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8月24—26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婺源举行。来自北京、五省区的文艺评论家们聚焦红色文艺理论建设、红色文艺各艺术门类的当代创新、各省红色文艺实践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梳理。本刊分两次选刊部分主题发言,以飨读者。继上期刊发部分发言稿后,本期再次刊发部分发言稿。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书写了很多革命历史传奇,这些光辉业绩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创作不断增多,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在话剧舞台上形成了新的突破点。这些剧作既关注历史,又着眼当下,从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和典型事件中,塑造了一系列为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鞠躬尽瘁的英模形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卓越成就。
一、红色主题的思想立意
近年来,重大题材的剧目契合时代需求,切入视角独特而新颖,许多话剧的选题以小见大,不做全景式展示,选择微观视角进行宏观展现来表现重大主题,带给观众启迪和思考。红色戏剧取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在主题立意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以史明德,以史明志,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以心为镜,以人为范,表现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奋斗壮举和精神品格;人民至上,忠诚担当,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功绩和民族情怀;厚植传统,培根铸魂,对各族人民给予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
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乘着建党百年的时代东风,出现了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经典潜质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京剧《红军故事》以长征途中“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三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展现了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坚守革命信念,为革命胜利、为人民解放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上海解放前夕牺牲的李白烈士的感人事迹,表现隐蔽战线对敌斗争的残酷,以及革命者的英勇机智和凛然风骨。复排歌剧《江姐》塑造了在敌人的酷刑折磨之下,意志如钢、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形象。话剧《上甘岭》展现一群志愿军战士面对敌人铺天盖地的炮火攻击,以坚如磐石的毅力坚守阵地的英雄事迹。
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三湾改编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的话剧有《三湾,那一夜》和《支部建在连上》。它们都表现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正确道路。这两部话剧各有特色,它们都没有把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的三湾改编做全景式展现,而是选取前委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战略家与以余洒度为代表的军事将领的路线斗争,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贵州省话剧团的《雄关漫道》表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的艱苦岁月,它原来的名字叫《从湘江到遵义》。红军北上抗日,行至湘江时,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江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人一致拥护毛泽东的主张。党中央带领红军辗转迂回,甩开敌人,走出死亡之地,开始大踏步前进。此剧不仅成功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李德、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等重要历史人物,而且多场面、多声部、多时空地展现了雄浑壮阔的革命历史。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演出了话剧《香山之夜》(李宝群编剧,任鸣导演)。此剧表现国民党政府为什么失败、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什么成功这一重大主题,构思宏大。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纪念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制作的话剧《香山之夜》在首都剧场首演。此剧选取七十二年前的这一夜,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身在香山的毛泽东心潮澎湃,彻夜难眠;而身在溪口的蒋介石则是寝食难安,如坐针毡。蒋介石在想失败之因,毛泽东在想取胜之道。于是,香山和溪口被并置在舞台上,历史更迭中的两位关键人物展开了灵魂对话、历史回望、精神对比、意志较量。此剧充分利用了舞台艺术的假定性,让毛主席与蒋介石隔空对话,他们谈成败、论得失、数风流、看历史,将共产党与国民党二十八年的较量,浓缩在一个春雨连绵的夜晚,展现于两位历史人物的回忆与想象之中。此剧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蒋介石的舞台艺术形象,解兴衰之道,析存亡之理。毛主席以他所创造的革命历史和他的哲学思辨证明,一个政党、政权的成败不是神授,不是天命,而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人心向背。
二、擦亮纪念碑上的烈士英名
