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宋初名相赵普
◎刘琳
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赵普是北宋的第一任宰相,身居要职,三次拜相,作为宋朝初年重要的领导人物,他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对北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军事上的陈桥驿兵变,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还是政治上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人们是充满好奇的,本文就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简单评论一下这位宋初名相。
北宋 赵普 宰相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初期,四周政权林立,全国处在一个混乱的局面之中。巩固新建立的政权是北宋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但北宋的统治者并不甘心只占据中国的一隅之地,有着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志向。赵普作为宋朝的开国宰相,对宋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赵普出生于战火纷乱的幽州蓟县的一个平民家庭。赵普自幼饱尝战乱之苦,在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渴望统一安定的愿望十分强烈。后周显德初年,赵普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手下做事,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受到赏识和重用。后与赵匡胤交好,赵匡胤镇守宋州时,作为书记员的赵普就为他出谋划策。至此赵普成为赵匡胤的一员谋士,开始辅佐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之后,作为北宋的开国宰相,赵普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策略,为宋政权的巩固和全国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军事策略
(一)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夺取政权最直接的就是“黄袍加身”。这次事变的主谋是赵匡胤,参与策划并出面内外联接者是赵普。面对孤儿寡母,赵普运筹帷幄,为赵匡胤策划夺权计谋。960年,赵匡胤率禁军刚到陈桥驿,军中将士想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赵普思量再三,观察形势,认为要策划兵变需要谨慎安排,于是众将就坐听命。赵普给众将分析了形势,约定了纪律,在赵普的精心筹划下,陈桥兵变得以顺利成功。从引言上可以看出,赵普为赵氏王朝立下了首功。
在封建社会里,朝代的更替往往需要经过战争夺取政权。但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新的政权,没有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反而使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二)“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唐代末年,天下分崩,各个藩镇拥兵自重,政权林立,出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到北宋建立时,北方的辽国,地处太原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赵普在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北方的辽国实力太强大,一时不宜进攻,而南方的各个政权,实力则相对弱小,可以攻取。在这个分析之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对此战略决策,太祖皇帝、宰相赵普和其他大臣还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从有关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根本性的原则:一是实力的原则,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策略,成功率大一些;二是经济的原则,宋朝财力匮乏,而南方各政权经济雄厚,如果统一了南方,则可大大充实国库。
宋太祖认可了赵普“先南后北”的作战策略,派将士固守北方和西北各州,以防御辽国和北汉,解除后顾之忧;同时派遣主力军向南方进攻,征战数十年,终于统一了南方。此时的宋朝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于979年挥师北上,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政权林立的局面。至此,宋完成了一统大业。
二、巩固统治
在宋王朝结束了战争、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中央集权的问题了,不能让分裂割据的局面再出现。赵普协助宋太祖, 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制度在解决宿卫、藩镇问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维护宋朝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北宋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冗兵、冗官、冗费现象的一个原因,从而导致宋王朝自我削弱,慢慢走向“积贫”“积弱”的困境。因为赵普的方针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把精力放在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北宋拥有军队120万,官员2万余,封椿库存之钱成堆,但是在南北宋三百年统治时间内,却一直屈服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下,这也是其出现统治危机的一个原因。三、政绩突出
赵普作为政治家,在参与了宋初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之外,在政治方面还有着自己突出的政绩。(一)直言犯上,据理力争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可是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大多喜欢搞专制主义,向皇帝进谏,一个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因此,谏言是需要胆识的。赵普自从为相之日起,经常不顾个人安危,违抗皇帝的旨意,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
(二)奖功惩过,依法办事
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君主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君主也不行。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能基本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三)选拔人才,量才录用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就是太宗为国家挑选、重用人才,也要与赵普这样主张正义的人商量,说明赵晋选取人才是很讲原则的。要量才录用,因才而用,首先要知人,这是善任的前提条件,这种用人原则是赵晋的一贯主张。由于君主“深居九重, 何由遍识”, 因此就需要百官之首的宰相能向皇帝推荐合适的人选。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宋室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四)不徇私情,奉公廉洁
赵普任宰相“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谋私利,一心为公,“不苟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拘人情以邀名望”。在他担任中央高官期间,未曾为子孙求得一官半职。他的儿子赵承煦为襄州衙内都虞侯,“普再入相,未始为求官”,直到端拱元年,太宗才特命为六宅使。赵普身为宰相,不为子弟安排官位,这在当时,哪怕在今天也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为官者贪污受贿比比皆是,赵普生在那贿赂成风的社会里,基本上做到了为官清廉。开宝年间,江南战事未平,南唐国主李煜、吴越王钱俶为了维持割据状态,都曾以重金贿赂时任宰相的赵普,希望赵普能够劝服太祖放弃对他们的征伐。可是赵普却把实情禀告给宋太祖,从而妥善处理了这两次贿赂事件。
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赵普在历史上曾三次入相,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必有其过人之处。赵普的一生也有其不足,而他最大的不足就是专权。赵普专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考虑北宋初年的政治制度。北宋政权建立后,出于前车之鉴的考虑,想要结束分裂割据的现状,从而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重文抑武”是这套制度的一大特色。一方面限制武将权力;另一方面强调文官治国,全面提倡儒学,重用儒士。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采取的另一个措施是过分保护官僚特权。统治者十分注重上层官僚集团的利益,这对维护统治是有积极作用的,因而给予官僚集团种种优厚特权,但同时这也为文官滥用职权提供了便利的政治环境,特别是高官重臣,宋太祖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他们的越权行为。这使得作为宰相的赵普能多次恃权枉法,长期独霸专权。
其次,赵普同宋太祖的亲密关系是滋生赵普胆大妄为的温床。赵普跟随赵匡胤征战多年,为宋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更加重用他,视其为左右手,不仅给他很多权力,还为赵普护短,这就更加助长了赵普的专权行为。
赵普为相期间,独揽朝中大权,对于一些不符合自己意愿的意见听不进去,闭塞了言路,压制了一些好意见,使得一些好的提议无法付诸实施。
但是赵普的才能和功绩是不能否认的。宋王朝是在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一盘散沙状态和五代十国五十多年诸侯格局纷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安定发展,休养生息,这些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来保障实施。而赵普等想尽一切办法来保证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历史上的先进人物。正是有了这些政策的保证,宋朝社会才会有了更快的发展,经济文化出现了大繁荣的局面。赵普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他的人生污点也同样被记录在史册上。人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赵普具有两重性,在两重性中,进步方面大于保守落后方面,因而赵普是一位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
(责任编辑 宋倩)
(刘琳,女,本科,白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