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造青海文化品牌,树立青海本土文化形象标志,学者们都谈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在党的十六大上,文化和文化自觉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化自觉,让人们知道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更重要,文化人要肩负起发掘、传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责任,使人们认识领会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潜移默化作用。
与会者认为,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积极地在向文化名省努力迈进,但和兄弟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缺乏有目的的文化攻关项目和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实际上我省虽地处西部边远地区,但我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现代追溯到古代,青海不仅有彩陶、柳湾遗址等物质文化,还有从汉唐以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在青海地域出现的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昆仑文化、草原文化四大文化都有一定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如汉代赵充国在青海屯田,唐代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的关系,上世纪慕生忠将定领导修筑青藏公路,我省211基地原子城的辉煌成就等,都应当是青海历史上大书特书让人们讴歌的。
会议着重就张武明会长编写的剧本《弘化公主西行》进行了研讨。由于会前已将剧本全文印发给学者进行审阅,所以学者们在讨论时都认真地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与会学者认为《弘化公主西行》这个剧本的选题很好,弘化公主和诺曷钵都是青海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我们青海有直接关系,弘化公主的形象很能代表青海文化内容。弘化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女,她于贞观14年(公元640年)十七岁时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比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还早一年。弘化公主和诺曷钵的吐谷浑王国在青海生活了几十年,后来吐蕃击败了吐谷浑,弘化公主和诺曷钵被迫带领部落数千帐辗转迁徙,最后迁往今甘肃武威,归附唐朝,武则天政封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下嫁给诺曷钵后活了58年,其中在武威生活了9年,至今她的灵墓还是武威。
弘化公主在青海历史上的作用很大,她和吐谷浑和唐王朝的关系很独特,她的一生是可以反映出青海本土历史的一个片段,吐谷浑文化与青海有着直接关系,写弘化公主符合当前和谐社会、民族团结的社会主流趋势,有现实意义。可以争取打造成我省的一个文化品牌,树立成青海本土文化的形象标志。
与会学者就剧本的唱词语言,人物,戏剧情节等具体内容提出了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与会学者建议将《弘化公主西行》先作为京剧剧本,再移植成青海平弦戏,这样更富有青海地方文化特色。待充实内容使剧中人物和剧情更为丰满,可以考虑搞成电视连续剧,打造成青海文化的一个品牌,树立成青海本土文化形象标志。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