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塑造一座座文化名人雕像的写作

时间:2023/11/9 作者: 创作评谭 热度: 15961
序吴海

  2020年7月的一天,我先是接到一个恳切、深情的电话,接着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内容都一样,约我为其新作写个序。打电话和写信的主人就是祝国华。

  提起祝国华,其实我们曾经交往了多年,后又失联了多年。交往多年是因他有几位要好的大学同学与我在一起工作,自然而然地便有了较多的接触;还有他曾主编了一本出版方面的杂志,我们又有了一种编者与作者的关系。至于失联多年,那是因我在北京的儿子家住了12年之久。但尽管多年失联,却并不生分,祝国华给我的印象是难忘的、清晰的:朴实、谦逊,彬彬有礼,热衷于文字的一介书生,在写作天地里一直不懈地追求。

  摆在我案头的有他的三本著作和一部即将出版的书稿:《漂泊的心》《风景在路上》《寻踪觅迹:历史云烟深处的江西名人》和书稿《俊采星驰:历史长空中的江西文化名人》。据我所知,这不是他著作的全部,却是其主要的成果。看得出来,他是从杂文、随笔的写作起步的,至今他仍积极参与省杂文学会的活动。同时他还有多副笔墨轮番展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都有尝试。当然早期写作杂有杂的好处,能得到多方面的练笔。但从《寻踪觅迹》开始,祝国华笔锋一甩,由当代转向古代,由现实走向历史,潜心在江西古代文化大森林中漫游,沉迷于江西历史云烟的深处,走近了日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江西古代10位历史人物和一个文人群体,故书名特称为《寻踪觅迹》,暗含某种“考古”、挖掘的意味。然而祝国华意犹未尽,不满足于在历史云烟的深处寻踪觅迹,还要在江西历史长空中拥抱闪光的巨星,遴选出既属于江西也属于全国的15位顶级文化名人为其立传、为其塑像。这部2021年12月问世的《俊采星驰:历史长空中的江西文化名人》,完全可以看成是《寻踪觅迹:历史云烟深处的江西名人》的姐妹篇,也是祝国华关于江西文化名人的写作的延续、拓展与深化,从历史云烟的深处走向无比宽广的历史长空。

  为一部涉古的著作写序,于我是首次。一開始我表示了犹豫,因为我的专业是当代文学评论。祝国华体谅我的为难,立即为我解围:“您的序可长可短,可就某一点展开,也可泛泛而谈。总之,您尽管随心所欲,纵笔挥洒。”这样,我也就轻松了许多。回忆起来,我由于工作关系,曾经也有过几次涉古经历,例如参与主编过《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主持编撰过“江西古代文化名人丛书”和“宋代文化研究丛书”,但仅仅是做了一些组织工作而已,并未细阅书稿,也就说不上走近了这些古代文化名人,对此一直存有遗憾。祝国华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多少可以弥补遗憾的机会,使我由犹豫变为主动,写序产生了“补课”的动力。我便日夜兼程地细读这部近30万字的书稿,边读边做笔记,读得津津有味,从中国田园诗派开山祖陶渊明到最后的传统诗人陈三立,15位文化巨星各自的人生沉浮、文化贡献、后世影响,都在脑海中演绎了一遍,使我颇有深山探宝、满载而归之感。

  研究江西古代文化名人,尤其是研究那些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文化巨星,一直是江西学界持续不衰的热点课题,所产生成果之多样丰富,几乎难以细数与罗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祝国华依然奋力前行,下定决心要走进十五位文化巨星的人生世界,确实表现了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写作勇气。在我的书橱里收藏了多套研究江西古代文化名人的丛书,但这些丛书的作者分别面对的只是一位文化名人,而祝国华却要同时面对15位文化名人,并且他们中既有文学家,还有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哲学家、地理学家,那么写作上如何突围、如何出新、如何进入多个知识领域,这都给祝国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尽管祝国华笔下的名人传记每篇仅有不足两万字,不像那些单本的名人研究著作普遍都有二三十万字,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二万字其实都是二三十万字的浓缩本,它对各个文化名人的人生道路、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影响,都有清晰而生动的抒写。如果祝国华对15位文化名人缺乏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了解与把握,是很难下笔的。在此,祝国华所遇到的写作难度究竟有多大,谁都可想而知。

  2020年7月中旬,我们全家人陪同从北京回来的孙子到抚州自驾一日游,重点参观了王安石纪念馆和汤显祖纪念馆,游览了名人雕塑园,零距离感受名人文化的魅力与灵气。当时,我立即联想到正在阅读的书稿《俊采星驰》。心想,祝国华不正是用文字、用文学语言建造了15座文化名人纪念馆和一座文化名人雕塑园吗?因为无论是实体纪念馆,还是文字“纪念馆”,都在全力塑造一个个特定的、立体的、光彩夺目的文化名人雕像。《俊采星驰》中的15篇名人传记,便塑造了15座名人雕像,而15座名人雕像便又构建了一座独特而壮观的名人雕塑园,这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且值得点赞的事情。

