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与桥

时间:2023/11/9 作者: 江南 热度: 16068
◎宁 肯(作家) 撰文

  黄启后(画家) 绘图 摄影

  

  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1146年,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汴水虹桥有一段简约而精彩的描写,说自东京汴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而自东水门外七里的桥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长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虹桥”由此得名。同时这段文字也说明当时的东京汴京不仅《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是“虹桥”即木拱桥,还有许多同类的木拱虹桥。可惜可叹的是,翻开中国桥梁史,中国四大古桥,河北赵州桥、福建万安桥、广东广济桥均保存完整,历千年风雨,唯独地位最高、结构造型最为独特的“汴水虹桥”荡然无存,在中原大地上失去了踪影,其“虹桥”的营造技术也已失传千年。现在,我们只能在《清明上河图》中一睹“汴水虹桥”风姿,那以它为中心的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消失或失传是人类文明的主题,发现也是,发现总是提示我们失去的更多。

1980年,早春时节,庆元农民吴其林即将成为庆元有史以来第一位文物干部,不过吴其林自己倒有些犹豫,他正干着电影院临时放映员的活儿。这活儿不赖,可以天天看电影,许多电影迷有求于他。

  那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县文化局招一名文物干部,宣传部长点了吴其林的名,可吴其林那时根本不知文物为何物,甚至连“文物”两字的音还都咬不准。部长的老婆有文化,告诉他搞文物都要大学学历本的,要你去说明你有学问哩。吴其林还是放不下电影院,把脑袋一晃,对部长老婆说:“让我去可以,能不能把我老婆也调到县城?”那时吴其林想既然领导点名让他去搞文物,一定是看上他什么,他觉得这是将老婆弄到县城里的机会,不成的话他也不希罕文物干部,放电影挺好,好多人羡慕他呢。没想到部长竟答应了,老婆一起到县里来!

  农民吴其林何德何能?

  吴其林1946年生于庆元乡村,1960年父亲饿死,中学没毕业的吴其林退学回到了村里。在村里,吴其林当过夜校老师、木匠,干过杂活,都干得不好。当老师,他学生的年纪全都比他大,学生哄他,课上不下去。当木匠,吴其林的气力不够,抡起斧头向左砍左边腰疼,向右砍右边腰疼,一天下来浑身痛。文化这东西好是好,高不成低不就,不够火候,也很误人,吴其林那时就颇有点这样子。干不了农民的“正事”就爱瞎捉摸事,学木匠时吴其常常跑到村里村外廊桥底下看廊桥的构造、榫头、题诗、桥记什么的,常常看得入迷,一看就是大半天。吴其林的哥哥是木匠,吴其林曾问哥哥,“不知师傅知不知道这桥是怎么建的?”哥哥说,“你管这闲事干什么?”哥哥有点瞧不上这个弟弟。

  后来放电影是吴其林做得最好的事,也是他最愿做的事。得到这个临时性的工作不容易,吴其林很努力,又有墨水,自己写广告画报,在墙上用订书机把电影广告钉好。吴其林画不行但字写得好,且故意写的繁体字。人们看了似懂非懂,但都叫好,县文化局领导也看到了,以为吴其林是个“老秀才”。老秀才做文物工作再合适不过了,吴其林恋恋不舍离开电影院。

  这年5月,调到文物部门没几天,吴其林被派去龙泉学习挖掘考古,有人嘲笑吴其林:你这个傻子,电影那么吃香,你却去捡破碗,钻破洞,真傻。“吴傻子”的名声最早就是那样传开了。吴其林也觉得憋屈,自己什么也不会,一点专业也没有这不是瞎搞吗?搭上总是怀念放电影那段美好时光,自然不平则鸣。1983年,早春时节,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文化厅副厅长的毛昭晰来丽水开文物会议,吴其林在会上鸣了一炮:“放电影还有一个操作规程,我们搞了三年文保都没有受过培训,都在瞎搞。”毛局长不急不恼,说吴其林这个意见提得好。

  吴其林本来想这下开罪了省领导,干脆放完炮回电影院接着放电影去,没想到毛局长如此雅量。果真,第二年,国家的文物局在成都办培训班,浙江省只有两个名额,便给了丽水一个,并且点着名要吴其林去。后来吴其林无数次拿这事向人显摆:“看来好提意见、好‘放炮’虽然会吃苦头,但也可能会占便宜!”

