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普朗克 《长笛与钢琴奏鸣曲》 创作 演奏
一、普朗克和《长笛与钢琴奏鸣曲》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1963),20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其自幼家庭条件优越,在母亲和叔叔的影响和帮助下5岁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15岁时师从西班牙钢琴名家维纳,并接触了大量现代音乐,其创作理念和风格也初步形成。特别是加入“六人团”后,普朗克明确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主张,即摒弃浪漫主义后期以及印象派那种过于奔放、华丽的音乐风格,而是适当朝着理性、稳定和均衡的方向回归。在此后的创作中,普朗克始终践行着这一创作理念,在诸多声乐和器乐作品中,其一直坚持调性音乐,并对旋律十分重视,同时将一些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运用其中,使他成为近代音乐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的一位名家。
《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56年,是普朗克受美国柯立芝基金会委托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既是普朗克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摧残,让人们早已厌烦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奔放和印象主义的缥缈空幻,而是追求一种安静与纯粹,也就是古典主義风格。普朗克本身就是古典主义的推崇者,在这种背景下,其在遵循古典主义基本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诸多新的素材和手法,让这首佳作呈现出全新的音乐特色。作品创作完成后,普朗克邀请法国长笛名家郎帕尔担任首演,并大获成功,二人一道将新古典主义音乐精神从法国传递到了全世界,并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二、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析
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共分为三段。一开始,先是用大小调交织的形式呈现出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略带惆怅,给人难以名状的感觉。短暂的抑郁之后,音乐随之进入了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欢快的主题,从钢琴跳跃的音符中就可以感到之前的阴霾已经一扫而光。前后两个主题的对比对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加之音乐语言凝练,调性变化频繁,更是为该段注入了鲜明的色彩美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虽然速度较慢,但是音乐的流动性却没有丝毫减弱。长笛连绵不断地奏出主旋律,更像是一首深情的艺术歌曲。这优美的旋律背后似乎还潜藏着淡淡的哀愁,并且并不想被别人发现。联系到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去世的柯立芝夫人,这种情绪表现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第三乐章是愉快的急板。作为全曲的高潮段落,该乐章将音乐情绪推向了顶峰,既有中高音区快速吐音的炫技华彩,也有大跳的音程,让长笛特有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整体来看,整首作品形式规整,内容丰富,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形式方面,该曲名为《长笛与钢琴奏鸣曲》,而奏鸣曲则是古典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乐曲的三个乐章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各不相同,而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正是向古典主义音乐的致敬。其次,在节奏方面,普朗克并没有追求浪漫主义后期的各种节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突出了一个“慢”字。这一点在第二乐章表现得十分明显。该乐章中,普朗克运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就像是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一般,给人以轻松自如之感。这种慢速并不等同于停滞,整个音乐还是在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着。为了避免单调,普朗克还先后多次加入了装饰音,钢琴伴奏也是恰到好处,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再次,在调性方面,该曲的转调虽然较为频繁,从第一乐章的e小调开始,直到结尾才又回归。但是在普朗克的笔下,频繁的转调并没有带来焦躁和不安,反而带有高贵和忧郁之感,这仍然是古典主义音乐推崇的情绪表现。最后,在音型方面,普朗克更倾向于规整音型的运用。比如在第一乐章的后半部分,多是八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组合,干净而规整。而在第三乐章中,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又让秩序感和节奏感得到了突出,这同样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可以看出,虽然20世纪中叶正是现代主义音乐盛行的时期,但是普朗克却没有盲从,仍然坚守着内心的追求,所以作品也呈现出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一)全面分析作品,做好充分准备
