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命运多舛来形容柯勒惠支的一生最合适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柯勒惠支18岁的儿子阵亡在沙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柯勒惠支的孙子又如她的儿子一样。柯勒惠支悲痛欲绝,她的整个余生都在强烈地憎恨战争。她从心底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也使得她的早期作品塑造了一个个痛苦、悲愤、抗争、穷困、沉闷的艺术形象。
1931年初,鲁迅先生在上海主办了木刻讲习班,课上他拿出柯勒惠支的版画供学员们观赏学习。学员们都被柯勒惠支的人物形象、画面形式所征服;被她所呈现的底层劳苦大众的困苦、悲痛、绝望所震撼;被版画黑白分明、看似简单但又不乏韵味所吸引。从此,柯勒惠支这个名字便镌刻在了中国版画家的心里。尤其是在革命美术运动时期影响极为深远,无论是从创作思路还是表现手法,都借鉴了柯勒惠支的风格,可以说他们间接的都是柯勒惠支的学生。而那次讲习班,也成为了新兴木刻的开端。后来的八年抗战,全国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下,与柯勒惠支当时的德国形势不相上下。当时的中国版画家,承受着在生活上、精神上、创作上的重重压迫,但他们不畏强权,用刻刀做武器,以柯勒惠支为榜样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
柯勒惠支以她博大的慈母之爱,用刻刀做画笔,创作出了无数幅举世闻名的佳作,那个悲惨的混乱的时代使她的个人经历凄惨伤感,但也缔造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大师。她虽为一个柔弱的女子,但是她的创作却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她选择了版画这种表现形式,运用版画黑白分明的独特的语言,来诉说人类的灾难,她的画面简洁概括、情感浓烈、形象刚劲挺拔。她的“刚”不仅表现在画面上,还隐喻出广大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刚”。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中国传统的国画和油画,因昂贵的颜料和纸张材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失去了它们的光彩,而木刻版画就自然的蕴育而出。鲁迅曾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一张木板、一把刻刀、一桶油墨就可以从一幅作品变为无数张,来作为各种刊物和活动宣传资料。中国新兴木刻就是伴随着革命出生,在一开始它就作为武器来运用。
随着鲁迅的大力倡导扶持和培养,新兴木刻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了版画队伍中,用一幅幅作品来记录社会的悲惨,人民的绝望,来抒发对资产阶级的痛恶和对无产阶级的热爱。他们以大众劳动人民为对象,引导启发大众,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紧相连,积极推动革命的发展。他们以柯勒惠支为榜样,披露现实的残酷,在形式上表现“力之美”,这种艺术语言渗透到了每一位版画家,形成了初期木刻的总体风格。
中国的版画,经历了这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是中国古代时期,当时的版画完全是为了复制而生。第二是20世纪的新兴木刻,这个时期的版画是与革命相依偎,是革命战争造就了它。第三是在建国之后社会主义初期,当时的版画事业得到政府大力的扶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变化,艺术市场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刷。版画不仅仅局限于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画、麻胶版、数码版画等多种综合版画出现给版画艺术增添光彩。版画也不单单作为宣传的力量,而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去接受社会的选择与评价。
在如今这个艺术多元化,复杂化的时代,艺术品本身也受到了重重考验。版画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艺术,在国内却并不受青睐,在艺术品市场和国画、油画有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家们觉得版画是“复制”的缺少“唯一性”,没有多大价值。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很多版画家过多地注重技法和纹理,出现了许多作品但是很少可以打动观者。就如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远帆所说,中国版画发展到现阶段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作者仍然停留在对技术、个人风格等层面上,作品制作精良却不动人。
绘画中的理想与时代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绘画精神,正应了“时代造就英雄”的这句老话。战争时期,创作题材较单一,版画大多作为宣传的工具,传达着勇于向前、不畏强权的积极向上的理念。和平时期,版画作为纯艺术的存在,加上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技法来创作,题材层出不穷,版画界有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偏于纹理和技法,也使得有些作品给人感觉缺少点“神”。
参考文献:
[1]张泽贤.民国版画闻见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中国新兴版画80年流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绘画与精神的关系——浅析柯勒惠支版画与新兴木刻时期版画的关联》(项目编号CX2015SP277)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