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0157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就是要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本质是强内容、提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终提升百姓的文化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 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追溯

  二十年来,党和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1998年《文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或兴办文化设施。”2012年《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中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大政方针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由公共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

  公共文化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公共性是其本质属性,社会全体公众是其服务对象,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是其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群众不仅要成为文化的享受者,还要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在公共文化服务这项公益性事业当中,体现平等共享的主要形式特征就是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这也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由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局限性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在此背景下,政府提供的规范化、制式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很难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政府改变对文化服务的垄断管理方式,要将社会力量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各司其职,有效互补。如果把政府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比喻成人体的主动脉,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就如同打通“毛细血管”,行使“主动脉”无法完成的功能,使全身“血流更加畅通”,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实现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

  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在很多省份,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参与方式也渐成体系。

  (一)文化馆挖掘、整合、重新分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以烟台文化馆和成都文化馆为例。烟台文化馆通过招募和考核,将全市100多家培训机构纳入自己的管理范畴,统一向市民提供免费艺术培训,从而把文化馆的艺术普及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培训地点分布更广泛、培训内容极大丰富、培训时间大大延长、培训能力显著提升。烟台文化馆对社会分散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化零为整”,使服务效能成倍增长。

  成都文化馆利用本市街头艺人表演人才多、质量高的有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考核“发证经营”,在指定的区域引导备案的街头艺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街头遇到艺术”,而且使很多固定表演的地点成为“网红”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用文化馆的自有场地“置换”服务

  以上海市长宁区文化馆和静安区文化馆为例。两馆均是将馆内部分场地提供给社会组织使用,换取到本馆自身无法为公众提供的服务。静安区文化馆于2016年通过统一招标引入上海兰馨影业有限公司对文化馆部分公共空间运营管理,打造“光影车间”创意服务。此创意服务共包含4部分内容:“静剧场”,运营方每年向观众提供100场演出和不少于500场的电影放映;“咖啡书吧”,全年提供不少于20场戏剧演出和不少于50场的公益惠民文化活动;“手工设计空间”,年度开展手工培训课程不少于1000人次,每周提供5个免费体验名额;“戏剧工作作坊”,年度开设活动参与不少于1000人次,每月提供5个免费体验名额。以上服务均由运营方负责组织实施并向社区市民提供,采取公益票价(低于市场价30%左右)。静安区文化馆除履行免费开放、艺术普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文化馆的基础职能外,还通过向社会组织提供场地,换取到了8:30—21:30节假日无休的超长服务时间,以及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内容,使服务效能得以极大提升。

  长宁区文化馆通过提供场地,将独具特色的半岛版画工作室引进了文化馆,既可通过工作室的力量引进高质量版面为观众提供画展,工作室又作为免费开放的空间为市民提供版画制作体验,成为传统文化普及的有效窗口和平臺,很好地补充和完善了本馆的服务内容。

  (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

  街道社区中心承担着阵地服务功能,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投资200多个亿建设219个标准化的社区文化中心,每个中心平均3900平方米。其中,部分采用了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例,打浦桥街道建立了“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机制,选择了有着丰富社区服务管理经验、广泛社会资源和良好信誉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作为运营机构,对活动中心的日常活动全权组织实施。运营机构在社区指导下提交年度活动方案,获准后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街道实行“托底保障和管理考核并重”的监管机制,在季度、半年、全年等多个时间节点进行检查和验收。街道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组织者转变为指导监督者。为监管到位,建立了由群众代表、运营单位和街道三方代表组成的管委会和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文化管委会负责项目审批,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方向;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审定具体活动安排,定期听取活动汇报、财政执行情况等。

  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由市里统筹进行资源配置。体育设施(健身房器材)由体育部门统一提供,部分师资由教育系统提供,文化资源由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供给系统提供。上海市建设全社会大循环的文化资源供给系统,每年向全社会公开购买文化资源,实行市级、区级两级配送。每个区级采购资金在300~700万之间,多的达到千万。文化部门组织成立专家评审组,从意识形态、节目形式、资源效果等多个维度对全社会报送的文化资源进行海选,审核合格的进入配送目录。之后,通过组织召开供需见面会(文采会),使提供方与需求方对接,达成采购意向,之后进行配送。配送任务完成后,委托第三方对配送效果进行评估。2019年上海市600多个团体提供了3万余件文化产品参与竞购,采购资金达到2个亿左右,采购的文化产品80%由社会组织提供。这种方式使文化产品的提供方由单一体制内,转变到全社会参与,文化部门加强指导、监督、评估,确保把优质社区文化资源选上来并推送到219个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社会大循环。

  这种社会化发展模式不仅是公共文化场所管理运营的社会化,而且延伸到文化资源提供的社会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品类与质量,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要有发育健全且数量众多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的职能要由发育健全的社会主体来承担,否则社会化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谈。社会有需求,社会组织有生存土壤,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引导与培育,多方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体快速发展壮大,才能使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成为可能。

  (二)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做保障

  政府采购、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此种模式比较困难。

  (三)要有足够完善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通过完善的检查监督手段确保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过程中达成预期目标。上海市打浦桥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由部门代表、人大、政协及群众代表等多方组成的考核组对被委托的社會组织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影响被委托方的项目管理费、奖励费、能否续签等,以此来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此外,上海各文化机构的各项服务项目均可在大众点评网等评价平台上参与点评与打分,一旦有不良评价,会马上寻找原因进行改进。“在上海你永远不知道第三方什么时候来打分数、排名。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份排名名单放在你主管领导的办公桌上。”绩效评价机制成为常态,成为非常有效的监督和促进手段。

  五、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人,要以开放的胸怀、更高的站位来面对这一现实,在情感上接受而不是抵触,在实践中强化自身实力的同时,引导、引领和凝聚社会组织,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探索与尝试,成为潮流的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淘汰者。

  (作者简介:张海梅,女,本科,吉林省文化馆,新闻正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徐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