孟元老,号幽兰居士,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汴梁生活了二十三年。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下,开封数次被围。1126年,靖康癸未,徽宗、钦宗被金军虏去北方,史称“靖康之难”。中原人士大多随朝廷南下,故国故乡之思时刻萦绕心头。“靖康之难”第二年,孟元老离开汴梁南下,避地江左[1]: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长江下游以东地区为“江左”,即今皖南、苏南、浙江一带。,终老于此。孟元老避地江左的数十年间,寂寞失落中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繁华,心中无限惆怅,在与年轻人谈及时,对方往往“妄生不然”。为了不使谈论东京风俗者失于事实,让后人开卷一睹当时之盛况,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孟元老在怅然中提笔追忆当年繁华,编次成集,撰成《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在自序中写道:“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人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绍兴丁卯歳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从序中可以看出孟元老写此书的缘由,以及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写作地点为浙东绍兴。这说明中国文化重心自“靖康之难”后南移,也就是说,江浙的风物事实上有着浓重的北方的影子。

  

  《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东京梦华录》大致所涉京城外城、内城、河道桥梁、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歌舞百戏等等,无所不包,堪称文字的《清明上河图》。其多与桥有关,如这样的文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东京梦华录》不足四万言,提到“桥”字不下125处,仅“河道”一章一口气写了4条河32座桥。



  《东京梦华录》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吴其林在成都高强度培训了两个星期,回到庆元,再看到县电影院不禁有些感慨,仿佛天上方七日,地上已千年。吴其林从未出过远门,这次见识了大城市,学习班上识人甚多,他第一次把电影放映员的事忘了,以至再见到电影院竟有隔世之感。电影和电影院都属于别人了,他这辈子怕就属于文物了。而且,对着镜子,他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长得就有点像文物,有文物相,培训期间许多知识都让他想到自身的特点,譬如自己为什么喜欢繁体字,不就因为繁体字有文物的味道吗;自己其他事情都干不太来,而电影放映员和他身上的文物味道比有点儿戏。好了,他就是文物,他就要以文物自居,用文物本身说话,吴其林进入了角色。

  吴其林搞文物,先要摸清家底,一个人走遍了庆元的山山水水。庆元属浙西南山区,全境有溪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多种地形地貌,有大小溪流926条之多。较大的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阳溪、左溪、西溪、八炉溪。南阳溪、左溪向东流入瓯江,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向西南流入闽江,西溪、八炉溪向东南注入福安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庆元河多溪多自然桥也多,且因地处偏僻,老辈子留下的古桥也多,比如美丽的兰溪桥。

古老的木拱虹桥结构最初诞生于何地?在《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最早出现虹桥结构的是青州南阳桥,它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个守城卒子,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建造的。史家普遍认为虹桥营造技术曾流传到山西、河南等广大地区。那么,《清明上河图》之后“虹桥”是不是真的在中国彻底消失了呢?

  20世纪70年代末,有个别文物工作者在浙江省西南部的庆元、泰顺等地发现类似虹桥结构的木拱廊桥,1980年《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三次编写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部分专家考察了浙南木拱桥。此后文物和桥梁研究者又在闽北山区发现了类似的木拱廊桥,至此,桥梁专家们普遍确认浙南闽北的木拱廊桥桥拱部分的结构技术与汴梁虹桥基本一致:北宋时期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没有在中国消失,而是得到了传承。这一惊人的发现,就像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现天日。

  

  人们一直以为,唐宋时代盛行于中原的木拱虹桥,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了,却不料由这些藏在浙闽交界大山里的能工巧匠们将其发扬光大了。(图黄启后)

  那么,北宋后期的“虹桥”,为什么900多年后会在浙南闽北出现呢?中国最早研究虹桥结构的桥梁史学家唐寰澄先生认为:浙闽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型桥式,是随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宋室南渡,士工农商将先进的造桥技术带到了浙闽山区,再结合当地的木构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浙南闽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使木拱廊桥得到了完好的保护。木拱虹桥有一个从小跨径向大跨径发展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木拱桥单孔拱跨长度之极限,庆元的兰溪桥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兰溪桥位于五大堡溪和后广溪交汇处,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重修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吴其林从小不知从桥上走过多少次,还在学木匠时就多次跑到桥底下着迷地看桥的构造,看桥上各类桥记、题字、对联、诗赋、雕刻、书法。然而即使做了文物干部,凭吴其林那点初级的文物知识,他并不清楚兰溪桥事实上是中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是木拱廊桥技术在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之后的成熟时期的代表。世人认为失传了近千年的木拱虹桥营造技术事实上并没失传,而是随着南宋小朝廷流布到了浙西南的山野民间,在926条之多的大小河溪上,汴水虹桥的“变体”随处都是,婧娉而立,只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罢了。难怪上世纪70年代庆元修水电站,测绘人员走进深山,看到上游的兰溪古桥,惊叹不已,就以兰溪桥的名字来命名水电站。

  1984年,兰溪桥水库开始清库,准备蓄水发电,而水库上游的兰溪桥处于淹没区,县里开会决定拆除兰溪桥。吴其林不是与会人员,没人告诉他,只是有一天县文化局长说:兰溪桥马上要拆了,桥梁上还有一些古人的文字题迹,你去把梁扛回来,以后可以搞陈列。

