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演唱教学 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
一、演唱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体验音乐,共同欣赏音乐之美。在歌唱教学模式中,也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例如在各环节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揭示音乐元素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学生在演唱学习中充分聆听,进而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在教育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文学习理论都反映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演唱教学模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勇于探索问题,大胆表达音乐,并获得音乐美的体验。在演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音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沟通协作的能力。
二、演唱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初步聆听,感受歌曲
音乐的学习离不开聆听,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要充分为学生创设聆听的环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或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感知,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从课堂开始,学生感受到的是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而不是为导入而导入,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
音乐最不怕的是重复,最需要的也是重复。在反复聆听过程中不要一味地重复,虽然“多听”是关键,但要结合音乐要素有目的地听,例如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情感如何”“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能边听边模仿老师做动作吗”等这样的问题,将聆听与律动、演奏结合起来,带着任务去聆听,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整体感知,学唱歌曲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提高效率,快速学会歌曲,并用合适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从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情感。教师经常会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1.模唱旋律。用“开口音”或“闭口音”结合歌曲伴奏让学生轻声模唱旋律,并养成聆听伴奏的好习惯。
2.轻唱歌谱。教师引导学生识读乐谱,唱准旋律,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可适当减少这个环节。
3.完整演唱歌曲。音乐的学习规律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是审美教育的首要原则,完整演唱歌曲巩固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三)体验情绪,唱好歌曲
作为教学促进者的教师来说,首先自身对作品进行艺术诠释。“唱好歌”有三个主要途径。
1.运用嗓音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歌唱是演唱者音乐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演唱中,首先我们经常会通过力度的变化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例如强、弱、中强等。其次是音乐结构的不同处理,有时一个乐句可以用连贯的方式演唱,也可以用不连贯的方式演唱,这就说明在音乐表现中是没有唯一标准的,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艺术的表达方式。
2.掌握好歌词。在音乐学习中,只有歌唱需要掌握歌词。歌词是歌曲的灵魂,唱好歌需要研读歌词,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理解力有限,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进而感知音乐。
3.唱歌要有自己的个性。在演唱教学中,只有一件事既不能教,也不能学,这就是个性。提升演唱的个性化表现是演唱教学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演唱教学的最高要求。
在这个阶段,学生声情并茂的表现并非“拔苗助长”,而是基于前面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本环节强调歌曲审美表现的整合与巩固。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表现的这一环节,可以结合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现、创作这些实践活动表达个人感受,与他人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美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师采取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歌曲表现过程中,教师鼓励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参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的年级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因为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该立足于目标,依靠教材,依靠学生,依靠教师不断产生、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尹小珂,李燕芳,吳斌.我国首次音乐学业质量监测中演唱能力测评的原则及实践[J].艺术教育,2017(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师范学院“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团队”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白雪,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