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散文的抵近观察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评谭 热度: 15072
刘军

  进入新世纪,散文大热的程度有所下沉,但并非降落,而是愈加平顶化。平顶化意味着更多的边线和边角以某种轮廓呈现出来。就近几年的散文发展态势而言,首先无法绕过自然生态写作这一正鼎力突破、四面延展的新生散文思潮。在这里,暂且搁置自然写作与生态散文是相切还是隶属的关系,搁置自然生态写作作为散文思潮得以成立的各项必要条件。

  自然写作与生态散文

  之所以没有将自然写作与生态散文加以合并,当然与散文现场的声音凸显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文学刊物的栏目设置来看,《人民文学》《草原》《西部》等刊物明确了自然写作的主题,包括《文学报》今年开办的“自然主义文学讨论”专栏亦如此;而《广西文学》《黄河文学》等刊物,则突出了“生态散文”的主题。从选本的角度看,近几年与自然生态相关的选本也有着各自的主旨和方向。从批评的协同层面,也清晰地表明了不同的对象选取。

  综合来看,近几年的自然主义写作与生态散文写作存在着分野,因此需要分开阐述。

  自然写作层面,近几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江西傅菲的持续发力尤其值得关注。2020年出版的散文集《深山已晚》是他在闽赣交界处荣华山一年生活体验的结晶体。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傅菲通过这本散文集成功地搭建了一种山地美学的范式。这本集子之后,傅菲调远了视距,鄱阳湖、南方的河谷与丘陵、树木山林、鸟类等在其笔下如同夕照,缓缓打入林地的深处,并相继结集了《鸟的盟约》《元灯长歌》两本散文作品。如果说《深山已晚》趋于体验的凝结,那么,后面的两本散文集则更突出自然客体的生命线条,如同维特根斯坦的判断: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这样的!作为耕耘多年的散文作家,傅菲是一位已经找到了自己笔调的写作者,他的作品完成度皆非常高。

  江西的另外一个作家安然,则立身于家乡吉安的羊狮慕峡谷。七年来断断续续的居留,使她进入别一种体验自然的通道。在《独坐羊狮慕》中,她翔实地记录了“我”与峡谷植物、动物各种相遇的过程。在不受人打扰的静谧自然环境里,它们如“瓦雷里的贝壳”般有着自在之美,作者越过观看融入了自然之境。

  山东作家高维生近年来回到其出生之地—长白山下,像前辈胡冬林一样,深入长白山南麓,在林间捕捉鸟类的踪迹,倾听它们发出的各种鸣叫,并以文字为载体,记录长白山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演化的历程。其中《激情的飞翔》一文堪称力作。这篇散文重点刻画了几种本地猛禽,扎实的野外经验为作品平添了身临其境式的体验。近日,他的“长白三部曲”即将推出。

  现居昆明的作家半夏,得益于其专业背景,多年来致力于在野外亲近各类虫子。在她看来,看花是一种世界观,看虫亦然。虫类的交配繁殖、隐身与复活、色彩线条等等,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符合天道自然。她对虫类的观察结集为《与虫在野》。在自然写作的题材选择上,半夏的写作有一种旁枝逸出的特色。

  除了以上四位作家以外,自然写作者甚多,但在系统性上还是有所欠缺。另外,作家梁衡继政治人物主题书写之后,转入到以古树大木为对象的散文式處理中。对于他的这一系列,我个人持审慎的态度。因为,自然写作除了体验的深入及情感的投射之外,还需要具体的区域性生活经验的支撑,如同内华达山之于缪尔、科德角之于贝斯顿一般,如果处理的对象跨度太大,那么,人文的思考很容易压过自然的观察,使得自然写作名实脱离。

  盘点生态散文写作,当然要首推李青松。这位任职于国家林草局的作家,前期以报告文学为主打,近年来转入生态散文写作的轨道后,厚积薄发,进入一种集束性写作的状态。所谓厚积,一方面来自多年来对各处森林、草场、河流、自然保护区的实地勘察,另一方面来自其系统性的阅读。他的《哈拉哈河》《大麻哈鱼》,是近几年生态散文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此外,由生态散文结集的《北京的山》也于2022年初面世。

