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装置艺术中互动影像的沉浸场域表达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4310
当数字化时代愈来愈接近我们的生活,多体感交互装置和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互动影像就是装置艺术中的一种呈现方式,它通过表现连接性和虚拟性、互动体验等特质,使艺术家和观者进行双向协作来完成完整的作品。本文通过以艺术与科技为研究核心,从理论探究与实践剖析中探讨互动影像作用下的“沉浸式”思维,以及多维度地对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进行研究。

  一、装置艺术中互动影像的发展历程

  (一)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概念

  多媒体兴起于网络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21世纪,而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推动也得益于此。这个形式和我们过去报纸、杂志等传统艺术媒介有着极大的不同,是融合了现代技术优势和艺术设计理念的衍生品,依赖于现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并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技法和新兴媒介来影响人们的感官,实现与人的有效交互,从而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鉴赏性的作品,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

  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主要由图像和符号构成,人们通过视觉、知觉可以理解和感受的文化概念被融入视觉文化领域。装置的视觉语言必须符合公众的文化共识和美学,必须有自己完整的语义。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存在着一种审美趋势。现在,它处于一种“震惊”和“整合”的审美状态,结合对以往装置标准的不断解构,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美学模式。这种融合也反映在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中,让受众完全沉浸在作品中。互动的出现使受众能够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作品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装置思维的重点是将手段移植到作品中,激发受众思考、改变受众情绪体验。

  (二)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创作特点

  所谓互动影像装置艺术,那么互动性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互动影像装置设计艺术有别于其他相关影像与装置通过艺术参与的一大重要特征,“交互性”也被业界和学术界冠名。互动的特点将装置艺术由积极吸引受众参与的初衷取代被动趋奉受众的初衷,是在艺术创作模式和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进步。这种装置意图在观者与装置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使受众萌生出有关此前互动行为的深入思考。关键就在于主题选择的把控度,让制作者来针对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社会性话题进行客观的讨论,或择取科研或社会带来的发展会产生的极端后果进行辩论。这种更多是在做关于渲染气氛和场景的事情,来产生良好的感官体验。事实上,互动装置的本质在于去展现或改善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示或改变我们生活与思考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装置的互动。对于交互性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它是以一种以受众参与为主体,以受众反馈为核心,以重要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最大限度的文化艺术互动式教学方法为基础的。互动影像的叙事呈现是一种会让不同观者的不同行为构建出多种多样的逻辑网络的双向沟通的体系,继而形成复刻不了的美妙的艺术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路连接着城市,像神经系统连接着人的左右脑,人和物体之间需要一个动作来产生呼应让连接生效。同样,艺术与感受之间也需要像桥梁一样来建立连接。一个层面是影像与装置的连接,另一层面,是各种感觉和感官之间的连接。交互成像设备的虚拟性是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各种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构成的具有一定视觉、听觉、嗅觉等逼真的、三维的人造空间。[1]虚拟社会现实不同于现实主义世界,但虚拟现实给受众带来的沉浸感本质上会被限制于受众群体,以感知我们可以作为一个主要享受者在这个环境里的主导程度。在这个环境中,受众群体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和打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进行互动,交流沟通,并附以影响,产生等同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从某种社会意义上说,人类的感觉器官很容易受到欺骗,“幻想和真理”是虚拟的最大发展优势。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火车进站》的放映,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早期虚拟尝试。根据历史记录,看电影的观众认为火车来了,纷纷避让画面,而这就是虚拟性。通过提供围绕整个环境的3D视觉图像和投影图像、环绕声、传神的场地构造布置和机械交互设备,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满足了观众的艺术欣赏感受。

  (三)当代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互动影像装置艺术加强了技术进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展品被创作并展示到我们的眼前。由数字艺术团队Scenocosme打造的一件互动投影装置作品Metamorphy在伦敦摘取了流明奖国际数字艺术奖银奖。这个作品用视觉和声音与受众进行互动,艺术家将真实的物理反馈与虚拟图像相结合,给人一种扭曲现实的错觉。当外罩和受众的动作相互作用时,罩子上的投影就会与体验者动作呼应而发生形态的变化。当触碰罩子时,罩子会变形;而当停止接触,罩子就会变得僵硬。通过体验者的探索,该作品利用有机的液体物质展示了各种梦幻的效果。该作品模糊了物理空间,通过镜子反射实现的虚拟空间和通过数字设备的视频投影产生的虚拟空间之间的边界。由于互动装置艺术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公众中得到了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与国外相比,我国交互设备艺术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出现了更多得益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应用,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了解和研究新媒体图像设备技术也成为后续技术应用的铺垫。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研究和作品创作大多还起步于模仿阶段,所以亟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创新。紧随其后的是我国校园和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对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的重视程度。针对市场需求,学校逐步开设了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在一线、二线城市也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艺术展览,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形象装置艺术的发展。互动影像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性逐日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例如对综合環境因素的要求很高,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太大等诸多挑战。所以我们对其的创新刻不容缓,关键挑战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才是根本。

