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馨庐建筑特点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19068
宋昊

  历史遗迹是一个历史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它不仅是帮助人们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的窗口,也是继承学习传统建筑艺术的最直观的生动教材。

  馨庐,又称马步芳公馆,是马步芳逃离青海前的最后居住地,也是其统治青海期间进行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作为历史遗迹,馨庐这一建筑的建造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等状况,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馨庐建筑特点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馨庐始建于1942年(民国31年),位于西宁市为民巷13号。原公馆及花园共占地10.47公顷,经70年的历史变迁,现保留占地29550平方米,房舍298间,建筑面积6183平方米。分为前院、中院、西一、二、三号院,南小楼及后花园七个部分。整个公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计精巧,工艺考究,融汉回民族建筑和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集中体现了解放前西北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本文试就馨庐的建筑特点做如下探析:

  一、首创用当地玉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

  馨庐又称“玉石公馆”。在民居建筑中大量使用青海当地的玉石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这是馨庐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珍贵的,一般只见过小型的玉器和用玉做的佩饰。用玉石来建造房屋,这在当时是一般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而馨庐竟然把大量玉石铺在地上、贴到墙上,仅此一点,就足以使“玉石公馆”于建成之始便名声鹊起,乃至让当地人几乎忘记了其主人煞费苦心为公馆命名的雅号———馨庐。

  馨庐的大门、客厅、走廊、地面、主要房舍的内外墙面、壁炉、护栏等处都大量铺砌或镶嵌着玉石。据本人粗略丈量计算,馆内所用玉石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玉石约达10万块之多,就连门楣上的题字也是用玉石镶嵌而成。特别是坐落于公馆前院正中心,面积为96平方米的玉石厅,内外墙全部是用玉石雕砌而成,更显其豪华、尊贵、富丽。

  在民居建筑中如此大面积使用玉石,这不仅是青海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甚至在西北乃至全国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馨庐所使用的大部分玉石,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羊脑石”的软玉。主要产于距西宁300余公里的海南州兴海县的大河坝乡。这些石料质地光滑、细腻,材质较软,呈乳白色。除“羊脑石”外,另有一些采自青海民和县狼虎豹沟和互助县红崖子沟的墨玉、虎狼玉,还有采自湟中县水峡的青石板及花岗岩阶条石等其它石材,也被当作镶嵌图案的装饰材料大量使用。

  上世纪40年代初的青海工业极度落后,尚无加工石材的工厂,也无任何现代化的劳动工具。在当时条件下,从开采、运输到切割、打磨、贴砌,其难度可想而知,所需要的人力、工时更是无法计算。这样繁重而艰巨的工程,一般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身居多种要职、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马步芳,靠动用军权和行政权力才能够办得到。

  二、博采众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馨庐是一个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民居精品。

  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同一地理自然环境中,各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各不相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纵观馨庐的建筑艺术,它在继承青海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但将汉回、中西的建筑风格兼收并蓄,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同时又根据青海的地域、气候、民俗等特点,在局部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首先,馨庐继承了青海民居的一个主要特点———筑“庄廓”。“庄廓”是青海地区风行的一种建筑形式,无论回族或汉族的传统民居四周均筑有方形土围墙,以达到既能防盗又能挡风的目的。馨庐无疑借鉴了这种做法,在四周筑有封闭式土墙。不同的是它的墙更高,约三丈有余。普通民居的墙纯是用土夯成,而馨庐的墙采用砖包墙。整个公馆外墙形成城堡,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如此形式、规模的“庄廓”从古至今都当属青海民居之首。

  馨庐还采用了青海民居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将各院的大部分房舍,采用了东与西,南与北相互对称的建筑格局;同时又舍弃了青海传统民居建筑那种屋顶坡度很小,几近于平面,无脊无瓦以泥封顶的传统做法,采用歇山式大屋顶和廊、柱、木框架的新式建筑结构。

  在整体建筑风格上,馨庐既吸取了汉族民居建筑之长,又在建筑局部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在建筑领域的审美心理和生活习俗。一方面,馨庐的大门位置和主人居室的方位与中国汉民族风格中最好的方位完全相符;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中国古建筑惯用的坐北朝南的格局,它的整体朝向偏向东南,符合伊斯兰教朝向麦加方向的规则。门窗装饰,初看与汉式大体无异,但其做工之精细,图案之独特,又与汉式常见的形式迥异。屋顶也按伊斯兰风俗不饰吻兽,显得简洁明快。