  李青松的生态写作开阔大度,自由翻飞,能够调和各种手法,使得具体的生态图景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生态写作成为热潮的情况下,生态散文的作品集也纷纷面世,除了上面提及的《北京的山》之外,近几年出版的还有沈念的《大湖消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叶梅的《福道》、祁云枝的《植物,不说话的邻居》、王小忠的《黄河源笔记》等。

  在单篇作品方面,能够鲜明传达生态观念且笔力上佳的有沈念的《黑杨在野》,以处理外来入侵植物为主题;祁云枝的《红豆杉,灾祸与福祉》以濒危植物为观照对象;艾平的《你见过猞猁么》以东北森林的稀有动物为处理对象;陈应松的《森林手记》则以鄂西北森林为根基。另有杨文丰的《真实而迷幻的蒲公英》,虽然比起他早几年写就的《雾霾批判书》《海殇后的沉思》,在介入性、科普性上有所弱化,但多年的生态写作所积累起来的明确的生态观念依然在这一作品中得到充分呈现。

  在这里,想着重谈一谈旅居瑞士的女作家朱颂瑜的《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报告》。这篇散文在笔力、感染力方面虽然不及上述的几篇,但在生态散文的典范性上,可以作为近些年生态散文写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加以看待,代表着生态散文的正则。这篇作品的素材来自她亲历性的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即以原产地的畜牧业代表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守护,并使得上下游的生态链条得以有效保护。这篇作品内蕴行动主义的内容,而这一因素恰恰是当下的生态写作非常欠缺的。

  乡土散文的守故如新

  新世纪以来,乡土散文一直作为一个大类而存在。作为一种经验性文体,散文倚重于记忆的反刍,因此,在叙述步调上,错后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是一种常态。近几年的乡土散文,在综合性指标上,华北平原所在地的作家明显强过江南或者西南的作家。而华北平原覆盖的省份,山东与河南两个省份的乡土散文创作分外引人注目。

  自打周同宾先生过世之后,冯杰的乡土散文继续担负着扛鼎之角色。本身,就新时期乡土散文来说,冯杰和他笔下精工绘制而成的“北中原”无人出其右。冯杰的调性和“北中原”一道,皆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大俗与大雅的统一,烟火气与文人气的高度融合,使得冯杰的散文创作自成高格。最近几年,他连续推出《北中原》《怼画录》《鲤鱼拐弯儿》三本散文集,内中佳作迭出。若是定要从中单独挑选的话,那么,我首推《北中原》一书。冯杰始终保持在极高的水平线上创作,这方面与其类似的也只有周晓枫等寥寥几人。他的作品虽然短小,但有独特的气味和幽默感。尤其是后者,差不多硕果仅存。使用乡土散文框定冯杰当然有点小,但冯杰的散文确实是当代乡土散文的正宗所在。

  曹濮平原的深处,是作家耿立的故乡。近些年,耿立以强烈的感情光束,以主体性浓郁的叙事色调,钩沉其故土以及岁月奄忽中的故旧亲人。如果说冯杰的乡土散文追求的是轻盈的话,那么,耿立的乡土散文则以力度为高悬之灯。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暗夜里的灯盏烛光》中,有三篇散文重而不滞,它们分别是《父亲拔了输液器》《遍地都是棉花》《这暗伤,无处可达》。关于父辈,关于北方女性的拟像,关于自我的内心,在三篇乡土散文中得到透彻的表达。

  除了冯杰的北中原系列书寫及耿立的故土回望之外,江子的《回乡记》,陈仓的《拯救父亲》,刘星元的《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杨献平的散文集《南太行纪事》等等,在开掘的力度和地域性要素上,皆为近几年涌现出的乡土散文精品。

  女性散文的绽放

  女性散文自产生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含混的情况,必要的剥离和审定是今后散文研究界的题中之义。女性散文的关键词有如下几个:独立、性别自觉、平等意识。

