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中国诗坛出现了以“诗歌地理”为角度观察当前诗歌面貌的重要转向。这个话题以诗人安琪在《诗歌月刊》2006年8月推出“诗歌地理特大号”为发端,以2017年召开的“当代诗歌的文化地理与地方美学”研讨会(由《文艺争鸣》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为此话题多年研究的集中展示,“诗歌地理”可以算是21世纪以后当代诗歌研究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诗歌与地理(地域)的关系显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古至今,几乎每位诗人都写过地理诗,一朝一代之文学也都沾染了地域文化色彩,诗歌的地域属性与地方差异早已是不证自明的客观存在。正因如此,当这种关系以“诗歌地理”的概念在21世纪重新被提及时,才更需要明确其特定的文化语境、具体的问题研究、典型的美学内涵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诗歌地理”的出现,与全球化时代或曰后现代社会阶段的“空间转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按照张清华、欧阳江河、西川、张立群等发起人的构想来看,“诗歌地理”的建构,是诗歌研究从线性时间到多维度空间的新变,从传统的文化地理学向后现代空间批评的学术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文学格局由“原来‘代际的对立’更多地变成了‘地域的分野’,所谓‘民间’与‘知识分子’的分立,‘外省’与‘京城’之间的对峙,在当代诗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状况”[1]。特别是“中心”与“外省”的区分,使得人们注意到诗歌个人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异,也和地区间不均衡的写作资源、权力分野有关。于是,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与研究者们倾向“以非整体化的方式考察、谈论当代诗歌的格局与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倾向于以局部的、结构单元化的思路考察某一省份或某一地区的创作实绩,而谈论该省份或该地区的诗歌创作时常常以该地有哪些代表诗人特别是仍处于创作状态的诗人为言说起点”[2],这正是地域诗歌的外化。于是乎,新世纪初以来的诗坛,以各省份、各地区命名的地域诗群成为一种火热的诗歌现象。随着“诗歌地理”影响的扩大,不同地域的诗人群落日益清晰地意识到地域差异的合理性并加以利用,如:北京诗群借靠政治中心的优势感受着全球性空间里的后现代体验;广东诗群出现了“打工诗歌”的奇异景观,书写工业时代底层劳动者的悲凉与呐喊;贵州诗群则自觉呈现出边地野性的气质,且格外关注彝族的汉语诗歌写作。
这些以诗歌大省著称的地区,无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然而,仅以典型性的地方诗群概括当代“诗歌地理”的整体特质,似乎并没有阐释力度。相较之下,倒是从小区域或其他省份中开掘地域诗群的构建与创作态势,或可更清晰地看出“诗歌地理”从理论构想到下行实践的真正效果。基于这一考量,本文选取了已成规模、还未引起重视的江西地域诗群作为研究对象,期冀通过地理视角与地方路径的维度,考察中国当代诗歌生态。
江西诗歌的地域意识由来已久。早在1980年代,“江西诗群”就已是一种事实性的存在,曾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有潜质的优秀诗人。但由于当时的江西诗人群体并没有意识到“群体优势”的增值效果,诗歌写作完全是诗人的自发行为,这导致江西诗歌在20世纪80、90年代后续乏力的尴尬局面。21世纪初,为了应对江西诗歌在全国诗坛湮没无闻的状态,江西籍诗人与诗评家们在赣州举办的第42届“谷雨诗会”(2002年)上提出了两个创见,可谓是江西诗坛的重要事件。首先是谭五昌第一次提出创立“新江西诗派”的理论设想,并于同年9月创办了同名期刊《新江西诗派》,刊物的刊头发表了谭五昌执笔的“新江西诗派”宣言,明确主张江西诗歌的地域色彩。其次,在《江西日报·井冈山》策划的“谷雨诗会”专页上,首次正式提出南昌、上饶、赣南三大诗群的概念。本届“谷雨诗会”的议题,就是探讨三大诗群的创作状况与江西诗歌的今后走向。诗会过后,《创作评谭》2002年第3期的《诗歌现场》栏目一举推出25位江西籍诗人作品,并配发评论《崛起的江西诗群》(谭五昌)。
