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万特·努瓦尔的“车胎侠”(左)和帕特里克·基泰特的“人字拖侠” 控诉了刚果(金)几个世纪以来的自然资源流失。作品材料选用了汽车轮胎和廉价的橡胶鞋底。
沙卡·卡巴卡穿上了自己的作品“银翼杀手”。这套装备的主材剃须刀片常常出现在当地黑帮新成员的入会仪式上。
姆文兹·穆特巴表示,他设计“罐头人”是为了让公众意识到跨国公司对非洲的影响。他说:“非洲大陆虽然富有,但非洲人依然贫穷,希望得到外国人的帮助。不过,跨国公司来到这里,实际上是为了掠夺资源,制造冲突,资助武装组织。”
事情要从2001年一场反主流文化的艺术活动说起。彼时,刚果(金)的一些学生在金沙萨艺术学院已经修业多年,他们听从老师的建议,一直采用树脂和熟石膏创作作品。但那年他们决定换个花样,选用周围随处可见的物件打造作品,材料包括轮胎、排气管、泡沫橡胶、塑料瓶、天线、牛奶罐、油漆罐、羽毛、光盘、塑胶拖鞋和其他废品。
艺术家们深信,每位刚果观众都会对这些作品感到熟悉,因为它们揭露了刚果人生活中糟糕透顶的一面:垃圾。这些垃圾不仅包括当地人的生活废料,还涵盖了西方消费主义国家强加于这片土地的污物,以及从这里无休无止攫取地下或地表资源所产生的污染。
在金沙萨,路边排水沟里挤满了不可回收的塑料瓶,市场上充斥着二手三手货和高收入国家的弃货。钴是智能手机电池所需的一种珍贵原料,而在跨国公司开采刚果(金)钴矿的地区,频繁的排放污染了河流系统和周边环境。
艺术家们用垃圾创作雕塑作品和行为艺术,希望借此引起公众的警觉——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埃迪·艾克特是金沙萨土生土长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办了当地一年一度的垃圾艺术节,为先锋艺术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参与其中的艺术家逐年递增,垃圾成为了他们针砭时弊的媒介。
“布告机器人”是杰瑞德·卡伦加创作的可穿戴雕塑,由破损的收音机零件制成,目的是提醒公众警惕不断滋蔓的假新闻。法罗纳·曼布用电线打造的“电动女士”具有双重意义,既凸显了刚果(金)电力匮乏的问题,也揭开了社会生活的阴暗角落:性侵和绑架。曼布的创作灵感源于她无家可归时的遭遇。
金沙萨马拉博画廊的创始人伊冯·埃杜穆指出,这些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创作者将垃圾升华为抗议艺术,是在挑战极限,乃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举。顺时针方向:萨万特·努瓦尔用羽毛制成的西装讽刺盛行的消费主义;阿诺德·埃塔贝的作品主材塑料环和卡巴卡的作品主材牙膏管都象征着病毒;卡伦加的“布告机器人”告诫公众,小心虚假新闻。
基隆博斯·努瓦尔把烟草废弃物变成了“烟蒂人”,目的是提醒人们,烟蒂看似小,污染却很大,里面全是毒素,比如铅、甲醛和砷,而且分解缓慢。
普雷西·诺姆比用汽车废零件打造出“汽车人”,以抗议每年进口到非洲的数百万“垃圾车”。这些二手车阻碍了非洲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
[编译自美国《国家地理》]
编辑:要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