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数字媒体语境下当代中国画的题材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9154
摘要:本文探讨数字媒体语境对中国画题材的影响以及在该语境下当代中国画题材发生的变化。提出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旨在平衡好传统与现代题材,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 题材 数字媒体

  一、数字媒体语境对当代中国画题材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画题材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花卉、人物、山水三大画科。不同的时代语境,能产生出体现其时代特性的绘画题材。另外,传播方式对题材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传统的中国画传播方式,主要以作品买卖的流通、杂志或報纸的刊登为主,具有局限性的传播方式限制了中国画题材的发展。

  如今,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互联网、PC端、手机终端等渠道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国画作品这一传统的艺术在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国画作品形式开始不限于实物,甚至不限于平面,数字化、动画、立体实物化的表现形式开始出现,相应的国画题材开始打破传统,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当代中国画题材产生的变化

  (一)题材更具融合性

  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国画题材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没有更明确的人物、花鸟、山水题材的区分。由于其他艺术形态的冲击,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的题材变化和创新也常常现于微博等社交平台。如以传统表现形式加新思路模式进行创作的王斌,他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王斌最常画的题材是马,他笔下的马,不是站在、悬在空中,就是潜在水里,似马非马,常常搭配人物、花卉、山川和静物等,在题材上不能简单地归于花鸟画,画面内容更具融合性。

  (二)题材更加生活化

  传统书画作品的本质是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精神世界的填补,大部分的传统书画作品会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记录生活的作用。现代人同样会用书画作品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是,古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往往会用花鸟鱼虫来隐喻自己的情感,作品题材基本都是传统的山水,花鸟。而现代人在数字媒体的大环境下,作品更具现代精神,真实、频繁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因而在题材上有很大变化,观者能从画家的绘画题材直接感知画家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状况。简而言之,题材更加直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李知弥,他画各种食物、静物、窗外的风景、经历过的事情,他用最传统的笔墨,最具现代性的题材和手法表现自己的生活,他的绘画题材有非常明显的现代精神。在微博搜索“书画新浪潮”,我们能看见许多这类富有生活气息和现代性的国画作品,这都是数字媒体环境下特有的产物。

  (三)题材更具时代性

  绘画题材能映射现实生活,数字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流通迅速且及时,各种社交平台、App的信息流是巨大的。同时,艺术作品除了审美导向以外,还兼有宣传以及情绪引导的作用。因此,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特定时期的绘画题材有时会达到高度统一。比如在大灾难面前,文艺工作者往往会以文艺作品体现人文情怀,为时代画像,除了各种官方和民间协会参与的绘画活动外,在环境影响下的其他画家在题材上也会尽量表现这期间的现实情况。以今年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为例,微博、微信等主流平台就在同一时段出现了大量疫情题材的国画作品。

  三、出现的问题

  (一)创新精神的缺失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许多艺术家会借助平台搜索大量照片,抛弃基础写生,单纯地画照片,甚至参考其他画家的作品,不考虑构图、笔墨,一味跟风,画相似的题材,产出相似的构图及人物形象一致的、近乎抄袭的绘画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表现形式上流于单薄和肤浅,缺乏足够的艺术感染力与艺术震撼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随波逐流会导致作品创新精神的缺失,大量的照片转绘画的作品也将导致传统国画精神的消失。

  (二)审美大众化

  艺术作品最大的功能属性是审美引导,过于集中式的创作题材会使创作者和受众群体感到审美疲劳。在流量至上、流量变现的网络时代,在国画创作者不能用传统的国画题材吸引受众时,往往会创作出更新奇的题材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附和大众审美来进行创作,作品只表现出了别人眼里的东西,没有表现出自己心里所想,作品的创作浮于表面,失去了深度。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了方方面面,巨大的信息流为国画的创作题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传播和发展当代中国画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于国画创作者而言,不应过度依赖于数字媒体平台,太过在意所谓的“热点”题材,会导致作品失去传统的国画精神和基本的审美。在信息的洪流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传统与现代题材,用好的作品展现当代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彭韧.数字媒体表现中国传统艺术方法研究[C].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2]李希.论中国山水画作品数字化存在方式[J].美与时代(中),2019(09).

  (作者简介:蔡婷婷,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花鸟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