重大题材的话剧创作,注重表现人物性格与精神风貌,尤其是在重大选择或关键时刻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出品,南京市话剧团演出于国家大剧院的原创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高城编剧、胡宗琪导演),展现的正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牺牲在雨花台上的革命英烈的伟岸群像。此剧取材于真实的革命斗争历史,舞台上所展现的故事、场面、人物都有历史原型,编剧还将有关革命烈士的文献资料,包括书信、诗抄、文章等进行挖掘整理,追求历史逻辑的细节真实。就此而言,《雨花台》保持了自身犹如报告剧般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它将人们带进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以共产党青年领袖恽代英的狱中斗争以及他为党组织传送情报为主线,展现了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宝尔”冷少农与为理想信仰悲壮牺牲的许包野、施滉、郭纲琳、袁咨桐、石璞、曹顺标、顾衡、郭凤韶等共产党员群像。这些具有雕塑感的共产党员身影,屹立在舞台之上,也映现在观众心中。话剧《雨花台》的演出,在庄严、肃穆、凝重的气氛中进行,追求整体的史诗性和仪式感。这是一部关于受难、牺牲、殉道的悲剧,显示了革命者超越庸常的人格精神,具有崇高的审美意味。
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前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浪潮》,都以左联五烈士的英勇牺牲为素材,站在当今的文化立场上,思考牺牲精神、理想追求、家国情怀、人生意义。这些英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正气歌,表现出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的精神品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音乐剧《烽火家书》则从父女之爱的亲情视角,切入抗战大背景下的人性之爱、民族之义。小女孩的父亲牺牲于抗敌前线,他的战友接续他鸿雁传书,报平安、慰思念。直到抗战胜利,“父女相见”,三十岁的“女儿”见到的却是二十四岁的“父亲”。其实女儿早已知道写信的不是亲生父亲,但是她和他的父亲们执着于内心的情愫,精心呵护了爱的憧憬和梦境。此剧巧妙地融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典歌曲,令人唏嘘、感动。
安徽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有一天》(杨硕编剧,钟浩导演)2022年2月在北京天桥剧院上演。它选取1934年4月的一个特殊日子: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革命,将中共地下党组织向国民党和盘托出。那一天的确是中共党史上的危急时刻。那一天特别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也许是机缘巧合,抑或信念如磐,感地动天,一份本应当交到国民党要员手中的情报,落入了中共地下党员严向晖(钱壮飞)手中。他们为了传送情报、挽救党组织和革命同志,临危不惧,果敢行动,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这是剧名“有一天”的第一重旨意。其实它还有第二重旨意,即历史上的“有一天”之所以重要和关键,还因为它和革命前辈的理想信念有关,和他们为之奋斗牺牲的民众利益相连。“有一天”的第三重旨意,是指剧中的英雄们所向往、所追求的有一天终于来临,今天的一切如他们所愿。
《无风地带》(杨锦峰编剧,王晓鹰、邹一正导演)是大连话剧团的原创话剧,于2021年6月5日至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剧历史叙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女主人公花云儿出生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25年到1945年,全剧表现大连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无风地带”的剧名大有深意:一是讲日寇的侵略行径和残酷统治,造成了黑云压城、令人沉郁的社会状态;二是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像冰封江面的水下怒涛汹涌;三是指敌我之间的斗争进入到间不容发的险恶环境;四是说四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此剧视角独特,把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当成戏剧发生的背景,把隐蔽展现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命运的起起伏伏,亲情、爱情的分分合合当成叙事主体,通过剧中人的视角,反映了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动自觉和悲壮历史。剧中的人物有民族大义,誓死不屈,其主题立意和思想价值值得肯定。如果说夏先生、夏子衿、常海阳和花云儿身上体现的是党的坚强力量,那么花四爷、常二姨、小蛮子等民众身上同样映现出正义之光。
三、谱写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史诗
历史上的革命先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同样值得我们书写和讴歌。
话剧《八百里高寒》(编剧董妮,导演姜涛)描绘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无名英雄群像,由中国铁路文工团与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联合出品。它以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铁道兵的奋斗历程为缩影,表现铁道兵姜家修与杜峥嵘在艰苦岁月里的奋斗历程和深厚情感,从典型塑造中凸显出铁道兵的人生传奇和感人事迹。他们自觉把生命价值和国家的建设以及发展联系起来,赞颂了他们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艰苦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广东省话剧院创作的《深海》(周振天、陈萱编剧,黄定山导演),以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核潜艇专家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为蓝本,表现他在六十多岁的年龄為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登上潜艇进行极限下潜的过程;并以此为叙事主线,以现实时空、历史时空、心理时空的多重交织,表现黄旭华的卓越贡献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表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共识和科技发展的征程。剧作不仅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主人公研制大国重器时忠诚信仰、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的深厚爱情,以及他对于因为工作原因三十年不能见面的老母亲的深切挂念。此剧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形象。
