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则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挖掘上九山古村文化资源,以促进上九山古村保护与发展。上九山村作为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乡土文化的现实载体,承载着当地民众的情感,体现了古村民众的信仰、生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歷史传统,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本文以邹城市上九山古村落为例,阐释古村落的文化基因,关注古村落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古村落保护发展路径。
二、上九山古村落基本情况
上九山村位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距离孔子故里曲阜50多公里,距离孟子故里30多公里,是一个受到伏羲文化和儒家文化浸润的千年古村。全村坐北面南,地势中间低平、南部开阔,东、西、北三面高,形同椅子。本村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村域南部有水塘,水源一般,基本上可以满足民众的生活用水,农作物也能正常生长。
据传说,上九山村从建村至今约有1100年的历史,古老神秘的“上九山村”演绎了诸多传奇的故事。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经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民不聊生。上九山村先民为躲避战乱,几经辗转,从西北经中原,来到此地。最初上九山村叫“古松村”,半山腰水流不断,溪水经过的地方,长满了绿色地毯似的青苔,“南山”四季常青,小溪旁长着不少树木,其中有一棵笔直参天的松树,苍劲挺拔,“古松村”因此而得名。到了元朝,来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由段、萧等姓提出村庄改为“段山庄”。元朝末期,战火纷飞,中原大乱,人们四处逃难,段山庄没有了人烟,从此销声匿迹。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大移民时,聂、郑、满、娄四姓从山西来此定居,村庄周围崇山峻岭,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近三百多套的石屋民居,因建在小九山的西北角,据伏羲八卦西北既为乾位也为上位,同时九为单位数字最大的,取大吉大利之意,故名“上九山村”。邹城市上九山村现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开发保护价值。
三、上九山古村落的文化基因
上九山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印象体验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在上九山古村落文化中体察当下的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古村落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嬗变往往与时代相交融。而不变的,则是长期存在的某种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和价值观等,它决定了一个地域的文化认同。我们这里叫作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地域民众的集体记忆。上九山古村落的文化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布局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上九山古村落最为突出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村落的整体布局上,还是在村落的建筑装饰上,无不凸显“天人合一”的理念。上九山古村坐落于邹城市凫山山系的南部,四周山丘环绕,处在平原与山地交接的地方。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形,独取乾位(天),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理念,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此格局有着“天人合一”的寓意。
(二)选址体现依山而建的特色
古村落的选址大多负阴抱阳、枕山环水、随坡就势,选择在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上九山古村民居顺应西山、小九山走势而建,依山就势,空间变化错落有致,高低层次变化丰富,形成阶梯形聚落;像树枝样子的石板街将公共空间、院落、自由布局的建筑串联起来,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村落中部水系给硬朗的石头村增添了些柔美,整个村落与山体和谐共融,相依相存,犹如自然生长,浑然天成。
(三)民俗体现尊儒重道的古风
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古村落表现出强烈的邻里、家族、家庭观念,而这种观念扩大之后便是浓郁的民俗乡情。寻觅历史的脚印,拾遗先人的遗风,抚今追昔,穿越千年。古村内“老学堂”建于明末清初,原是村里的老私塾,它承载着古村落的文化根脉,记录着上九山村的社会变迁,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萧家大院是在唐末至北宋年间迁居本村后建设,在迁入本村之后,萧家以诗书传家,养士百余年而闻名;六兄弟大宅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兄弟间知书达理团结和谐,村民便称赞该院为“六合院”;玄帝在道家中被称为“水神”,古时村民往往祈求它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最下方的庙宇供奉的是关公和观音,因为村内经商的人比较多,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四)建筑体现就地取材的巧妙
古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因素最终会以具体或者象征性的事物融入建筑之中。上九山古村建设,除木门窗梁外,建筑墙体、院栏、街巷铺地、大部分农用器具全是石材。432栋建筑中401栋为青瓦石头屋,风摆柳、黄瓜架、一炷香、满天星等精打细琢的石料墙,讲究的石门当、古朴的滴水瓦都映射了这座石头村的精美和细致。对这些石材的打磨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古村落建筑的装饰性,并提升了传统建筑的审美意境与文化内涵。
四、上九山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热度不断上升,但人们对古村落开发和保护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导致部分古村落旅游资源被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方面
古村落在未经过专家论证的情况下,急于进行投资开发,制定方案完全为了迎合商业盈利的需要,把历史遗迹作为景点和卖点,那些无法当作景区资源和没有吸引力的文化遗产被抛弃。上九山古村落沿街旅游营销工艺品、纪念品像从一个仓库里批发出来的,街头屋角千篇一律地挂红灯笼、插彩旗,没有任何特色可言。对历史遗存在没有科学论证之前就开发是致命的破坏。这种旅游开发模式破坏古村落文化的同时,原有的文化生命也被瓦解,粗制滥造的旅游开发模式,也使固有的文化魅力荡然无存。
(二)旅游活动方面