  在建筑布局结构上也注重适应了回族的生活习俗,例如:按回族习俗男性一般不得随意进出女性房间。因此,南小楼作为内眷、女性宾客和部分女佣人的住所,便被置于公馆建筑的西南角,这里相对较为封闭,同时南可通花园,北与伙房、侍从院相连。显然这样的布局结构形式,既方便使用又符合回族的宗法、礼仪。

  馨庐的整体建筑风格为中式古建筑,但它在除兼顾不同民族传统风格特点外,还不同程度地注入了近代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

  当时在青海除了古建筑形式的寺庙外,整个西宁全部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土筑平房和院落,馨庐公馆较一般建筑高大,比青海原有建筑有所突破。在造型上它简洁明快,建筑结构严密,梁架紧凑合理,柱木用料硕大,规格统一,设计尺度把握恰到好处。它用现代材料玻璃装备门窗,采光、通风条件较好,采用青砖砌墙,木构架、木地板、方砖斜格细墁的廊道地面、花岗岩的阶条石坡,房顶以青瓦覆顶,用板瓦、筒瓦作脊。这样的建筑在当时的西宁自然是首屈一指,俨然鹤立鸡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到过馨庐的人对其内部装修都有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贵宾厅中的西式壁炉、仿俄式壁柜,警卫楼中的异型楼梯等均趋于近代化。建在贵宾厅里的西式壁炉是用青海产的各类玉石砌成,立面上镶嵌着鲜花和花瓶的浮雕式图案,整个壁炉做工精细,色彩丰富,别具一格,一改西北只用火炕和火炉取暖的传统方式。endprint

  “马步芳毕竟是新时代的人物,他不像其叔父一辈那样顽固不化。他趋于现代化,又易于接受新事物。1932年他赴南京受训,1934年又游历了南方各地,所见所闻,耳目为之一新。回青后他很快吸收并接受了近代都市中的一切先进之处,凡外边有的也在仿照兴办”正是这样,我们在分析馨庐的建筑特点时,便不难理解其独到之处,以此也不难看出马步芳开放的现代思想和追求时尚的心理。

  三、公馆建筑的文化内涵

  纵观馨庐庞大的建筑群,每个院落既各成独立体系,又相互紧密连接。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高大威严,富丽豪华。进入其中再看,它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仅如此,从馨庐的选址、设计、命名到整个修建过程,我们不难体会出中国古建筑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

  据传闻,公馆建造时曾特请风水先生进行选址,当时周家泉周围草木茂盛,一派鸟语花香,某户人家屋后有一眼泉水———晓泉,便“以泉水为龙脉居而旺气”之说为依据选定此地,并在泉眼上建造了一个八卦亭以护之。马步芳内眷居住的后宅院———南楼小院,初建时底面共有立柱81根,据说是取九九纯阳之数;楼的外墙三面均匀与普通房屋相同,为方角,但西南面外墙却建成了圆角,据说是取天圆地方之意。

  公馆落成后还没有名字。于是,省内名士姚钧、张显堂、魏敷滋、基生兰、年光清等人引经据典,依据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分别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字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庐”字,组成“馨庐”之号。“馨”即“香”,意指德行美好。马步芳及其子马继援的字号中都带有一“香”字。此名自然得到了马氏的赞许,于是便特邀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林森题额,用玉石镶嵌于门楣,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前院通向中院之间的隔墙两面,分别有一块用玉石贴砌的墙面,各约5.5平方米,用不同颜色的玉石镶嵌出复杂的图案。或许这两幅图案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当然也不排除它仅仅只是一种装饰图案。即使如此,这两面花墙亦可与现代家庭装修最时尚的“文化墙”相媲美,将其视为超前意识的成果也是不为夸张的。

