏者隐喻地传递主题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加强对细节的把握,灵活运用点线面、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构成要素,引发观赏者的联想,也是中国画意境的独到之处。
二、意境在中国画中的运用要点
意境是国画的灵魂,配合各种绘画形式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思想。意境美是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关键标准。但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营造不能一蹴而就,须充分把握其运用要点,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绘画的技巧,从而达到理想的创作效果。中国画艺术中意境的表現手法如下所述。
(一)动静相宜
动静结合是表现中国画艺术意境的基础形式。国画采取平铺直叙的形式表现出了一个静态的艺术创作,但整体画面蕴含着看似动态的因素。通过动静相生的艺术表现特点,让欣赏者感受到画中的故事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也是国画艺术画由心生、心随画动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首先,中国画并不强调纯粹的客观性。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清代书画家查礼的“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等,是指中国画特有的神似、意象的表现方式。主要借助画面中动静态的表现来实现其意境。从视觉感官学视角分析,绘画是客观地描绘自然现实,但在绘画哲学方面,并非对自然的单纯模仿,而是创作者深入理解客观物象后的主观再创造,融入其对自然物象主观的感受与情感,让意境表达有了个体化的特点。创作者的阅历、世界观、文化修养和秉性不同,呈现的表达形态也多有不同。抒发情感也要传其神、忘其形、得其意,都离不开营造画面的动静态,以此到位地传递出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
其次,工具材料为中国画动静态做了创作的铺垫。中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特殊,包括毛笔、宣纸、水墨、布帛等,都赋予了中国画以神写形等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中国画创作不拘泥于客观物象,追求意蕴的写意画风,也提高了动静结合美学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如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等经典论句,反映了古人作画将画面动态与静态纳入写意与神似的范畴。中国画讲究笔墨,抛开笔墨谈造型,将无法达到“形”“神”兼备的创作效果,如线造型离不开“笔”的合理运用。以线造型的动感和写意性特点突出。“线”并非客观存在,是创作者提炼、总结、表达客观事物而创造的线。中国画的“用笔”对舒与缓、动与静极为讲究,强调以书入画的“书写性”,以此形成“动”的韵律。如国画中对藤蔓的表现,利用线的描绘赋予画面中藤蔓以生命力,营造出动态的美。毛笔运行赋予线以生命,在画面上形成了动态的美。而中国画的“墨”是极其概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画面中呈现的是分量、沉稳、衬托、对比,常用于表现画面中的无形和静态美感。水、墨、笔要素的整合,让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张力更为突出。表现的形式和手法不同,也造就了国画静态与动态的美感。
(二)线形统一
线条作是最初国画创作中表现意境的主要方式,究其原因受国画发展背景的影响。古代在岩壁等形式上的国画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四方得体极为讲究,对线条的应用尤为重视。简笔与素描是国画的重要代表,寥寥几笔却意境无限。艺术家在国画的创作中,借助线条凸显创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赋予了画面更多的内涵。
中国画是线性的艺术,原始绘画具备巫术图腾的意义和交流思想等文字表意功能。如《说文解字·叙》的“如其事物形状”,说明了绘形象物不仅是书画同源的根本,也是书画同流的基点。初民是以线条来绘形象物的,虽然后续图画与文字分开,但也让中国绘画留下了多以线条为主的特点。中国画艺术整合了“书法的线条”与“绘画的线条”,赋予其书写性的特点,也有了“线条的雄辩”的美称。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要素,其中线条是表现出动律感的关键要素,在创作中运用线形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更利于放大作品的民族风格。如李玉刚在国画创作中,注重内在的笔力洗练与画面凝重,具象与意象间深入整合,用笔刚健,锤炼线条的美感。如藤的绘画,以长线用笔来贯穿整个画面构图,一气呵成,让画面更具有整体感;在线的节奏、韵律之中注重“意念”的表达,在墨色的氤氲变化中,不乏韵致的营造;在笔法上,按、顿、搓、轻、重、急、缓,虚与实,枯与柔,线条的时隐时现,多重技法,力求如行云流水,极具乐谱般的节奏美感。丰实的墨色与凝练传神的画面气韵,让作品极具感情和视觉冲击力。
(三)虚实相生
“实”是指视觉范围内的具象部分,是指国画在创作中的绘画技巧,包括绘画的比例、色彩的描绘等,确保了绘画的完整性。“虚”是难以用肉眼看到的抽象部分,通过具象的绘画表现出来的意境。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利于营造国画引人入胜的意境。如国画创作者善于利用浓墨的渲染技巧,描绘出一个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境界。虚实在国画的“意境”表现中是相互结合与协调、补充的关系,让国画的意境得到具体的体现。
中国画的虚实是生成意境和气韵的重要手段。画中的留白是中国画回肠荡气的气息活眼,画面由实境到虚境,实衬托虚,虚的部分让观者引发审美想象,画面中天空水影或烟霞雾霭,都以虚空为主。如清代张式《画谭》中的“烟云渲染为画中流行之空,故曰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审美想象可诱发出来一种情感,在中国画中由实景联想到虚景,诱发虚境想象引起欣赏者的无限遐想,也是虚境动态魅力的直接体现。画中的虚空并不空洞,是极具美学功能的艺术化留白。
(四)浓墨重彩