  二、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

  (一)由时间到空间的沉浸式互动特性

  沉浸交互式图像装置使观看者成为空间工作者,采取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信息的表达。在现象学的理论阐释中,个体的主体性同个体与世界、与经验等的主体间性是难以分离的,它们通过个体过去的体验呈现在个体现在的体验中,不同个体的体验也能产生相互影响并形成具有统一性的经验。[2]场域表达是构建在特定空间中的环境体验,是关键要素之一。它可分为叙事情节、互动体验、空间艺术三大主要部分。不同的重点在内容上也会有所不同。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能让观众全身心投入的空间场景。互动空间是互动式的,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行为的互动体验,使互动成为实时表达中沉浸式体验的一个突出特征。互动式图像装置艺术作品的体现,基本上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三维环境,将互动装置的特殊媒介与时间结合起来,形成四维空间的艺术作品。

  在当下,以互动影像装置设计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各种社会互动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虚拟声音表现作品、游戏逻辑作品、网络信息传输互动作品等。空间思维创造可以让观者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场域的宏伟和壮丽,从而实现与高科技的有效互动,挑战自我。通过作品与环境的有效融合,我们可以充分把握和理解对互动影像的各种感受。在和作品互动时,受众可以倾听暴风雨产生的各种声音,跟随像素产生的三维叠加,随着动态符号的动势移动。对一件作品来说,它自身的外观形式与它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与一样重要,它们都是作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为了促进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长远发展,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多学科的研究小组。

  (二)由身体到主体多感官的思维分析

  “沉浸式体验”通过人体与空间中的物体交流、互动,从而感受多种感官的体验,模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获得愉悦感。这种心理体验与法国策展人和评论家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关系美学”概念不谋而合。“它是一种艺术,将人类互动及其社会环境构成的世界视为一种理论层面,而不仅仅是声称拥有某种自主或私人的符号空间。”这是基于“受众体验”和“受众互动”的审美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沉浸式体验是基于艺术实践的。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体验来获得愉悦,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内容。

  尼葛洛庞帝认为:“多媒体的真正前进之路是能够从一种媒体随意切换到另一种媒体;它必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件事;它必须能够触及人类各种不同的感官体验。”[3]沉浸式互动影像装置产生的实时性互动为沉浸式空间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享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科技感的投影系统,强烈的互动性,趣味性的游戏,都为用户呈现丰富的内容,活跃场所氛围,聚集人气,引发了当代潮流。沉浸式装置主要由视觉、听觉、触觉等相互作用构成,在互动影像装置中,最重要的体验形式仍然是视觉体验。“dyebirth”是日本创意团队nor做的一件动态装置。nor是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创作团队,成立于2017年,团队由不同背景的艺术家组成,包括设计师、音乐家、工程师等。艺术家利用电脑编程来控制装置的运行,装置瓶中放置不同颜色和不同浓度的颜料,当装置在操作台上不断移动时,不同颜料会滴落在下方水槽中,各色颜料混合并向四周扩展,有趣的是,装置的运行是可控的,但不同颜料产生的化学反应却是变化莫测的,可控与随机交织在一起,从而暗示了生命的方向性和多样性。

  听觉感知是继视觉之后的又一感知方式,研究表明,大多数环境偏好的变化主要由声音成分决定,是制作人的重要创作途径之一,也是观者在体验作品时的重要感知能力。声音效果和音乐可以在听觉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TUNDRA工作室在俄罗斯彼尔姆PROSVET普罗维茨灯光节展示视听装置《我们离开田野的日子》,致力于通过使声音、视觉和情感协调一致,以创造视听体验,并改变空间。144平方米的悬挂式人工草坪就像极光一样夺目。该作品最初是受到自然环境及其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地位的启发。草叶在这个作品中成为有节奏的“主角”,在声音和视觉效果的茧中摇摇欲坠,形成飘浮的草地。参观者发现自己看到了居住在城市封闭景观中的大自然,意识到开放的象征意义。这种不和谐的共存关系引发了许多二元对立,就像合成与自然,真实与虚拟,人类与机器。在这片真实的幻想草甸之下,参观者感受着头顶笼罩的绚烂和抚慰。

  与被动感觉刺激相比,认知体验更为主动。它是在获得审美愉悦后对艺术、心灵和宇宙生活的思考。对艺术博物馆来说,艺术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娱乐消费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博物馆或艺术家在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图像空间时,应该有深刻而成熟的考虑来激发他们的精神思维,同时为观众提供一个愉快的审美过程,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错觉体验和感官刺激的水平,这应该成为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的使命。

  三、结语

  互动影像装置艺术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探索实践,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探索新媒体形象的设计新思想和新路径,深度结合艺术和科学,提高整个艺术作品的设计水平,才能在展示互动影像装置作品獨特魅力的过程中,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为电子技术和装置艺术的发展迈向新的征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需要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先进的设备和现代技术为受众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新媒体和技术的力量可以使艺术创作达到最佳体验,它们使装置艺术在视觉表现方面突破了原来单一的视觉呈现方式。新媒体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增加了交互图像在视觉研究内容上的选择性,信息进行传递的能力也多种多样。随着愈来愈多的学者和创作者对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关注、发现和创作,在未来生活中,互动影像装置艺术的特点和形式会愈来愈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刘世文.论新媒体艺术的“虚拟沉浸”审美[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9-34.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89.

  (作者简介:顾宸玮,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数码视觉艺术研究与应用)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