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寿不等于禁欲 |
衰老是一个不可大意视之的问题,更何况也没人敢大意。在这样一个丧失活力、日渐衰弱、疾病风险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的阶段,你很难对它视而不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向你步步逼近,那就是意识与自我的终结——说得通俗点,就是死亡。
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难题的并非只有人类。不过,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唯一一个一生都活在死亡阴影下的物种。2006年,一只圆蛤在冰岛附近被捕捞上岸,随后被发现它的科学家不慎杀死。根据这只圆蛤外壳上的生长纹,科学家推测它早在1499年就已经出生。在它的一生中,有185055代蜉蝣(寿命只有一天)出生并死亡。然而,不管是圆蛤还是蜉蝣,都不曾考虑过死亡的问题。
人类则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从全球范围来说,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2岁,一些命好的可以活到100岁以上。就科学家目前所知,没有人的寿命能超过122年又164天。这个纪录的保持者是一位名叫让娜·卡尔门的法国女性,她出生时美国总统是尤里西斯·格兰特,她去世时住在白宫的已经是比尔·克林顿了。
大部分人都希望沾点卡尔门的运气,而事实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逼近79岁,但在1900年,这一数据仅为47岁。至于寿命增长的原因呢?和你想的一样:疫苗、抗生素、卫生系统,以及针对各种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遗传学的进步和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也帮助我们延长了“保修期”。
可是,这一切都没能改变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我们往往忧心忡忡,笃信禁欲主义,仿佛其中存在某种等价交换。我们会束手束脚、放弃享乐,以求给生命加一层保险,好让我们能在人世间多停留片刻。
那么,我们能不能撕掉这层保护膜?能不能既享受长寿又享受生活?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坦然面对衰老,快乐任性,想吵就吵,想玩就玩,无需强迫自己喜欢田园的宁静,大胆享受城市的喧闹。喝点小酒,吃顿大餐,顺带享受点身体的欢愉。“我们给人们最重要的长寿建议就是,扔掉你的健康清单。”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莱德曼说,“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人也可以活得很久。”方法对了,就能长寿和享乐两不误,你我都可以做到。
| 城市更适合养老,友情比亲情重要 |
现年90岁的玛丽·艾什顿在纽约市生活了近60年。目前她住在曼哈顿东区的一座公寓里,是音乐家应急基金会的执行董事。许多比艾什顿年轻的人都哭着逃离了纽约,而她却热爱城市生活。“我身体里有一团热火,”她说,“我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不少老人住在城里,学会了点外卖。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他们优雅老去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名古典音乐鉴赏家,艾什顿每年会在林肯艺术中心组织两次音乐会。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会趁周末出城旅游,或者利用空闲时间装帧旧书。她和许多年轻的纽约人一样,经常点外卖,而不是自己折腾做饭。“纽约有最好的环境,也有最差的环境。”她说,“我们要学会应对,保持警惕,克服恐惧。”
与艾什顿同样热爱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其实有很多。美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生活在市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到2030年,全球总人口的60%会生活在城市,其中许多人在60岁以上。你可能走路有点慢,在地铁站上下楼梯有点费劲,但在医生和老年人的养老地点清单中,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优雅老去的最佳选择。
每年,米尔肯研究院老龄化未来中心都會给最适合养老的城市排名,大部分时候,前十名都是一线城市。这并不奇怪:大城市有更完善的医疗体系、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覆盖范围更广的公交系统以及更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不是说城市生活就不会有孤独感,但生活在农村同样也会感到孤独。而在城市,治疗孤独的解药就在门外。
与他人交流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格外困难,尤其是当我们步入老年,家人与我们日渐疏远的时候。不过,这个问题并非无解:《人际关系》期刊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可能是朋友,而不是家人。这项研究调查了近100个国家里的27万人,结果显示,虽然家人和朋友都与幸福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但随着年岁渐长,拥有亲密友谊的人才能继续保持健康。
如果说亲情被当作长寿秘诀过度营销,那么不吵架、不生气也是一样。诚然,冲着电视里的新闻破口大骂绝不是度过晚年的正确方法,但事实证明,敢爱敢恨比事不关己更有利于长寿。
在美国老龄化协会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工作人员分析了佐治亚州百岁老人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他们各项性格测试的得分,包括尽责性、外向性和神经质。结果显示,百岁老人的神经质得分较低,外向性的得分更高。这些性格特征与长寿不可能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研究人员认为,两者之间仍然存在隐性联系。其他研究表明,百岁老人的“正义感”更强,这使得他们性格坚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在合理的范围内,偏执的性格可以帮助你提高适应能力。但它的对立面——开朗性格与乐观心态,可能就没有这个效果了。性格多虑的人警惕性更高,对于身体的异样会更加警觉。相比之下,过度开朗和乐观的人反而更容易忽视健康隐患,不采取预防措施或不听从医生建议。焦虑其实是件好事——当然应该适度。
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坦然面对衰老,快乐任性,想吵就吵,想玩就玩。
| 运动需适度,享乐须及时 |
关于长寿,有一个并不新鲜的秘诀,那就是锻炼。有的老年人在这一块成绩斐然,住在纽约市霍华德海滩区的84岁老人金妮特·贝达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一天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贝达德在纽约市马拉松长跑比赛中以年龄组第一的成绩冲过了终点线。早在几十年前,贝达德就开始坚持跑步,但直到69岁,她才参加了马拉松长跑。“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马拉松比赛,我好羡慕那些参赛者。”她说。于是贝达德决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她坚持每天训练,直到能够一次性跑完42.2公里。自此以后,纽约市的每一场马拉松比赛,她都没有错过。如今,她每天坚持沿着海滩跑三小时。
