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庐山红色诗画的艺术史转向与审美塑造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评谭 热度: 12324
◎ 张甘霖

  庐山是中国田园诗发源地、山水诗画发轫地。庐山历史以来诞生了中国历代名人一万六千多首诗词,上万幅庐山诗画艺术作品。诗画内容已成为庐山传统艺术史突出的文化属性,它使诗画与山水、人文等传统文化元素相关联,共同构架庐山诗画传统艺术史文化内核。

  庐山诗画真正进入山水审美视野当在魏晋时期,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涛云海、变幻莫测成为它们的标志性符号。传统庐山诗画元素有:隐居与远遁、诗风鼎盛、诗画同源。云、石、水、树、峭、秀、高、逸融为一体,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仰观山,附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李白观瀑诗,沈周所创作的《庐山高》祝师寿、咏师德,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代表了传统庐山诗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红色诗画开始兴起,1953年艾青《谈中国画》强调画真山水,到野外写生,引发了全国各地兴起一场写生运动。1954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帮助国画家深入现实生活,创作表现祖国新面貌的新作品,组织了山水画家到庐山作写生旅行,开时代风气之先。毛泽东的庐山诗意画使得庐山红色诗画发生了本质性的艺术史转向,起因为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生,成诗八句,取名《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1961年9月9日所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3年初,《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正式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号召、安排全国画家为诗词作画。

  毛泽东诗意画成为研究20世纪新中国绘画史的主要课题之一。1963年由中国美协委派来庐山采风写生,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画家开始全国两万三千里旅行并到庐山写生,傅抱石创作了毛泽东《登庐山》诗意图、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意图等作品。傅抱石说:“毛泽东诗刊发表十八首诗词,尤其见到江南内容所写,更觉亲切,决心画出,带诗刊随身诵读,完成初稿十七幅。”傅抱石庐山诗画形成了几个特点:一,深刻体会作者原意,不拘于具象,自然合拍;二,把全文意思,全面画出来,画家、主题一致;三,全文包含内容太多太杂,画出其中一句、一联或一部分(孤立画也可)。庐山红色诗画审美特征,形成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征、意境之美、积极入世、歌颂祖国壮丽山河、色彩共赏之美等特点。

  “八五思潮”时李小山提出“中国画穷途末日谈”,引发了中国画坛思想大讨论。中国画艺委会为江西已故画家黄秋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水画个展,其中他的庐山系列作品作为民族艺术回击此谈法。进入新世纪后,庐山诗画表达趋向多元化:油画、多媒体、电影。全国山水画家大多来过庐山写生。

  对庐山红色诗画传统文脉的梳理与延续、对当代庐山红色诗画的艺术定位、对庐山红色诗画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探讨,使得庐山红色诗画艺术史作为当代艺术史文本资源值得关注。

  庐山红色诗画流转变迁隐射的不仅仅关乎艺术史本身的思辨,而是以时代思潮方式呈现了精神的崇拜和信仰下生动的社会革命史缩影。庐山红色诗画折射出历史的再现,诠释着时代状态。在文艺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旗帜引领下,庐山红色诗画的创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积极回应时代的脉动;另一方面也力图于以此扩大自身艺术形式语言对画面的主动控制力,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诗意空间,诗性的红色叙事丰富了绘画的内涵与表达力度。庐山红色诗画可以作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某种范例,以一种别致的艺术文化身份进入当代的艺术创作视野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根脉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