当南昌、赣州、上饶等地诗人的诗歌创作实绩率先以地域诗群被予以命名后,江西其他地区的诗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对本地区的诗群自我命名。2003年初,萍乡青年作家漆宇勤提出“萍乡诗群”的概念。2005年,赣西籍诗人进一步提出“赣西诗歌部落”(以萍乡、宜春、新余为主)的概念,并通过创办民刊《赣西文学》来实现赣西片区作者群的集体亮相。此后,随着抚州、鹰潭、吉安、景德镇、九江等地诗人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攀升,也逐渐形成了被大家认可的诗歌创作群体。2014年,由李贤平执行主编的《诗江西》创刊,填补了江西长期以来无公开发行诗歌刊物的空白,为江西地域诗群的集结提供了阵地。丛刊首卷目录就开辟了“赣地·江西诗群作品联展(上)”专栏,选取了“南昌方阵”“抚州方阵”“赣州方阵”“吉安方阵”“萍乡方阵”“鹰潭方阵”等6个地区33位诗人作品;2015年第二卷的“赣地·江西诗群作品联展(下)”不仅补充了“九江方阵”“上饶方阵”“景德镇方阵”“新余方阵”“宜春方阵”等五地区的诗人创作,还另设了“外省赣人方阵”,可称得上是江西地域诗群最完整、最成体系的一次集中展示。同为2014年,除去第二期刊发全省“80后”作者改稿会的特稿,《创作评谭》全年开设了“诗江西”专栏,每一期推出五至六位活跃诗坛的江西籍诗人,并附上一篇诗歌评论,全力打造“诗江西”的地域名片。通过以上这些省内权威刊物的推举,分散在江西各地级市的地域诗群拥有了稳定的诗人群体,并在全国重要刊物展露风采。如2021年《诗探索》微信公众号的“诗群”栏目分别于4月、9月、11月刊发了江西赣州诗人小辑、江西新余诗人小辑、江西抚州诗人小辑,这意味着江西地域诗群的建构与创作实绩已被当代诗坛承认。
必须提及的是,在江西诗歌地理版图的建构中,省内数量可观的文学内刊及文学选本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学内刊通常指的是没有刊号但有准印证的纸质文学刊物。这些内刊相较于那些正式出版印行的文学期刊,其传播辐射的范围有限,也不被大众熟知,但是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本土地区的文学生态,也为文学创作者们搭建了一个内部交流的平台。就以江西地方来说,几乎每一个地方诗群都有自己的文学内刊作为诗群阵地,且这些内刊的命名都源自当地的代表性地名,凸现了地方的话语建构。如南昌诗群有《军山湖诗刊》《长风诗刊》与《澄湖》文学季刊等多个诗社刊物;赣州诗群中,以《今朝》《体现》《翠微風诗刊》《南康文艺》为载体,集聚了三子、圻子、布衣、龙天、邓诗鸿、范剑鸣、聂迪等一批优秀诗人;上饶诗群涌现了熊国太、林莉、傅菲、渭波等创作实绩斐然的诗人,他们以《灵山》《鄱阳湖诗报》《微澜》《墨池》等为刊物阵地;吉安诗群的崛起与庐陵文学院的成立、井冈山大学的助力息息相关,诗人们依托《井冈文艺》开展各项诗歌活动;萍乡诗群不仅有官方主办的《安源文艺》,另有《赣西文学》与《安源诗刊》两家民刊和微信公众号的运作;九江诗群成立了“回坑作家村”文学创作基地,在《鄱阳湖文学》《石钟山》等刊物上唱咏诗作。此外,江西当代诗歌的地域性选本现象也为我们勘探江西地方诗歌生态提供了有力资料。根据李贤平的整理,“编选地域性文学选本,以南昌、萍乡文化管理部门最为突出”,有《南昌诗派十六家》《萍乡新诗选》《山水九江》《21世纪吉安诗歌精选》等。[3]诗群、诗团也自发地组织出版内部成员的作品集,如《怀抱南方—白白诗歌选》是南昌大学白白诗社成员的作品集,《信江微诗韵》是鹰潭当地诗社成员的作品集。
现下,在江西已成气候的南昌诗群、赣州诗群、上饶诗群、吉安诗群等十余個地域诗群,均有各自不俗的表现。限于篇幅,笔者选取南昌诗群作为个例,以呈现江西地域诗群的多元面貌。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既是一座绚丽多彩的现代化都市,又是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商业文化与古典诗情的交织营造了南昌多元的诗歌创作生态,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当下活跃在南昌诗群的诗人有陈安安、杨北城、舒琼、老德、牧斯、陈政、颜溶、王彦山、郭豫章、邓涛、子衿、采耳、杨瑾等,还另有诗人散落在“进贤诗歌部落”“新建诗歌部落”与“昌南诗歌群落”等各县区诗歌部落中。