  我发现祝国华在一两万字的有限篇幅中,为了塑造出一个文化巨星的形象,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在作者笔下,既有通常的叙述与介绍,更有他独到的塑造名人形象的手法,例如抓住亮点、突出特点、精解名篇名句、讲好名人故事、追求个性化细节描写等等。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既增强了各个文化名人的辨识度,也强化了阅读的魅力,使之完全不同于那种学究式、考证性著作读来费劲。也就是说,作者既注意显示各大名人的共性,更着意凸显各大名人的个性,使其人各有貌,各显丰采。

  文化名人之所以成为文化名人,都有其独到之处和独特贡献。突出每一位文化名人与众不同的亮点,就奠定了成功塑造文化名人形象的基础。诸如陶渊明辞官归田、开创中国山水田园诗派,成为江西文化史上首位文学巨匠;晏殊改革“花间词派”靡靡之风,创立婉约抒情新格调,成为宋代婉约词宗师;乐史推出惊世之作《太平寰宇记》,开创地方志写作体例,独树一帜,成为划时代地理学家;欧阳修既是北宋文坛领袖,又是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有他,“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有他,更享有“诗圣杜甫,文圣欧阳修”之美誉;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还是“宋朝古文四家”之一,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王安石在政治上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宋朝古文四家”和“唐宋八大家”都名列其中;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著名诗论,几乎成为黄庭坚的名片;杨万里创立雅俗共赏的“诚斋体”,成为南宋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家,千年儒学集大成者,先秦有“孔子”、南宋有“朱子”,可见朱熹的巨大影响与崇高地位;姜夔,横空出世于南宋中叶的“布衣词人”,创立雅词“白石体”,成为词坛圣手,是世所罕见的艺术全才;文天祥,有着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在狱中创作的伟大爱国诗篇《正气歌》充满浩然之气,响彻历史长空;汤显祖在明代戏剧史上孤峰突起,以“临川四梦”的不朽杰作,造就了这位“东方莎士比亚”;朱耷,天才艺术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西方的凡·高、中国的朱耷并非虚夸;蒋士铨,“乾隆曲家第一”、“乾隆三大家”之一、“清代第一家”、“中国戏曲史上的殿军”,这一串美称就是他头上耀眼的光环;陈三立,“同光诗派”的领袖,“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他的诗作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谢幕!由此可见,上述15位文化名人各自都以无可替代的杰出成就铸造伟大丰碑永载史册,在书中真可谓巨星闪耀,异彩纷呈,作者对此均以满腔热情和优美文字为之抒写、为之讴歌、为之塑像。

  精解文化名人的名篇名句,是祝国华特别用心之处,是书中的精彩片段,也是我十分欣赏的文字。文化名人的名篇名句,千古绝唱,世代流传,几成名人的代名词,是树立名人文化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陶渊明与《桃花源记》、乐史与《太平寰宇记》、欧阳修与《醉翁亭记》、王安石与《元日》、文天祥与《正气歌》、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等。至于名人名句更像繁星闪烁,十分耀眼,一句句都是千百年来活在后人的笔下,活在后人的口头,活在后人的生活中、心灵中,散发出无穷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祝国华在书中对这些名篇名句的解说十分精彩,常用优美抒情的语言进行评析,颇见功力,读来是一种审美享受。例如,当读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作者这样书写:“是啊,古往今来,日月经天,江河纬地,春荣秋枯,夏盛冬衰,四季景物的轮回变化,人间世事的动荡迁移,曾引起人们多少诗情涌动,多少愁绪满怀!……好景不常有,好花不常开。每每念及这些,眼前不可预知不可操控的外部世界,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感、无力感、无助感,就使人不由得惆怅顿生,潸然泪下。”我发现作者被晏殊笔下的名句震撼了,引发了深深的思索,拨动了情感的琴弦,于是写出了如此优美的文字。再如,当谈到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作者这样指出:“半畝大的方形水塘犹如一面镜子,明亮的天空和飘浮的云朵倒映在水中,似乎正在平静的水面来回移动。试问这个方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只因为有不会枯竭的源头不断地向池塘注入新鲜的活水。……值得注意的是,朱熹诗的标题为《观书有感》,但在诗中却不见‘书’字,全用‘方塘’‘活水’取代了。短短二十八个字,虽蕴含着丰厚的生活哲理,却不露丝毫的痕迹,这也只能是高手所为的神来之笔。”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惜篇幅,竟用了一个专节来详尽解读。解读《正气歌》的过程,就是在塑造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形象,就是在讴歌文天祥“丹心照日月,碧血贯长虹”的高尚爱国情操。而对陶渊明则几乎通篇都是在解读系列名篇名句,以此来塑造其中国田园诗派开山祖的名人形象的。再有,对姜夔一生最负盛名的爱国词《扬州慢》的解读,对其格调高妙的《暗香》与《疏影》的解读也十分精彩,词坛圣手的名人形象不由得树立起来。总之,类似这样精解名篇名句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