随着古村落的开发,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加,大量的游客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影响,再加上有些游客环保意识较差,在游玩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乱丢垃圾,乱写乱画等情况,进而加重了游客活动对上九山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破坏。而上九山古村落景区的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吃、住、玩等方面的需求,需要建设酒店、饭店等接待设施,这些设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三)城市化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上九山古村落也面临巨大冲击。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以土地为依赖、以农耕生产方式为支撑、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经纬的传统乡村社会面临解构,再加上人口流动和职业分化,上九山原住村民迁出古村落,古村落的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失去了活的记忆與生命力,在时代的浪潮下,如何全面保护古村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上九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邹城市上九山古村落作为一种沉浸式文化空间,始终致力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既画好古村落“面子”,又留住古村落“里子”,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坚持把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写进古村落的每一个细节,切实留住“老村老院老房子,老门老店老巷子”的古村落记忆;坚持把儒家文化、乡愁情怀刻入古村落改造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处风景都能唤起梦里故乡,唤醒沉睡游子心中的那一抹乡愁。针对以上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措施,如何探索上九山古村落保护发展路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政府力量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中要大力开展古村落保护工作,按照相关指导意见坚持政府力量为主导,深入挖掘上九山村的文化资源,加大对上九山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普查力度,在开发过程中保持古村落的原真性和生命力。同时,根据上九山村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上九山古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上九山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保护管理模式,助力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
(二)统筹古村落与新村建设,激发民众文化自觉性
古村落的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且为了维持古村落原貌,古村落很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很多古村落采取古村落与新村共生的模式,即利用古村落吸引游客,用新村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游客。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古村落早期的修复中,更是凭借着民众的文化记忆,细致地描绘出昔日上九山古村落的繁荣景象。民众的文化自觉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旧时,农民农忙干活,农闲剪窗花,剪鞋样,剪了送人,给邻居帮忙编柳筐,这就是农村手艺人的古老传统,自娱自乐和与人共享是古村落的文化原生态。如今古村落骨架依然存在,环境未曾改变,村落精神传统仍然在传承,元气依旧。即便是民众迁出了古村落,民众热爱自己的村落及生活方式没有变,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生活得平静踏实,这便是一种根性的文化传承,也是民众文化自觉的体现。
(三)转化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古村落文化内涵
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优势,是上九山古村落得以发展的巨大资本,而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古村落重构之本,古村落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上九山古村落发展的基础,深挖文化资源,并努力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上九山古村落不仅是乡土文化的体验地,通过文化资源的转化,它亦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文化具有延续性,在乡土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怀念千百年前的社会,也可以在乡土文化中体察当下。在转化文化资源优势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静态的传统建筑,还要关注活态的传统文化,以此强化古村落的文化内涵。
(四)利用古村落自然和谐氛围,释放乡村旅游新动能
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上九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田园风光以其独有的自然祥和之景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对城市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感受城郊、乡村生活为乐,以乡村旅游作为假日舒缓压力的主要方式。进入21世纪后,乡村旅游释放新动能,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乡村文化与传承正在不知不觉被遗忘,人们对传统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兴趣,乡村旅游不仅为此提供了参观游览的途径,而且兼具教育与保护等多重功能。
六、结语
古村落承载着上九山村民众的情感,保留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记住乡愁,留住乡愁,正是我们百姓对养育自己的家乡刻骨铭心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我们理想中真正的古村落,既是历史原真性的静态陈设,也含有一些活态的文化生活;既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来寻根问祖、寄托乡思的地方,也是四海游客前来观赏的一座原汁原味的千年古村之地。
参考文献:
[1]唐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路径——以靖西市旧州古镇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2):54-58.
[2]丁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以山东省邹城市上九山村为例[J].城市地理,2017(18):22-23.
[3]郭占锋.乡村旅游与村落转型:基于陕西元村的跟踪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4]冯骥才.古村古俗[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
[5]李毓.民俗旅游与地方文化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6]张松婷.乡村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辛利芹,女,硕士研究生,邹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馆员,研究方向:群文理论、公共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 王瑞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