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是四川省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艺,其以丰富的曲目和优美的曲调而闻名于全省,并以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而风靡全国。四川清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在现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与继承。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四川清音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并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初名“唱小曲”,或“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亦被人们称作“唱琵琶”或“唱月琴”。四川清音系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与四川民谣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唱腔。四川清音主要用四川方言演唱,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支。大调多讲的是故事和传奇,小调则主要根据四川民间流传的民歌来进行演唱。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曾建立过“清音专业协会”,后来改名为“清音音乐改革协会”,此后确立现在的名字“清音”。[1]
在清音的演唱方式上,传统的唱法是坐姿,也就是摆上一两个八仙台,表演者面向听众,左边是月琴或琵琶,右边是碗碗琴或是二胡与胡琴。演唱多见于茶楼、书斋,也可見于街头或酒肆。清中叶之后,四川地区清音乐手大量存在,呈现出“月琴满街,酒家满屋”的盛景。四川清音乐手中除了职业乐手,也有很多的业余乐手。他们不仅会唱歌,而且会弹琵琶或是月琴,这些业余乐手在四川清音文化传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五六十年代,随着四川清音进入曲艺剧场,舞台上的坐唱转化为立唱。现在,表演者都是自己敲着竹节鼓,用小管弦乐来演奏,伴奏的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
《哭五更》是四川清音中传唱至今的一支曲牌曲词。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反封建思想的曲目,如《妈妈好糊涂》《十想》《好丈夫》等。抗战时期,艺人编创了《五更叹国情》《上海大战》《送郎去当兵》等题材的曲目。近年来,四川清音还推出了《白莲女杰》等长曲,在演唱中嵌进了告白,并以韵文和散文交织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和下河派,成都“省调”属于上河流派,不仅唱得轻柔,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跳跃式的“哈哈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哈哈腔”作品包括《小放风筝》《绣荷包》《赶花会》,等等。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申报的“四川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四川清音的艺术特色
(一)唱腔结构
四川清音是在与地方山歌、曲艺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曲调种类繁多,其乐曲结构有三大类,即“单声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在“单声体”中,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表演者独自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故事情节。例如,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幕“梦游天姥山”,通过唱词和动作表现出主角在梦中游览天姥山,遇见仙女之后的种种感受。
在“联曲体”中,多个不同的曲调组合在一起演唱,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清音中有八大调,但只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
在“板腔体”中,固定的曲调搭配不同的唱词来表达情感,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二)唱腔特征
四川清音在一代代演奏家的不断努力下,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演唱技巧,诸如“哈哈腔”“滑音”“倚音”“弹舌音”,这些都是四川清音演唱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四川清音独特的演唱特点。[3]
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哈哈腔”。“哈哈腔”是以唱歌时的“哈哈”声命名的,是一种节奏较快的停顿式唱法,其特征是圆润灵活,细腻生动,音色饱满,变化多端,正是四川清音的典型特征。“哈哈腔”在民间广泛应用,《小放风筝》和《布谷鸟儿咕咕叫》是其最显著的代表作品。“哈哈腔”是清音系最具特色的一种唱法,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种。[4]“哈哈腔”因其不同的演唱内容与艺术效果的要求,其演唱方法与演唱技巧也各不相同,千变万化。通过调节舌头的移动速度,以及呼吸的力度,就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哈哈”音色。因此,要想演唱好“哈哈腔”,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声色的搭配。“哈哈腔”的训练,应以“轻声”“高音”为主,且有别于美声的“花腔”唱法,这些都是我国声乐教学中可以学习和吸收的内容。[5]同时,“哈哈腔”的唱法是四川清音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唱法实践,对其进行改进、创新和总结而成的。这一特点,使其演唱灵活圆润,音色甜美,吐字清晰,把曲子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
在早期的四川民谣中“哈哈腔”并不存在,19世纪初期,中国新民谣中才逐渐引进了与“哈哈腔”相似的“跳音”“顿音”唱法。然而,四川清音“哈哈腔”与美声“跳音”“顿音”唱法在气息和音色等方面还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在指导“哈哈腔”的过程中,可以从“跳音”和“顿音”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让练习者去感受和总结。另外,“哈哈腔”在吐气方面的“舒缓”与“省劲”,也更优于“跳音”和“顿音”;并且,相对于“跳音”“顿音”,“哈哈腔”在音色上更显清澈,也更符合四川民歌的地域性、音乐风格,且更能反映出中国民歌特有的民族特色。
弹舌,又叫“打嘚儿”,是在更高、更靠前的声位相结合的情况下,将气息从舌尖和上颌之间的空隙中喷出来,不断地弹舌,形成翻滚,从而发声的一种歌唱方法。[6]弹舌多用来模仿某些音效,表达角色愉快的心情。而四川清音“弹舌音”的唱法,则以其轻快活泼的特点将角色的心理表现出来,再加上曲调动听,从而极富感染力。例如,在《峨眉茶》的末尾,运用了一段很长的“弹舌音”,不仅丰富了唱法,还更好地表达了峨眉人对峨眉茶的自豪和喜爱,以及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再比如,在《数蛤蟆》的谱例中,将“弹舌音”的唱法巧妙地融入曲子中,不仅让曲子变得欢快活泼,幽默风趣,而且也流露出了作曲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此外,“弹舌音”俏皮欢快的唱法,既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又体现了四川人民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四、四川清音的传承价值
四川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艺术价值
四川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悠扬动听的旋律、婉转动人的唱腔、简洁优美的伴奏等特点。四川清音的演唱方式独特,既注重音乐的基本功,又注重情感的表达,使得听众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文化价值