  讲好文化名人故事,是祝国华塑造文化名人形象的又一手段。生活中的故事可大可小,但有意义、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大小都是值得书写的。祝国华就在写作中选取了文化名人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使文化名人的崇高形象鲜活真实、可敬可亲。例如晏殊在京城初试时做过的关于赋的题目,复试时又出现了,一般人都会求之不得,而晏殊却诚实有加,当场提出“换题”的请求,连真宗皇帝都感到十分惊讶。“换题”故事既表现出晏殊的人品高洁、心地纯朴,也表现出他对自己才学的自信。王安石关于“妓女”的故事堪称一段美谈。据说在北宋时期,纳妾狎妓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倘若不如此,反而受嘲笑。有一天,王安石夫人便托人买来一个美貌女子,却引起王安石勃然大怒。黄庭坚对王安石这种高尚品行大加赞赏,称其为“一世伟人”。文天祥“偷墨”的故事也颇有戏剧性。有一天,与文天祥同班的一个纨绔子弟发现自己那块价格不菲的好墨不见了,就毫无根据地一口咬定是文天祥偷了。老师出于无奈,决定由文天祥按村里老规矩手持一块竹板掷向土地爷,竹板正面朝上就说明没偷;若是背面朝上,则证明偷了。没想到居然是背面朝上。正当文天祥无端承受巨大压力时,一只大黄狗嘴里叼着一锭墨来了,顿时真相大白,还了文天祥一个清白,吐出了一口冤枉气。这样的小故事,对于塑造少年文天祥光明正大的可爱形象,还是生动感人的。词坛圣手姜夔与合肥女子的情爱故事,占据了姜夔生命的重要位置。有情人虽未成眷属,却一直激发着姜夔的创作灵感,他居然有20多首情诗与合肥女子有关。即使若干年后自己已有家室,他仍对“合肥女子”梦绕魂牵。姜夔的真情、深情跃然纸上,有血有肉的可感形象也就活现在这情爱故事中。汤显祖写祭文的故事同样十分有趣,通过与那位自以为是的“远亲”对比,生动展示了少年才子的出彩形象。

  祝国华为了从不同侧面塑造好文化名人形象,使名人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化,特别重视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在书中可以看见,作为“神童”的曾巩从小就与众不同,竟然只身躲到一个僻静的山洞去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后来朱熹在石壁上为其分别题写了“书岩”与“墨池”数字,如今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激励后人。杨万里一生喜爱荷花,有着解不开的荷花情结,居然写过上百首咏荷的诗,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已成为描写荷花的名句千古流传,表现出诗人一种纯洁、高雅、恬淡的情怀。满腹才学的汤显祖在应试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宁可名落孙山,也连续两次不愿为当朝宰相张居正的儿子做陪衬,表现出无比可贵的一身正气与傲然骨气。这种让人崇敬的人品与其让人敬仰的文品相得益彰,共铸名人辉煌形象。无独有偶,在书中作者还写到了陈三立同样具有一身正气与傲然骨气。例如,当年在庐山松门别墅过80大寿时,他敢冒政治风险,严拒蒋介石派专人前来祝贺。后来日本人企图利用他的文学声望为其服务,也被陈三立断然拒绝。这一个个闪光细节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思想分量不轻,对表现文化名人的鲜明个性和高尚品格不可或缺。

  也许由于篇幅所限,我感觉祝国华在书写中还未能尽情挥笔。我希望能对陶渊明辞官归田时复杂的内心矛盾揭示更深、更细些,对欧阳修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阐述更充分些,对王安石名篇名句的解读更突出些……也许这样,可使我强烈的阅读愿望获得更大的满足。

  从《寻踪觅迹》到《俊采星驰》,从江西文化历史云烟的深处到广阔的江西文化历史长空,祝国华已进行了一番卓有成就的书写,给我们架起了一座座通往历史文化名人的桥梁,给我们塑造了一座座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充分表现了他对弘扬江西优秀名人文化的热情、执着与担当,是令人敬佩的。但江西的历史文化长空不仅有巨星闪耀,更有繁星闪烁,探索的空间特别巨大,只要创新思维,寻找到新的角度,依然大有用武之地。正因此,也许关注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大读者,对祝国华会有更高、更多的期待。

  我们继续在路上,路伸向远方……

  权为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