没有哪个医生会建议80多岁的老人养成每天跑三小时的习惯,但事实证明,每天做少量的运动确实有很多益处。耶鲁大学老龄化项目的负责人托马斯·吉尔说:“增加运动量能够提高耐力,增强肌力,减少严重摔伤的几率,而且可以提振精神,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至于究竟要做多少运动才能让你获益,则是长寿研究带来的另一个惊喜。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只要每天以健步走的强度锻炼15分钟,早亡几率就会比不做任何运动的人低22%。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周锻炼两天也能降低早亡风险。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者甚至发现,每天哪怕只锻炼60秒,都足以改善健康状况,前提是做高强度运动。
饮食方面的限制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松。“我会喝酒,也会吃冰淇淋。”贝达德毫不掩饰地说。同样,艾什顿点的外卖是纽约市第一大道上的贝果,而不是什么网红连锁店里的素食餐。艾奥瓦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彼得·马丁说:“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马丁的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百岁老人的饮食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健康饮食,而且都吃早餐。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要放弃对节食的执念,尤其是那些体重已经很健康的人群。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上、体重正常却反复浮动(减重超过十磅,后又恢复体重,如此反复至少三次)的女性,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比始终保持体重不变的女性大3.5倍。也就是说,你只要把体重保持在一个正常区间即可。拼死拼活追求苗条身材并不一定能帮助你长寿。
适当饮酒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2017年8月,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轻度至中度饮酒者(男性每周不超过14杯,女性每周不超过7杯)的死亡率比完全不喝酒的人更低。当然,如果你本来就不喝酒,那么这不该成为你开始喝酒的理由;如果你只是偶尔小酌,那么你也不该因此增加喝酒的频率。
享受完美食美酒,老人家们自然会想进一步尝试鱼水之欢。保持性活跃能够提升生活满意度,有时甚至有助于长寿,这一点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1997年,《英国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著名研究。研究人员对威尔士一座小镇的918名男性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性高潮频率高的男性,死亡率能降低50%。而对于年长的女性来说,性生活似乎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奇效。
性生活的效果男女有别,可能是因为这项活动对男性体力消耗过大,但这个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老年人必须意识到,性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亲密行为。”纽约蒙特菲奥里医疗中心的老年精神病學主任加里·肯尼迪表示,“只要他们关注的是愉悦感而不是每次都努力追求性高潮,那就会获得满足。”
谈及衰老这一问题,肯尼迪以已故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为例。即便已经年过八旬,霍洛维茨依然坚持演出。他明白岁月不饶人,所以大部分时候不会表演高难度的曲目。在表演时,他会循序渐进,先弹奏舒缓的曲目,再演奏欢快的曲目。“他讲究的是方法,而不是挑战极限。”肯尼迪说。世界上没有真正健康的百岁老人,没有谁能在毫无磕碰的情况下撑到这个岁数。但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独立的百岁老人、快乐的百岁老人以及享受美好人生的百岁老人。同样,那些没能撑到百岁的人,也能充分享受他们拥有的时光。生命的终结不可避免,但这段人生的质量和具体的长度如何,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改变。
| 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在许多理论家眼中,死亡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一个追求创造性的社会来说,死亡是有好处的。当生命分秒必争时,你就会努力完成更多的目标。《拒斥死亡》一书的作者恩尼斯特·贝克称,死亡是“人类活动的发条”。如果你想要发明灯泡或者画蒙娜丽莎,那最好赶紧动手,因为死亡正在步步逼近。
2017年,《心理科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收集了绝症患者所写的博客,统计了里面使用的积极和消极词汇。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又让另外一群健康的人想象死亡将至,并且写下自己的想法。结果令人惊讶,真正身患绝症的人,态度反而更加积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死亡的态度更加坦然,这都要归结于心理学家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人一旦意识到必死性,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改变认知和行为来缓解死亡焦虑。当某些事情(比如葬礼)提醒我们死亡临近时,我们就会用一些能够延长生命的事情进行对冲,比如跑步。我们还会适当调侃,用幽默化解死亡的恐怖,甚至把它变得可笑,万圣节扮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分析发现,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对死亡的恐惧是不断增长的,但到了61岁至87岁这个阶段,死亡恐惧就会降低到一个平稳可控的水平。
活在当下的能力可以让老年人获得平静。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的心理学讲师史蒂夫·泰勒说:“活在当下能够带来更强烈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别想着怎么实现目标、守住成果,而是想想如何把它们分发出去。你连你搭建的房子、写的歌都没法带走,更别说你组建的家庭了。这些都是你在人世间的遗物,把它们交出去未尝不是一种快乐。
新一代终将取代旧一代,这种想法能够对抗死亡焦虑。如果想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心态,不妨告诉自己,你所在的这个世界至少比你刚来时丰富多彩了一点儿。
[编译自美国《时代周刊》]
编辑:要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