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在孤独中直面生死?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 热度: 12977


  佐藤信顯是佐藤丧葬公司董事长,曾在电影《入殓师》中担任美术指导。2015年起,他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创立个人频道,发布各类葬礼视频,旨在向大众普及丧葬知识。在媒体专访中,佐藤向人们进一步解释了如何面对超高龄社会的“孤独死”现象,葬礼的形式与经济和人口的内在关系,独身人士的后事问题,以及葬礼仪式的必要性等等。他认为,在现今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应该提前为自己的身后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认真地活着,便能迎来有价值的终点”。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对“孤独死”产生恐惧,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家对它有着“因遗体没有被及时发现而在房间里腐烂”的印象。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比如,若父母很健康,子女一般不会每天都给他们打电话确认身体情况。然而,就算是健康的人,也有突然离世的。儿女不在身边,老人又突然急病发作,“孤独死”就这样发生了,这与家庭内部是否和睦并无因果关系。

  确实是这样,但完全无依无靠的状况其实极少,很多只不过是关系变得疏远而已。假如一个人去世了,乍一看周围没有能负起这个责任的亲属,但只要深入去找,大多都会找到能联络上的人。那就不妨去问他怎么办,交给他作判断。

  佐藤信显

  如果这个人有一定的财产,一般他的身边都会有一名成年监护人,有些人会让朋友担任。这名监护人会和逝者身边的人一起处理后事。但如果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也没有留下遗言,那就会交给专门的律师来处理财产问题。“我死后不想让他人随意处置我的财产!”对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建议还是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就决定好财产的分配问题。

  至于那些没留下财产的逝者,专业看护师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人员会尽可能地处理好从火葬到下葬的诸多事宜。低保家庭也会有丧葬补助。也就是说,无论怎样,都有办法处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过分恐惧一个人孤独离世。

  简单来说,就是变得冷清了。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曾经每对父母一般都会有三到四个孩子,形成一种正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但现在每对父母只有一到两个子女,人口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高龄者人数慢慢增长,小孩和劳动人口的数量则不断减少,这就会导致来参加葬礼的人数变少,仪式就显得冷清了。

  另外,还有钱的问题。比如,逝者有三个子女,他们每人能出30万日元,很容易就能凑出90万日元的丧葬费。但如果逝者只有一个子女,那这个孩子就要负担所有费用了,葬礼规模也就可能随之缩减。从这方面来看,葬礼规模是由生者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葬礼的形式应该是从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坏之后急转直下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此影响也很大。社会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葬礼的形式。

  具体来说,选择只有家人参加的简单葬礼,以及省去葬礼直接进行火化等简便形式的家庭增多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交往,能够自行来吊唁逝者的人也就变少了,这也会影响到葬礼的规模。

  葬礼的形式也好,信仰也罢,其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会随着生活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宣扬“人心变了”“没有宗教心了”等言论,但以我在丧葬行业的工作经验来看,我觉得并非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和人口的问题。

  随着社会高龄化问题的加剧,一些日本老人为了不给亲属添麻烦,选择让看护师来照料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觉得这和是否共居没有关系。就算和父母等亲人住在不同城市,每到中元节和年末,大家都能回来一起去扫墓,只要能保持联系,就没什么问题。反之,要是关系不好,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子女们的不同观念也会影响到葬礼的举办。有的子女想认真地为父母办葬礼,好好吊唁他们,但如果他们的兄弟姐妹持一种“嗯?有必要做到这种程度吗?”或者“凭什么我也要付钱?”的态度,那就很麻烦。因为葬礼要大家一起办,所以逝者亲属要是步调不一致,就很难顺利进行。

  其实很简单。要做的事只有两件。首先是存钱。一说到存钱,大家就会有一种要存好多钱的压力。其实不然,因为八成日本人都有人寿保险,大部分花费都可以从保险中出,但可以另外留出150万到300万日元用来招待那些将来要出席葬礼的人。退一步讲,就算没有存款,用保险也可以覆盖葬礼的一切费用。

  另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维护好与血亲的关系。比如一个终生未婚的人,要是有侄子、侄女或外甥、外甥女的话,跟他们搞好关系就比较重要了。我们要多去关心他们,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在逢年过节时给他们发发红包,让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印象。况且,给他们红包无非就是在过年和过节的时候,我们在经济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就跟孩子们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有你们,我就可以安心了。”孩子们也就可能在将来长大后,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帮我们处理后事。

  

  葬礼告别仪式现场

  是的。毕竟和血亲的缘分是无法简单切断的。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要比朋友之类的人亲一些。

  如今,有些老人认为,只要签了看护服务合同,去世时就不用给周围的人添麻烦了。我觉得这不对。现在的老年人都被“死就是给他人添麻烦”这句话给毒害了,甚至会因此自主和家人断绝关系,擅自签下看护合同,他们宁愿把灵位迁到寺院里让僧人们去祈福。其实,下一代人肯定还会像以前一样照顾老人,也会定期来扫墓,因此,跟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有任何顾虑,让子女们来照顾就好。

  不要认为死是给别人添麻烦,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认真地维持与他人的缘分才是更重要的事。所谓的“死”,其实就是“活着”变成“活过”的这一瞬间而已。“死”是在“生”的延长线上,所以生死是不可分的。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认真地活着,便能迎来有价值的终点。

  一个人就算此刻很健康,几秒之后也可能因为突发事件或者急性病发作而死亡。人类就是无法摆脱这种可能性的生物。我们都是在这种不安定的状态下活着的。我觉得这种不安定状态的终点,便是遗体了。如果不对遗体做些什么,它就会慢慢腐朽,失去原本的形态。

  我在工作现场曾见过无数的遗体。这些经历让我感觉到,葬礼只是大家一起来“处理遗体”而已。我们向他献上花束,来证明这个人曾在这个世界上活过。葬礼仪式不过是为了让“吊唁”和“被吊唁”同时发生而创造出的场所而已。

  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如果只是为了内心平静,大家是否聚到一起,是否向逝者献花也就无所谓了。但是,心灵和形体是不可分的。因此,我还是坚持举办葬礼,倘若只在心中吊唁,你就会觉得遗体还没有处理好,但是办过葬礼,人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仪式会给人的内心留下痕迹,这也是我不断地向大家宣传葬礼重要性的原因。

  [编译自日本《中央公论》]

  编辑:侯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