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广西现代工业筑基期的那些“第一”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史春秋 热度: 22142
● 刘丽虹

  

广西现代工业的摇篮

100年前,一位柳州老人对着闪亮的电灯把烟锅凑过去想点燃烟丝,没点燃。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位老人不知此灯不是彼灯。此前,柳州人用的煤油灯、桐油灯,抽烟者对着油灯明火点烟是常事。

  1916年,柳州商人陈敬堂集资5万银元,其族人、广西督军(后任省长)陈炳焜任董事长,创办柳州第一家现代实业——柳州电灯公司,由此开启柳州人用电灯的历史;1928年成立的柳州机械厂,于1933年研制、生产出广西第一部汽车——以木炭为燃料的机动车;为广西航校设计制造了第一架单翼初级教练机……柳州,可谓广西近现代工业的摇篮。

  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这156个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在广西。

  当时的广西,工业基础仍很薄弱,除了民国时期建立的柳州机械厂外,其他都是不成规模的合营企业。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时任广西省省长韦国清即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汇报,广西工业落后,希望国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给广西安排一些项目。毛泽东当即指示表示:“富春同志,广西比较困难,要帮助他们搞点建设!”毛泽东不但口头同意广西省委提出的建设柳州钢铁厂、西津水电站、柳州化工厂3个重点项目,而且交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具体帮助广西省安排有关的建设项目。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同年,国家和广西确定在柳州市建设工业十大项目。这些项目从1958年起陆续开工建设,柳州为此新开辟了河北和河西两个工业区。由此,广西在柳州奠定了自治区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广西甚至全国的“第一”。

第一个工业区

国家为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二五”期间给广西安排了一批包括钢铁、电力、化工、机械、有色金属、仪表、水泥、制糖、水利等在内的建设项目,完成投资比“一五”计划时期增加2.2倍。同时,国家与广西共同调查规划广西的建设,拟将柳州市建设成为广西的新兴工业城市,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并选择厂址。

  由于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交通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机械工业的基础较好,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广西地方遂将柳州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广西工业基地进行布局和建设,由国家和广西的有关部门组成联合选厂工作组,到柳州进行调研和规划,确定一批主要为广西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业骨干项目。以工业十大项目为主,相应地建设一批地方工业企业,并据此展开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

  规划初始的设想,是要在一两年内兴建27个限额以上的工厂,建立冶金、机械、化工三大工业体系。经过可行性研究后,确定了十大项目。即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后改称柳州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后改称柳州空压机厂)、柳州化工厂(后改建为柳州化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后改建为柳州拖拉机厂)、柳州建筑机械厂(后改称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和柳北水厂。这些项目除动力机械厂、工程机械厂在河西工业区,水泥厂在太阳村、柳江造纸厂在洛埠镇外,其余7个工业项目布局都设在了柳北区以内。

  柳北工业区的中心点马厂,距市中心10公里。工业区内主要安排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柳州化肥厂、柳州联合机修厂、柳北水厂。工业区南面沿柳江河北岸建木材综合加工厂,向西沿柳长公路,在长塘附近建柳州第二化工厂,沿湘桂铁路上行在洛埠站附近建柳江造纸厂。

  1958年7月1日,在柳北工业区的马厂召开柳州工业区新建企业开工典礼大会,隆重庆祝柳州钢铁厂、柳州热电站、柳州化肥厂、柳州水泥厂、柳州联合机修厂、柳江造纸厂、柳北水厂等新建项目全面开工,至此,柳北工业区正式开工建设。这次大会除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外,7000名来自各行业的代表,参加了工地义务劳动。第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柳北区工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同时也预示着柳州市新型工业基地的开端。

  

  1958年,柳北工业基地开工典礼现场。

  

  1958年10月,《广西日报》对邓小平同志到柳州视察钢铁产业进行报道。

  柳北工业区作为当时广西扶持的重点工业区(柳州柳北工业区、南宁邕江南岸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开始投入建设),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1958年8月2日,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和自治区副主席贺希明带领工作组到柳北选定长塘乡香兰村为柳州第二化工厂厂址。

