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以下简称彭):潘老师,之前我通过《国窑:景德镇十大瓷厂风华录》这套书了解到,20世纪70到80年代,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大兴创制陶瓷壁画之风,有时一次展出大小陶瓷壁画竟然多达二十幅,从而推动景德镇陶瓷壁画创制进入一个旺盛时期。而提到景德镇的陶瓷壁画,似乎绕不开首都国际机场的《森林之歌》。可否请您谈一谈相关的情况?
潘凯声(以下简称潘):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有《巴山蜀水》《科学的春天》《哪吒闹海》《白蛇传》《欢乐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和《森林之歌》等。它们结束了壁画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时代,审美功能得到还原,对现代壁画创作具有开拓意义,被誉为“20世纪的敦煌”。1979年初期,受国家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委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牵头负责和协调,为新建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绘制壁画。该学院的教授祝大年设计了《森林之歌》,轻工业部将其工艺制作作为国家任务下达给景德镇。由章鉴、张松茂、施于人、郭文连、戴荣华、侯一波、朱乐耕、李进、王寿霖、范自魁等二十四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联手创作绘制,用三千多块十五厘米见方的瓷砖拼镶而成。艺术家们不断尝试粉彩、新彩、点染、套色等工艺,最终层层上釉,在宇宙瓷厂先后烧制十三次之后才达到最佳效果。
这幅陶瓷壁画全长二十米,高三点四米。其画面表现的是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集合了漓江、澜沧江、“小鸟的天堂”等风景名胜,壁画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欢乐、幸福的追求,一经问世,引起轰动。《森林之歌》陶瓷壁画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彭:打开您的微信朋友圈,往往有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其实,您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但您用作品给世人展现了一个怡然世界。可否请您简述一下自己是如何与陶瓷艺术结缘的?
潘:我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但在特殊年代里由于特殊原因,我与考大学、参军入伍绝缘了。为谋职,我四处碰壁,好在我最终进入了红卫瓷厂学习画瓷。所幸的是,我遇到了几位贵人。1969年,我师从陶瓷美术家赵惠民老师学习陶瓷人物技能。1978年,我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为师,得先生悉心指导,从此进入陶瓷艺术的殿堂。
彭:我了解到,您1979年调到景德镇市民政局下辖的福利瓷厂工作;后来,您注册成立了景德镇市陶瓷壁画厂,系大集体性质,规模不大,但创作出不少佳品,您是如何做到的?
潘:创业之初,陶瓷壁画厂底子不够硬,技术力量比较单薄,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借兵打仗”,聘请了王锡良、张松茂、徐庆庚、戴荣华等名家负责给厂里创制陶瓷壁画。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陶瓷壁画厂创制了很多精美的作品,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频频亮相。1992年,我还为法国的一家餐厅设计制作了陶瓷壁画《飞天》,取自敦煌题材。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还对这件事进行了宣传报道。
彭:在陶瓷壁画厂创制的大量精品中,不知您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哪一幅?
潘: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仿宋人画意图》和《吹箫引凤圖》。1990年,黄秋园老师的学生漆伯麟带着《黄秋园画册》前来瓷都与我见面,说滕王阁需要以此为蓝本制作壁画。经过商议,由李松泉、吴云林两人负责《吹箫引凤图》的陶瓷壁画创制,这是一幅“界画”,以尺描线,工笔画成。我负责的《仿宋人画意图》遇到了头疼的事情,原因是黄秋园老师的山水画“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具有强烈的个人画风;他独创的“秋园皴”,比前人的皴法更为繁复、更为精到。黄秋园老师画石头所用的皴法,叫“骷髅枯骨皴法”,很难模仿,用陶瓷表现的难度系数空前。我慢慢沉下心,反复揣测,有时为画好五六平方厘米的石头,我得费上一整天的工夫。我必须悟透画里的语言和精气神,再用陶瓷准确表达出来。作品完成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播报。
彭:潘老师,欣逢盛世,陶瓷壁画这块蛋糕按理应该非常大,但当下景德镇在这一块做得似乎不太理想,十分可惜。访谈最后,还请您谈一谈今后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景德镇陶瓷文化。
潘:2020年9月,由我和王璜等六十一位原景德镇写生群陶艺家联合上千名陶工发起,经景德镇市文旅新局批准的景德镇中南陶瓷工匠学会成立,我有幸担任会长。非常希望学会和产教基地能实现资源互补,既服务社会,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陶工的技术优势,并不断拓展吸纳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加入,积极投身到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中,为新瓷都谱写新篇章。
彭:在您身上我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只要心怀热爱,孜孜以求,终归会赢得艺术之神的青睐。祝潘老师在陶瓷艺术上取得更多成就!
(访谈人单位:南昌铁路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