据南昌诗评家刘晓彬(笔名洪老墨)对南昌诗群的多年整理研究,他提出“南昌诗群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的诗学主张陆续提出让南昌诗坛派系林立”[4],体现出南昌诗人的创新意识与理论意识。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南昌诗人老德于2006年提出的“伪先锋”诗学主张,这个口号在后几年促成了“伪先锋写作”诗人群体。主张与当下诗坛的“先锋”潮流保持距离,不追求诗歌上的任何形式,只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其他诗学主张有杨瑾提出的“无限制写作”、庞华的“无诗意写作”等。2013年,南昌市文联还提出了建构“南昌诗派”的可能,诗人程维迅速呼应并提出以“本土、自然、创新”作为“南昌诗派”的艺术主张,李贤平也于2015年发表《再出发:从南昌诗群到“南昌诗派”的可能抵达》一文扩大“南昌诗派”概念的影响力。
当评价一个地区的诗歌创作实绩时,不能不提及该地区有影响力的代表诗人以及诗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借助着诗群的群体优势,江西诗人、特别是“80后”“90后”青年诗人近年来在中国诗歌界大放异彩。2018年第九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的获奖诗人—来自江西上饶的青年诗人林莉,其获奖作品《旭日镇》组诗描绘了家乡赣东北一个叫旭日镇的小镇风貌。在诗人的笔下,旭日镇无边的旷野、淙淙的信江河、人来人往的稻花路,陪伴着诗人度过了静谧温馨的小镇生活。正是这些家乡小镇带有温度的诗歌元素,赋予了诗人明亮、干净、纯粹的诗歌风格。周簌是近年来迅速成长起来的江西赣州诗人,她不仅获得了第八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十八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多个奖项,其诗作还入选了多个年度选本。周簌的诗歌有着静谧的美,她多以自然意象入诗,如《亲爱的乌鸦》《野的草》《只有这条小河醒着》等诗作皆是从日常生活中攫取自然的美,每一个小动物、每一束花草、每一次涟漪,都能看到诗人温暖的诗意。
江西诗人们的成长,离不开“谷雨诗会”的发现、引领与守望。一年一度的“谷雨诗会”,是江西诗歌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各个地区的诗人们在谷雨时节聚集在一起,陶醉诗情、以诗会友,共同浇灌着江西诗歌的丰厚土壤。借着“谷雨诗会”的春风,自2015年起,“谷雨诗会”增加了“江西年度诗人奖”的颁奖活动,为诗坛选取活跃的优秀诗人。历年的获奖者—林莉(2014)、邓诗鸿(2015)、林珊(2016)、布衣(2017)、圻子(2018)、吴素贞(2019)、周簌(2020)等几位诗人,已经是全国诗坛的熟面孔。他们的成长,也带动了其所在地区诗歌生态的活跃。
江西地域诗群由形成、命名、崛起到遍地开花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地域诗歌美学的鲜活面貌,以及从地理维度拓宽诗歌写作的视野可能。很显然,地域诗群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本地区诗歌创作的繁荣,也给沉寂已久的当代诗坛补充了新鲜血液;“诗歌地理”的倡导,钩沉了长久以来被文学史写作忽略的诗歌空间意义,催生了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点的新兴课题。并且,这种多元的状况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当代诗歌的空间格局,改变今后诗坛的文化生态。
注释:
[1]张清华:《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从文化地理视角的观察》,《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2]张立群:《当代语境中的“诗歌地理”—从命名、批评到理论的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6期。
[3]李贤平:《江西当代新诗流变中的“选本现象”》,《创作评谭》2019年第1期。
[4]刘晓彬:《南昌改革开放四十年新诗巡礼》(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至今),“靖清轩”微信公众号,2018年8月26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