  吴其林大吃一惊,一方面感到被轻视、被忽略,这事怎么从来就没人知会他一声?又感到一点点庆幸,毕竟局长还有点文化,知道把一些文人墨迹留下,可这是一座完整的桥,一座古桥,怎么说拆就拆?局长让吴其林赶快去,说拥有兰溪桥的两个村正为拆桥卖木头的钱讨价还价,据说所有木料估价3万多块,买主已经有了。

  吴其林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谢天谢地,还没动工!吴其林当即跟现场总指挥说:兰溪桥是文物古建,不能拆!龙泉县解放初期有个著名事件:当地拆了一座宋代古塔,把塔砖拿来铺大街,结果县长被撤职,轰动一时。总指挥以前当过龙泉县副县长,懂法,答应了吴其林:缓拆。

  从拆兰溪桥现场回来,吴其林立即赶写了要求保护兰溪桥的汇报材料,兰溪桥不能拆!吴其林力陈拆桥的严重后果,如果实在要拆也要选点迁建,不能把桥卖了,绝对不能,这是犯罪,有古塔前车之鉴。报告写完吴其林要求文化局长签字,报县里,可局长说这是县常会已经决定的事,他不能签。

  吴其林心急,无法走组织程序,就以个人名义写了报告,一共写了九份,每个县常委一份,并盖了自己的私章,所报告上都标了一个醒目的“急”。吴其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有点文化做事一根筋,且有点很夸张。当晚吴其林带一大摞报告,连续去敲县里主要领导的家门,既送报告又当面解释,宣传保护古桥的意义。七个主要领导的家转下来,已经是夜里10点了。就算这样,吴其林还不放心,第二天一早他就守在办公室,上班时间一到,立即给省里的文物部门打电话,请求他们干预此事……

2009年9月2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为期三天的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国申报的“木拱虹桥营造技艺”项目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资格接受特设基金所提供的财政援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专家认为,“编梁技术与榫卯连接的使用使得位于福建与浙江两省的木拱廊桥成为值得称赞的独特的建筑方式。”

  消息传来,作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具体地区,庆元县一夜之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人们不禁要问:曾经被学术界认为已经在900多年前消失的“虹桥”为什么会在浙南闽北重现?神秘的木拱桥营造技艺有哪些“鬼斧神工”之奥妙?这项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怎么来保护和传承呢?

吴其林做事如此“癫狂”,不管不顾,一位平时对吴其林还算不错的领导骂他:“你这个半途出家的和尚,把大济庙搞成文物也就罢了,现在还要把兰溪桥也搞成文物!是不是文物,是你说了算的吗?”

  

  如今,兰溪桥迁建到西洋殿旁,出了桥尾就能见到殿中精雕细凿的古戏台。(图左端为桥尾)

  

  在大跨度的兰溪桥内,贩夫走卒的手推车、货郎担与老爷们的轿子,交融于廊桥内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观景窗孔,从这既俗又雅的小窗孔看出去,就像在翻看一本传统山水画的册页图集。(图黄启后)

  吴其林的报告同样送到省里,甚至国家文物局,果然就有了动静。事情闹大了,几天后,省里来了一位姓傅的处长。县委宣传部长悄悄告诉吴其林:“处长的级别,同县长一样,是大人物哎。”县里马上派了一部车,交通局长、文化局长、副县长,挤了一车人去兰溪桥。傅处长在现场办公,建议立即成立“兰溪桥拆建领导班子”。会议决定,由吴其林具体负责兰溪桥的拆建。宣传部长对吴其林说:“你要全部拆得下来,还要全部建得回去!不然的话,你这个‘小鞋’就穿上了。”兰溪桥终于可以保护了,可是,吴其林却没有好好歇脚的时间。为确保古桥迁建工程的顺利完工,县里决定派吴其林担任拆建古桥现场监督负责人。

  这天,一大早,吴其林带着大米、咸菜和铺盖到了现场。工程队拆到哪里吴其林就画草图、做记号,把所有的资料都记录下来。木拱桥的坡度是多少,牛头结构的倾斜度有多少,吴其林都自己拿线去吊,这样重建的时候就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后来到处对人说,拆桥就像考古一样严谨。拆到桥面时,那真是一点点的剥离:最底下一层是箬叶,第二层是木炭,第三层又是箬叶,第四层才是沙石料。这样做成的桥面,防潮吸水,几百年都不会腐烂。“我之前只在书上看到过,第一次亲眼目睹,很激动。重建时,我们也完全按照这种古老的工艺给予复原。”吴其林说,现场有很多丰富的发现,比如木梁上的墨笔题迹,时间久远,早已墨黑一片了,但是被雨水一淋、太阳一照,字迹全都出来了,格外清晰。不到现场,是看不到这样的奇迹的。这个过程太美妙了。