  这一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柳州的工业建设。

  1958年10月下旬,邓小平先后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视察。10月22日晚上,邓小平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地来到东风钢厂(原通用机械厂)、永丰利刀具厂视察。东风钢厂、永丰利刀具厂是柳州比较有名的工厂,生产的摩托油锯和割纸刀载誉全国,并远销亚非拉各国。所以邓小平一到柳州就提出要到这两个厂参观。在工厂里,他亲切地与老师傅、青年工人交谈,鼓励淬火老师傅要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并鼓励两个厂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数量。直到23日凌晨2时,邓小平等才离开工厂回到饭店休息。

  1959年8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到柳北工业区,并到柳钢视察,给柳钢的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1960年3月12日,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张云逸、国家民委副主任谢扶民也来到柳北工业区,并到柳钢和柳州电厂视察。

第一高炉出铁

1958年2月4日,国务院同意柳州钢铁厂初期按35万吨铁、20万吨钢、17万吨钢材的规模进行设计。同年4月,开始修筑厂区简易公路。6月,动工修筑东泉至屯秋铁矿简易公路及湘桂铁路线上鹧鸪江火车站到厂区的铁路专用线。

  

  1958年8月,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前左一)视察柳钢1号高炉。

  1958年7月1日,柳州钢铁厂成立。同日,1号高炉破土动工。1959年8月,柳钢1号高炉顺利出铁。自治区相关领导都到柳钢祝贺。由于柳州钢铁厂是自治区重点工程,因而建设工程速度很快,至1962年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有:小炼钢车间3×0.5吨转炉, 小轧车间400毫米×2/250毫米×5轧钢机,焦化车间红旗3号简易焦炉两座,炼铁车间1号255立方米高炉1座,屯秋铁矿年产10万吨铁矿石的土法简易生产线和焦化(包括洗煤)设施,还有铁路专用线10.4公里及厂区公路、仓库、公用设施和民用建筑等。

  1958年至1961年的4年间,柳钢累计完成投资超过近5000万元,生产出矿石28.6万吨,铁2.82万 吨, 钢0.124吨,材0.382吨,焦炭10.434万吨,创工业总产值2864万元。

第一台拖拉机

1950年代末,全国兴起了大办农业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高潮,为尽块实现“农业机械化”,当时很多企业研发生产农业机械化产品。

  1958年4月至8月,创办于民国时期曾制造过广西第一台木炭汽车和飞机、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的柳州机械厂,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就成功试制出2台“青年”号4马力小型万能拖拉机和2台“金田”牌8马力拉机,开了广西生产拖拉机的先河。1959年6月,“金田”牌拖拉机在自治区展览馆展出,当工人驾驶拖拉机进行表演时,受到了张云逸等中央领导和自治区领导的赞扬。

  1959年国家安排全国8个厂家进行拖拉机的试制,哪个厂家的拖拉机性能优良就有可能成为定点生产厂。当年10月,刘建勋、韦国清等自治区领导在武汉东湖宾馆接见柳机的有关人员征询试制意见。10月上旬,自治区党委直接指示由柳机试制“红河”牌拖拉,并要求3个月内试制成功。

  “红河”牌拖拉机是中型的万能拖拉机,其主要特点是轻巧灵活、马力大、用途广。它在许多方面都采用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如使用原燃油系统、分快慢两极操纵变速、起动马达有预热装置等。

  在一无技术图纸,二缺少加工设备的情况,柳机成立了试制车间,组织攻关力量,采取打擂台、抢课题、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把样机拆散、解剖,开零件展览会,让各车间工段自动承包,把原零件实样分到班组,使试制工作扎实稳妥地开展,工人们提出了“奋斗60天,试制成功拖拉机,向1960年元旦献厚礼”的响亮口号。