四川清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四川清音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反映了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价值
四川清音的演唱能够陶冶情操,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五、四川清音的保护传承策略
四川清音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珍品,更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文明遗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发掘、探索、传承与学习的内容。[7]我国的曲艺必须继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质,并将之融入我国的曲艺作品之中,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進行大胆的创新,并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一)重视清音曲目的创新
在清音作品的创作上,要有一定的创新,不仅要表现出现代生活的趣味,而且要符合音乐的表现方式。[8]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将现代音乐的创作理论融入其中,对一些传统的曲目展开新编,在曲式、旋律、歌词等方面赋予老曲目新的生命力。清音的发展并无统一定式,更无先贤之路可循,当代的清音传承者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加以经验总结,才能使清音的未来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9]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与当下所处的时代接轨,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二)在高校中融入清音课程
过去,清音的传承多为口头传承,既无乐谱,也无音像,更无一套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传承情况堪忧。再加上清音的演唱有很大的难度,真正会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拓展清音的记录方式势在必行。现在,我们可以用技术来记录画面和声音。并且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在其课程中融入了清音内容,并邀请了一些专门的清音老师来进行教授。[10]例如,四川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专业就邀请了著名的清音大师田临平先生,来为学生讲授清音的演唱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四川清音的学习热情,进而为清音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采用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探究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除了清音自身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之外,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走红的歌曲、段子比比皆是,如果想要使更多的人听到清音,了解清音,就要结合现代传媒特征,来扩大清音的传播范围。另外,要想扩大四川清音的影响力,也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从而将其打造成四川的一种文化符号,进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爱。比如,南京秦淮灯会、江西景德镇古窑、贵州侗族民歌,这些都是很好的文旅结合的例子。因此,将四川清音与地方旅游相融合,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塑造其独特的文化形象,提高其市场价值。就像一说到天津,大家就会想到相声;一说到苏州,大家就会想到评弹;一说到四川,大家就会在“火锅”“川剧”“大熊猫”等关键词后再多加上一项四川清音,这就是四川清音未来传承与发展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四)重视传承人才培养
首先,相关部门要指导建立专业的清音艺术团队,包括清音艺术研究人员、清音艺术教师和清音艺术表演团队等。专业团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清音艺术,同时也可以为清音艺术的演出和推广提供更加专业和高水平的支持。
其次,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来提高清音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出和比赛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清音艺术的魅力,发展更多的清音爱好者,将其中有潜力且乐于传播清音艺术的业余人才吸收为清音传承队伍骨干。
(五)建立清音艺术传承基地
为了保护和传承清音艺术,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清音艺术传承基地。基地提供专业的清音艺术培训课程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清音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此外,基地还可以收集、整理和保存清音艺术的相关资料和文物,保护清音艺术这项传统文化遗产。
六、结语
四川清音作为一种盛行于四川的说唱音乐,在四川曲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产生于明清两代的民间小曲、戏曲音乐和四川民歌。与其他戏曲有所不同的是,四川清音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优美的曲调、鲜明的四川特点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在新形势下,听众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清音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充实。要想在新时期实现对四川清音的继承与发展,就要对四川清音的特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演唱技巧与表演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曲目不断进行创新,让清音走进校园,并利用新媒体拓展宣传渠道,这样才能使四川清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更好地被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佳明.四川清音研究综述与展望[J].民族音乐,2022(02):4-8.
[2]王争艳.四川清音的伴奏艺术[J].四川戏剧,2022(01):112-114.
[3]闫安安.浅析四川清音表演形式与伴奏艺术的发展[J].黄河之声,2022(03):32-34.
[4]朱荟钱.“哈哈腔”:四川清音中的“花腔”演唱[J].艺术品鉴,2022(02):153-155.
[5]曾恋.对四川清音演唱的发展探索[J].戏剧之家,2020(27):79-80.
[6]袁茹.浅析古筝在太和清音《雨花英烈》中的伴奏艺术[J].作家天地,2022(31):159-161.
[7]梁家碧.四川清音及《小放风筝》演唱实践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21.
[8]何丁瑞.皖北清音艺术的比较研究——以亳州清音和太和清音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5):79-82.
[9]黄毅,邓思杭.“非遗”视阈下四川清音的对外传播与观众拓展思考[J].文化产业,2022(17):142-144.
[10]张佳明.四川清音研究综述与展望[J].民族音乐,2022(02):4-8.
(作者简介:余音榕,女,硕士研究生,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责任编辑 王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