西安市话剧院创作的传记体话剧《柳青》、《路遥》(唐栋编剧,傅勇凡导演)通过剧中人物的奋斗历程,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带给观众启迪和思考。《柳青》表现了这位现实主义作家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在陕北农村的神禾塬皇甫村上一住就是十四年。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个人命运与中国农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民心声的表达者、时代旋律的奏鸣者。《路遥》的情节主线围绕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展开,通过路遥在生活中的艰难、困顿与烦恼,以及他不屈不挠的奋斗、求索,努力还原一位具有人民情怀、扎根于黄土地、像牛一样耕耘、像土地一样奉献的文学家的真实的现实境遇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该剧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交织,把人物命运与时代变化融为一体,彰显路遥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品格,使得路遥的人生和作品形成互文关系。开头和结尾以及中间出现的纤夫爬坡情景,象征着主人公在命运的艰难时刻,背负着艰难、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欧阳逸冰指出:“纤夫爬坡这个情景,多次出现在主人公命运的艰难时刻,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西西弗斯推石上坡的坚定意志。这是一个多么贴切的隐喻,又是全剧的一个总体象征。”[1]
近年来,反映时代、讴歌人民的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作和演出总量呈上升之势。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以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戏剧创作明显增多,出现了戏曲《重渡沟》《李保国》《桃花烟雨》《黄文秀》《干字碑》等,歌剧《扶贫路上》,歌舞剧《大地颂歌》,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村里新来的年轻人》《情系贺兰》《金色的胡杨》等。创作者们发掘时代生活的底蕴,塑造精准脱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创新探索。此外反映我国工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戏剧也不断涌现,如《追梦云天》《苍穹之上》《八百里高寒》《大国重器》等。
2020年,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戏剧工作者与人民同心同德,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振奋人心的作用,迅速投入创作,反映抗疫过程中民族的抗疫行动、精神风貌和必胜信心。全国多地戏剧院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抗疫题材的戏剧,诸如《鸽子》《因为有你》《眷江城》《逆行》《人民至上》等。这些戏剧,对党、祖国、人民、英雄的讴歌,出于灵魂深处的真挚、内心感情的融通,因此形成振奋精神、凝聚民心的力量。为有效抗击疫情,各地剧团还创造了网络时代线上戏剧的演出、交流、研讨形式,积极探索云上空间的演出模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演出中,还有很多以英模人物为主人公的话剧。《谷文昌》讴歌了优秀共产党员、县委书记谷文昌心系人民、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塞罕长歌》表现了塞罕坝林场工人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红旗渠》讲述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凿山引水的故事;《干字碑》里塑造了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活活把自己累死的村支书毛丰美;《今夜星辰》里刻画了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深海》中模塑了三十年未曾探望母亲、却为共和国设计建造了核潜艇的黄旭华;等等。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不朽功勋。
四、以新时代的新叙事讲好红色故事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精神鼓舞下,在新时代文艺号角的召唤下,中国的文艺创作欣欣向荣。近年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话剧《从湘江到遵义》《香山之夜》《林基路》《八百里高寒》《老西藏》《前哨》《浪潮》《烽火家书》《上甘岭》《今夜星辰》《柳青》《路遥》《深海》《桂梅老师》《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等,京剧《红军故事》《李大钊》《风华正茂》《母亲》等,豫剧《焦裕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等,评剧《革命家庭》等,歌剧《红船》《江姐》《沂蒙山》等,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广大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的共鸣。
一些剧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做了很好的探索。一些演出舞台场景切换自如,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声光电的综合效果,更加贴近当代审美接受心理。国家话剧院的话剧《红色的起点》(罗兵编剧,导演田沁鑫),根据叶永烈的同名长篇纪实文学改编,选取1919—1921年这三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叙事体和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整个过程。大幕拉开,矩形光柱将幽暗的舞台背景切分出明亮的光斑,几道光束投射进来,改变历史的重要形象从中映现,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逐一展现。此剧多侧面展开情节和场面,舞台没有繁复实景设计,而是以桌椅的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光影的变化进行场景变换。同一块台面,忽而是火车车厢,忽而是中共一大会场,忽而是图书馆内景。每位演员分饰多个角色,以当代青年的慷慨激昂,以歌队的形式演员跳进跳出,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展现当年的青年对革命理想的向往、对民族伟业的追寻。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直播开国大典》(田沁鑫、刘金妮编剧,田沁鑫等导演),这是第一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为表现对象的话剧。