  485型柴油机是“红河”牌35型拖拉机的心脏,分配式油泵是“红河”牌35型拖拉机心脏中的关键部件。制造精密、难度大。柳机人在汲取和借鉴前人优秀技术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仅用57天就试制出了分配式油泵,解决了这一难题。

  1960年1月15日,工厂举行隆重的庆祝会,欢庆“红河”牌35型拖拉机的诞生,欢庆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次试制成功中型拖拉机。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副主席覃应机亲自到会,为“红河”牌拖拉机的诞生剪彩。3天后,“红河”牌拖拉机在北京完成了500小时耐久试验,荣获“头名状元”的桂冠。

  

  1959年12月,柳州机械厂“红河”牌35型拖拉机试制成功。图为该厂工程师卢达1960年带队到自治区报喜的情景。

  

  1960年,柳工第一台80马力的履带式推土机诞生。

  柳州机械厂随后对“红河”牌35型拖拉机进行改进,使其功率由35马力提高到37马力,被称为“红河”牌37型拖拉机。1960年8月,“红河”牌37型拖拉机在北京进行了国家级鉴定,参加了上海全国工业展览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展品。

  “红河”牌37型水田拖拉机通过国家级鉴定后,为扩大生产,按照自治区的工业规划布局,“红河”牌拖拉机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广西机械工业的一大空白,最终促使日后国家定点在柳州生产拖拉机。在此后的近30年间,“红河”牌拖拉机是广西和全国的农业上使用最多的机型。

第一台推土机和装载机

1960年7月,柳州工程机械厂的前身——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台80马力的履带式推土机。此后,柳工开展装载机研制开发工作,1970年开始与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合作,组成三结合设计组联合设计装载机新产品。于1970年7月1日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Z450绞接式轮胎装载机,填补了我国工程机械的一项空白。Z45装裁(后改为ZL50型)于1971年2月通过国家鉴定,成为我国Z系列轮式装载机的基型。究其走过的过程,可谓曲折。

  1960年初,建工部分配给柳州工程机械厂试制推土机的任务,对一直没有拳头产品的柳工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推土机立刻被定义为柳工的方向性产品,全厂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工人们利用现有的一点简陋设备,加上自己发明的土办法,在1960年7月1日,试制出了柳工的第一台推土机,取名“移山”,寓意“愚公移山”。

  然而,由于制造过程中缺少热处理设备及工艺,这台推土机在工人们欢呼声中开出了柳工大门,却没能开回来。尽管如此,当时的柳工还是深感一个固定的生产任务和拳头产品对一个企业来说多么重要。

  接下来,柳工开始着手为上热处理设备进而批量生产推土机做准备。但此时国际国内形势急转直下,中苏矛盾公开化,波及到当时大量在建项目,柳工的建设规划减半。到了7月末,苏联终止了对中国的援助项目。柳工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被迫缓建,几个月后,拨款也停了,上级并打算将柳工与唐山的一家工厂合并。柳工为推土机所做的相关工作随之下马。

  得知柳工要搬至唐山的消息,自治区领导再次到北京找到相关中央领导,竭力争取把柳工留在广西。结果柳工仍留在柳州,但要求地方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到了1962年,在调整整顿环境里,仍然没有主导产品的柳工开始裁员。厂领导到北京向部里要生产任务,得到的却是“柳工只能自救,如果无力支撑,则要被撤销迁走”的指示。这一年,柳工几乎没有像样的任务可做,从鞍山红旗拖拉机厂要来了C-80拖拉机图纸和红旗-80型推土机样机作为参考,却没有足够的试制能力。职工的工资拖欠了好几个月,宿舍空空荡荡,车间冷冷清清。那阵子,从上海迁到柳州的很多工厂都倒闭了,剩下的厂工人也已经开始自谋出路,好在柳工还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