  新世纪以来,女性散文进入茁壮成长的阶段,周晓枫、格致、塞壬三位作家的散文所带来的冲击力是惊人的。在阅读现场和微信朋友圈里,会发现周晓枫或者塞壬的铁粉,对她们作品的推崇甚至达到唯一性的程度。这是女性散文所具备的异质性真正生根的标志。

  对于以上三位作家而言,她们还具备另外一个共性,即生长性的问题。当下的散文写作能够超越自我的重复,进入生长性的通道,这是写作能力、审美视野、思维打开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21年,周晓枫最新散文集《幻兽之吻》出版,其中收录的《野猫记》《男左女右》,其叙事脉络由大纵深转向支流分岔的蛛网状结构。源于作家杰出的驾驭能力,即使是草籽落地,也能够演绎出一番惊心动魄的内容。经营蛛网式叙事方式,既需要作家细部的洞察能力,也需要具备厚度的思辨能力。

  居广东的作家塞壬近几年也是佳作迭出,《无尘车间》与《日结工》在读者群体中产生的影响都较大。这两部作品聚焦边缘群体,在现实性层面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以女性散文的视角加以观照的话,那么她的《缓缓的归途》与《镜中颜尚朱》则是典型的女性散文范本。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更看重《镜中颜尚朱》,因为这篇作品触及了仓皇、逃离的时代里女性的自我捍卫和自我保存的艰难话题;在个人性的呈现上,这一篇也最为深入。

  作家格致,近几年虽也有作品面世,但大体上处于隐身状态,但我相信,她的散文写作依然值得期待。

  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

  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在题材选取上存在着叠加现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精神旨趣的不同:文化散文倾向于抽象的文化精神的开掘,群体性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历史散文侧重于使用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去观照历史细节、历史人物,进而洞见历史的幽微之处,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

  最近几年,历史散文相对沉寂,夏坚勇、夏立君、王开岭等人推陈出新的作品并不多。寓居岭南的赣籍作家詹谷丰继民国人物系列开掘之后,转入岭南地方人物的书写通道之中。《哑琴》一篇以两具名琴在近现代的流离为线索,凸显士人气节在时代转折中的悲怆,继续他对悲壮与慷慨的精神品格的开掘之路。2021年,詹谷丰又推出了《山河故人》一书,聚焦广东“左联”人物,竭力再现七位历史人物真正获得成长的契机。这一契机是时代环境、人物关系、主体选择相互激发的一种必然结果。作家以历史的必然性揭示在血与火的时代里作家们的大时代选择、信念的形成和牺牲精神。

  除詹谷丰外,聂作平的《遗民泪:汪元量见证的宋室北迁》《孤忠者最后的大地》,浙江永康郑骁锋的一些作品以及赣籍作家六神磊磊书写杜甫的篇章,皆是较为出色的历史散文作品。

  提及近些年的文化散文,需要关注的是李敬泽的入场和他惊人的创造力。继《会饮记》《咏而归》之后,2021年,他又推出了《跑步集》。他的一系列散文随笔,展现了作为散文作家的博学、宽大视野和惊人才华。而就单篇作品而言,他的《〈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是表现华夏文化自觉的雅正之作。

  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故宫的风花雪月》等散文集采用的是个人的、民间的视角。他更痴迷于在被人忽视的隐秘角落或历史的缝隙,以非历史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并以此来构筑散文的丰厚。

  穆涛的文化散文写作,近些年有着较大的后劲,并结集为《中国人的大局观》一书,将自我的美学趣味和哲学见解融入中国古典精神和文化精神的再发现中去。

  除了上述关于不同体式的散文成果的阐发之外,王剑冰、陆春祥、蒋蓝、胡竹峰、汗漫等作家,皆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和旺盛的创作能力。尤其是王剑冰的散文集《塬上》与陆春祥的散文集《云中锦》,让人读后大有杜甫“老来渐于声律细”之感。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