对文保来说,钱永远是个问题。一座古桥,一座长48.12米、宽5.5米的木拱廊屋桥,要完整地实现由迁到建的工程谈何容易?而且,由于县财政紧张,县里只下拨5万元经费,仅能供拆卸和运输的费用。经费严重不足,是否再向县里要?吴其林觉得事已闹得够大,不能再给县里添麻烦,于是一拍胸脯向县里保证不够的钱他包下了,不再用县里一分钱!吴其林也没什么好办法,准备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募捐。兰溪桥完整拆了之后,吴其林深入沿线农村,发动干部群众,一路化缘,一路鼓吹,形同民间艺人或托钵僧人,果然天不负人,经过吴其林的努力,募捐到自用杉木70余立方米,节约了近5至6万元经费。

  兰溪桥虽然经历四百多年风雨桥身仍然非常稳定,木拱桥架牢固到工人要拆卸拱架的榫头,想了很多办法都拆不下来。最后用了钢钎、葫芦、千斤顶,再运用杠杆原理,花了大力气,总算将榫头拔了出来。兰溪桥拆了40多天,吴其林在现场住了40多天,这时候迁建后的兰溪桥选址吴其林也想好了,迁到西洋殿旁边,这样就能连同西洋殿作为古建筑群一起保护起来。这是吴其林的伏笔,谁说吴其林傻,看用在什么地方。[注]:多年后,1992年,美丽的兰溪桥果然成为维修西洋殿的一个理由,因为西洋殿破破烂烂,难与嫁到此处的淑女兰溪桥媲美,形成不了组合的文物景观。当然,那时,西洋殿也正好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它是纪念“菇神”吴三公的,始建于南宋,清代重修过,距今800多年了;它也是庆元雕刻艺术最精致最华丽的一座古寺庙,“文革”时用作牛棚和农药厂,面目全非,古戏台已坍塌了两间。吴其林每次路过,看它一副破败相,可是太阳底下,那些柱檐上的雕刻——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兵临城下——那样生动美丽,真是心疼。他觉得这么好的祖庙不保护好,搞文物也没意义了。重修西洋殿需要钱,有一年县财政好不容易挤出5万元,可是夏天发水灾,村子淹了好几个,这笔钱也泡汤了。就这样,有钱修一修,没钱停下来,西洋殿修修停停好几年。一次资金又断了,吴其林实在苦闷,晚饭时喝了点酒,热血涌上头,就跑到县长家去了。他在县长家门口的地上坐着,等到11点,县长回来了,就向县长要钱。县长火了,说再不走要报警。吴其林双手抱拳,怒视着县长:“呜呼,谢谢你了!如果为抢修西洋殿坐牢,我会倍感荣幸!”第二天,整个县府大院都知道了这件“疯事”:昨晚有个疯子到县长家闹事。后来连省文物局的毛昭晰局长都知道了,省文物局特意给西洋殿拨了5万元款。毛局长批评吴其林:“精神可嘉,但不能过分。文物要保护,但工作要注意方法,不能过分哟!”吴其林算计领导、闹领导,到底是傻还是聪明,不得而知。

  

  雅俗共赏的窗孔(黄启后摄于浙江省庆元县兰溪桥)

  迁建工程中,吴其林正正规规经历了与桥的所有细部的接触。工程从十多家民间木工师傅中选了一家,参与桥的全部拆建,也就是从民间师傅那里,吴其林学到了很多东西。整个拆桥过程中,他对所有构件亲手详细地作了记号和记录,并拍下了很多照片,从中探究到了木拱廊桥的神奇构造。兰溪桥迁建竣工之后,省地专家到现场验收。在得知兰溪桥在迁建过程中只花了政府5万元钱时,专家纷纷称赞:“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不仅花钱少,而且质量好。”

  就这样,在吴其林的不懈努力下,兰溪桥被完好地保护下来,与西洋殿珠联璧合,成为乡村人文胜景。此后近三十年,吴其林先后负责和参与了濛淤桥、后坑桥、如龙桥、袅桥等木拱廊桥的抢救维修工程,其中有四次落架大修。他对每一座廊桥的桥式、结构、特点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可以说是庆元廊桥的“活地图”、“活字典”,被人们尊称为“吴廊桥”。

  庆元完好地保留着9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其中木拱廊桥就有22座。庆元木拱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拱跨度最大、长度最长的木拱廊桥均在庆元境内。

  2005年,庆元廊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这一切都闪现着吴其林的影子,如今吴其林已老,廊桥是他的生命,某种意义吴其林本身连同他的事迹也在变成一座廊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