  命悬一线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军工生产任务救了柳工,由此而来的是国家500多万元的资金。不久后,柳工正式隶属国家建工部,列入国家生产计划序列中,柳工自此奇迹般地复苏了。除了完成军品的任务,之前中断的工艺工装改造得以继续进行。柳工再次发起对推土机的攻关。1963年10月,移山-80成功试制完成,并开始批量生产。但基础建设不足,缺少代表性产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964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五局(矿山工程机械局)接管柳工,当时主要生产钢结构件、塔吊、改装车等,一直没有柳工盼望的属于自己的主导产品。1965年,厂里从机械部争取到生产装载机产品,从此开始了柳工发展的新时代。

  1956年至1966年,在中国装载机行业形成前曾有企业做过仿制装载机的尝试。先后有太原矿山机械厂、上海立新船厂、成都工程机械厂等测绘仿制生产过装载机,但都因结构陈旧均未形成生产规模,先后停止了生产。

  1964年至1965年,厦门工程机械厂与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合作,在消化吸收日本125A装载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成功了基本上属于现代化的Z435装载机。1966年分别在当时的厦工及柳工试制。1966年5月1日,厦工先于柳工将样机试制成功。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厦工未能完成样机的型式试验及鉴定定型工作。而柳工的第一台Z435装载机样机,则于1966 年10月1日试制成功,接着完成了型式试验,于1968年12月9日在天津完成了部级专家鉴定。就这样,通过正式鉴定的、批量投放市场的中国第一台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就在柳工诞生了。

  此时,从1964年开始投产的推土机,连续生产至1976年底,共生产1185台后终止生产。从1964年开始生产的推土机装置,连续生产至1977年底,共生产1083合套后终止生产;从1965年开始投产的WA108产品,连续生产至1981年底,共生产7340台后终止生产;Z435装载机从1966年试制第一台,1969年投产连续生产至1983年底,共生产1584台后终止生产,被ZL40装载机更新替代。

  ZL50装载机的成功,在1972年为柳工赢得了国家2500万元的第二次重大投资。经自治区规划、国家一机部批准,近期规划年产装载机500台,远景规划1000台。

第一辆载货汽车

1969年初,一则来自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通知,彻底改变了当时柳州农业机械厂的命运。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向柳州下达柳州农业机械厂和柳州机械厂联合生产汽车的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厂里专门召开动员会,第一时间组织技术小组到外地学习。厂里组织考察小组率先奔赴长春一汽考察学习。考察组继续到南京的汽车厂学习,并拿了图纸回来。

  当时生产条件艰苦,在研制驾驶室时,工人们用铁丝、木头、纸张糊成模型,经过上百次修改后终于定型绘图。为了克服当时没有大型冲压设备的困难,工人们照着纸糊出的汽车驾驶室模型,将钢板捶打成汽车驾驶舱。关键的一些精密的零件,当时还不具备生产条件。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对核心零件断曲轴进行工艺改进。对于另一个核心配件万向节,厂里决定购买。至于整车造型则是参照了苏联货车的外形。

  1969年4月2日,在柳州机械厂和柳州农业机械厂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第一辆130型载货车终于试制成功,命名为“飞跃”牌,使用茶油作为燃料。

  

  1969年,柳州农械厂“柳江”牌汽车试制小组在试制现场。

  

  1970年,柳工Z450装载机研发小组部分研发人员合影。

  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给工人们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也积累了经验,随后制造130型载货车实现了真正的“柳州制造”。

  1969年国庆节,“柳江”牌汽车受邀到首府南宁参加自治区庆祝共和国成立20周年献礼汇报。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将“飞跃”牌更名为“柳江”牌。

  “柳江”牌车队参加了自治区庆祝共和国成立20周年庆典。10辆车成两路纵队并排通行,并排车身距离、前后车距离都是事先确定和演练好的。整个流程非常顺利,没有车辆出现任何故障,用当时参加者的话说:“我们柳州车质量保证,很争气。”