  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

  馨庐整个建筑集住宅、办公、仓储、休闲为一体,院内建有宾客接待厅、办公室、警卫楼、参谋楼,有包括马步芳居室、马继援居室、夫人楼、绣楼等在内的私人居家住房,有种植着奇花异草的后花园及大小伙房、仓房、马厩、操场等,可谓功能齐全。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马步芳父子及眷属在公馆居住的有5人,还有30多个佣人长住、一个警卫连常驻。另外马步芳正值势倾西北之时,除与本省各界的交往外,经常与国内外政界、军界、商界等一些重要人物来往频繁。主与仆、内与外、官与兵、男与女、尊与卑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存在诸多差别和不便。这就决定了他的宅邸建筑必须要适应其多方面的需求。

  馨庐的设计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在其整个布局、结构中充分兼顾了各种因素,在庞大的建筑群中,进行了科学合理、周密细致、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使这一建筑成为当时乃至目前西北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建筑。

  馨庐是由六个四合院和一个后花园组成的完整的建筑整体,而它的每个院落又是各自相对独立、完整的。馨庐前院分别建有玉石厅和贵宾厅,作为接待重要人物和民族宾客的场所,这显然是出于方便的考虑。中院作为马步芳父子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居于整个馨庐中心。马步芳居室开有后门可直接通到警卫楼及伙房,既方便又安全。南楼小院是女眷的居住区,为四合院式结构,为了方便使用,二楼修有一道爬山式楼梯直通中院,楼上楼下均有外回廊。除院外西侧设有一道爬山式楼梯外,院内还设有三个楼梯可供上下,主仆各行其道以分尊卑,可见其设计之周密精细。

  夫人楼系马继援之妻张训芬女士的住处,这是一个角楼,面临后花园,躺在二楼的卧榻上便可将花园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为了方便,南楼小院留有一道便门,可直通后花园,其设计意图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参谋楼和警卫楼分别设有二道楼梯和异型楼梯可供使用,特别是设在二楼尽头的警卫楼楼梯,其形状呈梯形,分别可通往不同的房间,这样设计不外乎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平时的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警卫人员可以做到快速反应,能够从多个方向同时汇集到楼梯口,不至于因绕道而贻误战机。

  当时的马步芳面临着多重危机:他既与国民党保持着亲密关系,力图从蒋介石那里得到兵力、财力及势力等方面的支持,又不能不防被他们的阴谋暗算。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特别是多次对很多地区的藏族群众进行血腥镇压,早已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和仇恨。马家军疯狂反共、残酷杀害西路红军,犯下了滔天罪行,就连自己内部的兵营也不时有兵变发生。

  诸多因素促使馨庐在修建时,必须考虑人身安全,其次还要考虑财产等方面的安全。所以,馨庐除了在建筑结构布局中充分重点考虑了这一点外,还在院中修建了一些隐蔽的暗道及暗室。例如:在东边参谋楼一楼的一个壁柜中修有与马继援居室相连接的地道。据一些老人讲,马继援的习惯是轻易不走院子,每次开会或是别的事情要经过院子时,他都要从地道通过,再从参谋楼出去。另外在西三号院距大伙房两三米的地方和位于中院西面副官楼楼下,分别设有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和10平方米的暗室。根据其位置和大小推测,其中一个暗室应是为了安全保险起见,专门修建的金库,用于存放大量资财。

  “马步芳通过牢固的政治控制手段来扩大军事基础,同时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巩固他的政治势力基地,并不断从这个基地中获取财力、人力以及其他需要的东西”他还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控制黄金开采,垄断羊毛贸易市场,独占鹿茸、麝香、狐皮销售,建立包括湟中实业公司在内的各类公司,其财富不计其数。据有关资料显示,青海解放前夕,马氏家族逃离时仅黄金就带走了两万多两,还有大量白银、珠宝和贵重物品,这些财产必然需要有能够确保其安全的地方妥善收藏。因此,除暗室外,馨庐还建有很多间用以存放奇珍异宝和放置礼品、杂物的库房,如分别位于中院南、北方向面积各约为60平方米的南、北厢房等,均体现出其作为仓库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馨庐的建筑具有诸多特点,它与所有历史遗迹一样,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客观地对馨庐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利用和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继续为人类服务。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馨庐现存文字资料甚少,又受本人水平所限,仅就工作之便所闻所感谈点粗浅认识,以祈前辈、师长赐教。

  (作者单位:青海省馨庐文物管理所)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