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老师的你,也许自认为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好书,但你为孩子念了足够的书吗?身为青少年的你,还不清楚为什么师长、家人老是要你关掉电视好好读书。电视当真是个坏东西吗?
为孩子念书、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真的影响那么大吗?你可能看过目不识丁的父母养出了一群博士孩子,可能也曾听说小学文化的人开创了骄人的事业。而在那背后,他们真正抛弃了书本吗?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实例和统计数字来了解一下,训练一个有读书习惯的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琅琅读书手册》就是这样一本“证据确凿”的书。作者吉姆·崔里斯原在报社工作,他在自己两个孩子的学校当义工时发现了一个可悲的事实:许多制定教育决策的人极力反对老师“念”闲书给孩子听,结果一个对读书极有兴趣的幼儿被送进学校几年后,却成了一个极度厌恶书本的大孩子被送出来。这是进学校受教育的目的吗?于是痛心的崔里斯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版《琅琅读书手册》,大力鼓吹让孩子没有任何负担读闲书的好处。

几年后,推荐这本书的信件出现在美国最受欢迎的“DearAbby信箱”,一夜之间受到全国的重视,他也因此得以在学校、图书馆、书局巡回演讲,提倡“让孩子读闲书”的观念。
崔里斯在手册一开始就举出了几件可悲的例子。譬如美国最大的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竟然每天将客户的申请函用飞机送到爱尔兰去处理,因为他们招聘不到拥有优秀语文能力的人。这怎么可能?但事实就是这样:在美国这样一个教育普及的国家,能看懂《纽约时报》的高三学生竟不到5%。
为了结束这种失败的教育,尽早念书给孩子听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也许有人要问,提早念书给孩子听就有用了吗?一位美国读者给了我们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实例:史蒂芬一岁半时,医师宣布他的大脑并未形成传送信息的能力,所以不但无法讲话、走路,所有需要大脑控制的肌肉活动也都成为不可能。而爱他的父母和姐姐并没有放弃他,每天不断地为他念书。3个月后,他竟然能爬到书架上去找出同一本书的同一页来给姐姐念。5岁时,他说出了第一个字;6岁时,他说了更多的字。家人继续耐心地为他念书。到了13岁,他不但能说能走,阅读写作能力已与常人无异。
当今世界小儿脑部外科权威卡森医师,是由几乎不识字的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孩子。他上小学5年级时是班上倒数第一名。为生活奔波的妈妈,从那时起开始限制他看电视的次数,叫他用更多时间去图书馆借书来读,然后再讲给她听。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便使他的成绩逐渐爬升。后来他进入医学院并成为名医。
据数字显示,一个美国小孩每年在电视机前至少花掉1300小时,如果将这也些时间拿来与家人爬山、钓鱼、谈天、读闲书,孩子能不比现在聪明吗?电视不但剥夺了孩子的时间,还充满了孩子不该看的镜头及字眼。
1994年美国的一项统计资料指出,任何一天打开电视18小时,孩子将看到近2000次暴力镜头,犯罪率因此迅速攀升。南非直到1975年才开放电视的播出,结果好莱坞的暴力片在8年后便将南非犯罪率推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难道电视就这么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前提是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过长(一周超过10小时就没有好处),且家长必须陪在一旁,并适当地加以解释。许多家长拿电视当保姆,这对孩子毫无助益。
念书给孩子听、帮助他们养成一辈子的读书习惯,目的不在于让他们成为考试状元。语言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任何行业的人都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读书人,才可能迈向更和谐、更健康的未来。
[摘自台湾《讲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