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16815
黄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经济上去了,社会风气也要上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也要相应提高。人们在摆脱昔日的贫困,走上富裕道路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水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一、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美德,这些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仍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社会风气却出现了滑坡。流氓滋事、偷盗财物、损公利私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虐待老人、遗弃女婴、残害妇女的事件屡见报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贪污腐败现象让人深恶痛绝。这些,都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的。弘扬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作,已经摆在全社会面前。因此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

  要搞好传统美德教育,全社会都必须重视文化工作,群众文化工作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内容。提高文化素质是强化道德意识的有效手段,也是道德意识内化为道德品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要突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石地位,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取缔、消除那些荒诞的、颓废的、丑恶的、迷信的、涣散人心的社会意识,以及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化场所和产品。文化部门要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精神产品繁荣文化市场。要经常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等“献爱心”活动。文化馆、图书馆要经常开展智力竞赛、技术比赛、知识征答、读书演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提高修养,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审美情趣必将大大提高。道德仰仗文化的支撑,文化必将推动着道德的升化。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上世纪50年代那种社会风气正的状况,一直为人们称颂和怀念。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利用手中权利谋取私利,大搞不正之风,有些人见利忘义,侵犯国家财产;有些人扰乱市场秩序、坑害消费者;有些人破坏企业信誉,损害政府形象等等。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提倡职业道德无疑是一副良药。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使自己具有高尚道德,古人看作是人生最高追求。《左传》的作者左丘明,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叫作“德,国家之基也。”他把社会具有高深道德作为立国的基础。《尚书·太甲下》这篇文章还认为“德惟治,否德乱”,意思是说,以道德为规范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不以道德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乱。古人不仅认为道德是治国安邦的重大因素,而且把他看作是选贤的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群众文化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切实地把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重视文化工作对全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特殊作用,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把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提高社会公德水准,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领导干部的道德高低对群众、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可以说,干部的带头作用其力量是无穷的。战争年代,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倡导官兵一致,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了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只要各行各业的党政领导干部摆正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克己奉公、勇挑重担,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体察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能在最困难,最危急的关头,敢于站出来,敢于负责任、大功无私、廉政勤政、一尘不染,就能产生振动人心的磁场效应,人们所期望的良好风尚就会早日形成,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三、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经济繁荣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文化潮流,总是以它同时代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精神生产归根到底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平衡和同步的。比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生产力很发达,另一方面,那里的道德情操,文化理念等思想道德建设则出现复杂的状态,精神危机和道德败坏到处蔓延。而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我们党和我们军队的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整个革命队伍的精神状态很好,充满了革命和抗争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这与国民党统治区贪污腐化成风,社会道德沦丧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从文化上和精神上鼓舞着全党全军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正因为我们党,我们军队有这么一股劲,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道德建设与经济的繁荣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既有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的独立性。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的进步,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结果,而是要通过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这就必须遵守文化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长期不断地抓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说经济上去了,物质条件好了,道德建设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其道理就在这里。由于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以及振兴中华,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更加热爱祖国,要巩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就更加需要重视对整个社会进行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的渗透,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文化,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使每个人都能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邓小平同志生前号召全国人民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四有”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有道德”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支柱之一。离开了社会主义道德,“无德不能怀远”,无德难以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无德不可能有高度的纪律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须臾不可离开的内容。只要作为社会主义的从事各种各样职业的人,都来崇尚职业道德,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道德风尚日趋醇厚,养育出亿万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日益繁荣昌盛。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