它选取1949年8月30日到10月1日新华广播电台筹备、直播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战争硝烟尚未消退、敌对势力尚未肃清、播音设备短缺损毁、媒介人员构成复杂的情况下,在电信总局局长王进的领导和部署下,在台长廖正新、总编杨兆明积极推进下,广播电台技术部主任卢海宇将国民党电台技术科长赵英杰拉进技术攻关团队,发挥他的技术才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准确布置并启动了直播程序,终于让新中国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向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此剧主题立意良好,主线分明,有戏剧张力和悬念,人物众多,形象生动,低开高走,层层铺垫,孕育势能,推进高潮。其大悬念是能否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顺利完成开国大典的直播任务?大悬念之下还有一系列的小悬念:赵英杰是同路人还是危险分子?在电台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敌特分子?他们什么时候会来捣乱?将要引起什么样的混乱?悬念引发的戏剧张力一直持续到了最后,赵英杰的身世之谜被解开,这支共产党的新闻队伍的新姿态被展示出来。此剧充分运用电子屏幕和多媒体技术,借助文献剧的表现方式,用字幕、影像、画外音表达真实的历史资料;演员上场时自报家门,巧妙地化用了叙事体戏剧的简捷方式;它也照应到了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情境展示的完整性。
近年来的红色题材戏剧创作,呈现出如下艺术特点:
1.创作方法的推陈出新,站在当代文化立场,追寻红色历史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努力寻找革命历史与当代观众的心灵相通处、精神契合点。
2.叙事方法和结构模式的新探索与新发现,摒弃单一的线性叙事和一般的传记体例,以小视角切入大历史,细节真实,彰显壮阔史诗。
3.重视人物内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开掘,重在写情,以情动人,追求诗化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重视创造写意抒情的戏剧情境。
4.充分利用戏剧假定性和现代舞台技术装置和多媒体艺术,创造有震撼力、有现代感、有审美冲击力的舞台幻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艺作品,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民族的新面貌、新精神。守正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
其一,守正创新是指指导思想之正。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文艺阵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展现思想主题的深刻性、正确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表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家国情怀、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形成深刻的阐释与精准的表现。
其二,守正创新是指创作方向之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双百方针”,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中认识和把握历史与现实,从艺术典型恒久魅力的追求中把握人性,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三,守正创新是指文化根脉之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所锻造的红色基因、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更是新时代新艺术赖以发展壮大的根基与血脉。文艺工作者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
其四,守正创新是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心态、姿态之正。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文艺创作应当尊重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艺术本体的根本属性,尊重创作主体的艺术特质。文艺工作者不仅要登高望远,要“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而且要用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将时代巨变、民族腾飞的宏大历史,创造成感人至深、经久不衰的宏伟史诗。新,意味着探索与实验,也意味着曲折和挑战,因此要有宽容意识,容错机制;新,可能只是艺术发展的萌芽时期,不一定有大规模和大声势,因此需要有孵化措施,培育机制;新,可能预示著艺术的新业态、新趋势,一出现就有破圈表现,打破人们既定的思维惯性和传统经验,是常则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新标准的验证和前瞻性的研判。
红色题材的戏剧创作应当注意如下问题:
其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重现历史场域和时代精神。
其二,要塑造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怀、有气节、有风骨、有个性、可亲、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
其三,要尊重艺术规律,站在当代文化立场,探究历史真实,讲好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其四,要善于捕捉素材,提炼加工成艺术的大器。
其五,创作者的心灵与所塑造的人物要有一种灵魂的相知相契。
其六,主题思想要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显现,而不是喊口号。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当然艺术作品不是哲学读本,更不是政治教科书,它的思想性必须隐含在艺术性之中。这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性应当在人物的行动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不能“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而应当让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倾向通过真正的艺术典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注释:
[1]欧阳逸冰:《伟大,全凭他的人格和坚定性—看话剧〈路遥〉》,《文艺报》2021年3月1日。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