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在演奏之前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主要内容等进行系统梳理。简言之就是谁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而创作了这首曲目。通过分析可知,这是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普朗克创作于20世纪中叶的一首邀约作品,带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几个关键信息的明确,可以保证演奏者初步把握这部作品,以保证不会出现原则性偏差。比如既然作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那么在整个演奏中就不能过于激情和洒脱,而是要适当地内敛,而创作者的初衷和作品风格也正是如此。
其次,要对乐曲进行总—分—总的剖析。作品共分为几个乐章,每个乐章分别是什么内容和风格,每一个乐段和乐句有怎样的特点,一些特殊音型需要如何处理等,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该曲中,三个乐章既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又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不同乐章对演奏技术有着不同的侧重,正是演奏者需要注意之处。在经过上述准备后,演奏者可以尝试演奏作品,这里的演奏先不在技术上做过高要求,而是重在一种验证,通过演奏验证自己之前的分析是否准确和到位,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为正式演奏做好准备。在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将自己想象为作品的主人公,以主角的身份去感受和表现作品的情感变化。在带有忧郁的色彩段落,要带着悲伤的心情去演奏,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在欢快的乐章中,则要满心欢喜,让喜悦的心情体现在每一个音符中。这种处理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有助于演奏者形成鲜明的个性化风格。
(二)把握技术要点,形成良好配合
《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创作完成后,由著名演奏家郎帕尔担任首演,这足以说明这是一首具有较高难度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做充分的准备,把握技术要点。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气息方面。该曲對于演奏者的气息是否充足和灵活提出了新的考验。比如在吹奏一首高音后,很容易导致接下来的中音区演奏出现杂音。因此,需要提前做好气息准备,演奏高音时要做到气息集中,演奏完毕后快速回收,然后调整嘴型和笛口位置,保证后续音符的演奏质量。此外,在该曲的第一乐章中还出现了高音区的双吐音。在这类音型的演奏上关键点在于用巧劲,不能将过多的气息浪费在双吐音的衔接上,而是要通过上下嘴唇距离的灵活调整,让口风变小,气息偏上,巧妙借助嘴唇的力量,同时舌尖不能过于用力,避免阻挡气息后导致双吐音变得僵硬。
其次是装饰音。装饰音堪称是这首曲目的画龙点睛之笔。这类音型的演奏要点在于要始终保持手指的灵活与放松,如果过于紧绷和僵硬,则很容易产生错误。特别是在演奏双键装饰音时,要求手指之间要形成密切的配合,同时抬起同时落下,与吐音相得益彰。第二乐章中还出现了双倚音,对此要加以区分。如果此时的节奏较快,那么双倚音的演奏也要充满激情,手指快速而有力。如果此时的节奏较慢,那么双倚音的演奏则要轻柔一些,以表现出倚音的精致和灵动之感。
再次是音色方面。该曲的情绪变化丰富且细腻,这一点在音色上是有着直观表现的,对此需要演奏者区别对待,有机把握。比如在第一乐章的中低音区,可以让笛口稍微往外倾斜,奏出厚重低沉的音色,像是将一段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第二乐章的速度较慢,但是要突出音色的连贯与自然。在渐强部分中,要缓缓发力,不能过于突兀。在渐弱的时候,也要缓缓放下之前紧绷的气息,而不是戛然而止。第三乐章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中,则要注意小连线和跳音的组合,不仅要演奏得轻巧灵动,还要体现出一种调皮的色彩,就像是正午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忽明忽暗一般。
最后是在配合方面,该曲由长笛和钢琴协作演奏而成,所以两者之间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往,无论是钢琴演奏者还是长笛演奏者都以独奏为主,虽然都有着较高的演奏水平,但是在配合方面却均缺乏经验。对此需要双方树立起合作的理念,双方都是演奏中不可或缺的,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演奏之前,双方要进行充分沟通,阐明自己对乐曲的看法和感受,力争达成一致,如果存在分歧,则放到演奏中去验证。演奏中也要心系对方,多给对方以鼓励和支持,经过双方的通力合作后,获得完美的演奏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普朗克和《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用一种全新的理念诠释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品中既有新的音乐素材和手法,也有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想与均衡,对后世长笛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长笛演奏中,理应对这首佳作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重点表现作品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也会给演奏者的演奏技术、音乐素养等多个方面带来提升与扩展。
参考文献:
[1]王京.法国新古典主义乐派的壮大力量萨蒂与后继者普朗克[J].新学术,2007(01):35.
[2]刘曼.弗朗西斯·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赏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2.
(作者简介:茅蕾,女,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长笛二级演奏员,研究方向:长笛)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