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城市与农村差距的逐渐加大,大量年轻的农民不甘于农村生活或者迫于生存压力,涌入到城市,为推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大量年轻的农村父母远离家乡到城市工作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成为现代社会尤为关注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根据2016年3月民政部在天津大学的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研讨会的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在1亿左右。也就是说,在我国每三个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孩子处于留守或者流动的状态。由于农村与城市两种文化对年幼孩童的强烈冲击,很多留守儿童在非常年幼时已经意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个巨大差距来源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也来源于农村留守儿童与在城市务工父母之间遥远的距离差距。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环境的影响下,在一些家长与学校的老师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忽视或者漠视的情况下,很多孩子的无助与恐惧情绪无处宣泄。长此以往,这部分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合群、越来越孤僻,甚至产生抑郁、自闭、反社会心理。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由于家长与老师的不理解,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越来越偏激、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父母关爱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极度渴望亲情
农村种地的收成与在城市务工的收入相差较大,很多处于青年或者中年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为生存而奔波。在农村家庭中,年迈的监护人很少会懂得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长期离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而身边的很多同学、伙伴有父母常年陪伴在身边,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极度渴望来自父母的陪伴与亲情。
(二)与父母之间沟通不畅,父母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
在外务工的父母,不仅在身体上非常疲惫,也很少会有时间去娱乐或者放松。在与孩子的沟通上,即使部分人能够每天通过打电话、聊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联络,然而长期的陪伴缺失,使得距离遥远的父母无法仅仅通过电话就能够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同时,留守儿童与年迈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交流代沟,受年迈的监护人文化程度限制以及隔代人的溺爱心理影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处于严重缺乏父母、亲属监管的状态。在情绪变化、缺乏安全感、情感无处宣泄等多种心理问题的影响下,很多孩子将家人给予的关爱以及零用钱当成一种情感的补偿,不懂得对父母、老人感恩,在成长的道路上完全迷失自我,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走上了小偷小摸或者重大犯罪的道路。
(三)社会制度的建立不够完善
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非常大,外出务工的父母无形中传递了一种“城市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信号,致使留守儿童对城市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然而,很少会有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有经济实力将孩子接到城市共同居住以及为孩子解决户口和上学的问题等,这都使留守儿童从小就感受到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对城市具有较大的排斥心理,在情感的不断扭曲中,这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担任的角色是任何亲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即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在互联网以及手机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作为父母应该担负起正确关爱孩子、引导孩子的责任。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避免用金钱补偿孩子情感的缺失。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与家中的老人以及学校的老师保持畅通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在外务工期间,父母应通过对城市生活、城市教育理念的了解与学习,正确引导子女孝敬长辈、努力学习。
(二)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首先应该肩负起正确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职责,对班级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时刻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各项动态。在孩子出现反常情绪的时候,班主任应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学校的管理层应尽量为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在没有能力配备心理咨询师的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普及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
(三)逐渐解决现阶段城市与农村之间较大落差的社会问题
社会的影响也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重大因素。不可否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周围的社会大环境都与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全社会的层面,都应该致力于为农村留守儿童甚至是全部的农村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空间,不断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应该由政府出面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
(四)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
首先,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担负起教育任务,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因此,首先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定期更新整理健康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根据他们的行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与法制教育课程,并在相关课程中深入德育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养成独立自主、孝敬长辈、热爱学习等良好的品质。
最后,扩展心理咨询形式和渠道。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心理咨询为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应将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形式相结合。很多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有些孩子意识到了却不愿意找老师倾诉。这时,学校应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让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和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个别咨询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期因素造成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是通过短期的父母关爱以及学校、社会的关注就能见效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家中年迈的监护人、学校的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社会、政府都应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通过家庭的关爱、学校的关注以及社会与政府不断完善与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共同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国家的未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瑞,徐凌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03).
[2]谭成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临床医学,2015(05).
(作者简介:李风行,女,本科,湖南师范大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