国画“浓墨重彩”的意境表现手法,利于突出画面的视觉震撼感。中国画的“浓墨重彩”兴起于唐朝,利用原料清水,少量地使用浓墨或淡墨、焦墨、湿墨等,形成浓墨重彩之势,达到写意的目的。宋元明大家多惜墨如金,将淡墨运用到极致,留给人巨大的思索空间。而清朝以来,浓墨重彩甚至泼墨风格大兴,意境深邃,震撼力强烈,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画艺术大家。如柯桐枝是一位博学多才、谦谦儒雅的学者型画家,在其作品中,有姹紫嫣红的牡丹、艳丽夺目的杜鹃、洁白如玉的玉兰,还有金灿灿的秋菊、红艳艳的木棉和香溢四处的金桂等,随处流露着岭南画派的意蕴,展呈出岭南画派中鸟的灵性和花的意趣,特别是在设色和用线上更具鲜明的岭南风格。在其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借助“荷”的创作题材,其笔下“映日荷花”生发出一种全新的意境,即直入云天向上伸展的荷枝,硕大的荷花错落有序地安排在画面的黄金点上,其造型一反传统荷花花瓣零落之状,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画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中国画中意境的发展
(一)精神层面的意境体现
随着创作水平的空前发展,各种艺术形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由于中国画的种类丰富,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发掘传统潜能的“笔墨家园”成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根基和必然。中国画的题材和创作手法丰富,从一种寂静向繁华过渡,从禅意向自我的标准过渡,但创新中的传统继承不能忽视。在中国画意境的发展进程中,藝术家的想法更加独特,可以从点线的厚实、散淡的对比中寻求韵律,实现对王蒙和髡残影子的追踪;可追求阔大高远的境界,也与当代画家的心胸眼界以及拓展的意境有关。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一旦缺乏耐人寻味的笔情墨意与绘画元素的内在之美,那么画法的内在法度就不复存在。在技术方面,意象是基于表达冲动与自由意识并在物理上的写画表现,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精神优游自然的迹化,也让中国画的笔墨图式应运而生。中国画以道性的追求为旨归,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不突出具体时代生活表象的表现,使得国画不为一时一地的暂时性表象所牵制,直接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要处入手,从而与恒久发生关联。
(二)当代国画意境的发展倾向
意境是创作者体现自身情感和观念的重要载体。国画意境的展现直接受创作者内在修养和学识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是难以把握的。“意象”思维方式配合“写意”的造型观,塑造了一幅国画的意境,也是国画发展的核心。意境的营造与临摹不同,首要的是积累基础知识,在欣赏前辈作品中吸取经验,通过加工等再创造,逐步摆脱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继承传统和创造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拓展国画意境表现形式的有效手段。其次,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不仅要表现个体的情感观念,还要关注和揭示民生、人文等方面的问题,整体、联系、复杂性思维与观念模式,逐步取代以往的片面、孤立、单一性思维与观念模式。在国画创作中,不仅要灵活运用技法描述自然对象,还要注重形式和技法、观念等决定性要素的整合,总结出整体规律与模式,演绎自然对象自身的艺术价值。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更应当以绘画表现并关注社会民生,借助意境的表现形式,去表达对社会文化与人性等方面的认识及思考。同时,打开眼界,关注社会整体,对当代“艺术的自觉”的新步伐做出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画意境向社会学层面发展,促使“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当代民族美术发展目标得以尽快落地。
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以返本归源的方式为价值关切中心,并以对世界进行意象地看和意象地创作为展开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途径,缺乏对自然之道的感悟,必然是一堆凌乱的自然之像。中国画等民族艺术的发展,是以“精神因素”为主,以主动创造为主,以模仿因素为辅,突出绘画作品的意境美和中国气派。可见,当代“中国气派”艺术学概念是以当代中国的“精神”为灵魂。
(三)当代美学体系的重要分支
意境概念的产生受哲学观念和历代艺术理论著作影响,前者得益于中国古代“道、玄、禅”与“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后者主要是指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等方面关系的论述。意境是国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代中国画的创作及审美中起到关键作用。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重要分支,极具民族文化内涵。意境的创造依靠画家对自然界的感悟与观察,也受画家内在修养的影响。意境多体现为古代文人画的悠远淡泊情趣,意境美的规律要求个体融入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当代画家对意境的营造,需巧妙借鉴传统国画中的虚实、疏密、聚散、呼应等技巧,并注入自己的艺术想象与情感色彩,在探索中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创作主导思想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模式,注重作品的整体造型,追求意境与层次的多元化。经过整合与处理,构建出全新的表现形式,使其兼具时代风貌和个性魅力。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学习从古到今画家的技法和经验、思想等,能够深入地了解意境在审美中的地位。纵观古今,在绘画中确立现代绘画的意境,是绘画创造性转化的必然。
四、结语
意境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等,得益于画家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等。中国画意境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为当代的国画创作提供了启示,但不能一味地继承传统,而应赋予其创新因素和时代特征,契合当代大众对意境的审美情趣,突出意境对人类自身的生命激发和唤起等作用,赋予国画作品更深厚的美学思想。因此,对国画意境美的研究应当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
参考文献:
[1]任睿欣.国画工笔画意象性的运用与发展[J].参花(上),2023(05):47-49.
(作者简介:雷珂,女,本科,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左庄小学,初级,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