第一辆微型车

1981年 8月,柳州机械厂和柳州拖拉机厂联合开发生产微型汽车。翌年,第一辆LZ 110型微型货车和第一辆LZ110k微型厢式车先后试制成功。这是柳州机械厂自1933年试制成功木炭汽车48年后的再次成功试制汽车。

  时值国内掀起了一股“造车热”,而柳州机械厂也想抓住这次转型机遇,于是与广西玻璃钢厂合作,在长春汽车研究所技术指导下,研制出了第一辆复合材料微型轿车——迪赛LJ5010K(LJ720)。尽管有人认为该车与苏联生产的拉达颇为神似,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广西有史以来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1970年代末,受农村体制改革等多种原因影响,拖拉机销量下降明显。同时,国家强调市场调节,工业产品不再包销。1980年,柳州拖拉机厂(上汽通用五菱前身)积压拖拉机1713台,全年亏损58万元,工厂面临极大困境。

  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柳州拖拉机厂获悉机械部农机局与军工局酝酿组织微型汽车生产。经过论证,厂领导认为微型汽车的市场十分广阔,作出决策立即试制转产微型汽车,作为工厂今后发展的主导产品。

  

  第一辆微型车测绘现场

  1981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LZ110轻型货车测绘小组,柳州拖拉机厂从此走上发展微型汽车的道路。

  1981年5月11日,第一台试制的微型车发动机样机顺利完成测试,命名为270Q微型汽车发动机,270Q微型汽车发动机一举填补了我国微型汽车发动机开发的空白,最终促使国家在柳州定点生产微型汽车。1982年,五菱人利用“低熔点合金”技术制造的第一台五菱汽车通过了200小时强震试验等一系列苛刻的质量和技术检测。同期,五菱企业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生产厂家之一。

  1984年,LZ110型微型汽车通过了国家鉴定。1985年,柳州拖拉机厂更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五菱”新商标启用于1987年4月10日的LZ110K微型厢式车。随后,在资金、政策、人才、设备等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工厂进行了多次技改,产量不断实现突破。至1998年,产销量达到10万辆的规模,一度取得微车行业销量第一的位置,实现了几代五菱人的梦想。这16年,是五菱实现快速增量的时期,也是五菱在微型汽车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辆新能源车

现在,我们随便网上搜索一下,不难搜到“五菱车穿墙墙倒车没事”“宝骏撞宝马宝马开花宝骏无大碍”的“五菱车神话”和“柳州‘马车’牛”的网络八卦。然而,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车和宝骏车的网络八卦余温尚在时,网络上又爆出“新物种”——柳产新能源车“小E”的网事。

  “看着一溜两种外观不同小E在充电桩那里排排坐,突然间感觉难道是E100毁容了变成E200?”这则在柳州网民中流传的拟人笑话,不但道出了“小E”外观设计的变化,更说明“小E”更新换代快。

  网络八卦中“五菱神车”是指蝉联国内12年销量冠军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五菱之光”“五菱宏光”系列车,“柳州‘马车’”是指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宝骏”系列车,这些都是汽车界的传奇产品。而挂着绿车牌的“小E”是被上汽通用五菱称之为出行“新物种”的新能源汽车——宝骏E100、E200。

  “小E”在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对传统车企带来巨大冲击的形势下的结果。上汽通用五菱也在积极地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而首款产品就是宝骏E100。

  宝骏E100从概念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与柳州市民,或者是它的用户群体,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不是设计师拍脑袋想出来的产物,而是上汽通用五菱悉心挖掘用户需求的结果。在40摄氏度的柳州夏天,上汽通用五菱的研发调研小组成员,分布在各座车流密集的桥梁上,统计市内行驶车辆的平均乘客数量,在连续数日的统计后,得出了一个结果:市内行驶车辆,80%以上只有司机一人。

  这无疑让宝骏E100的定位更加清晰,既然80%的市内行驶车辆只有一个人,那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两座的汽车产品?很快,宝骏E100的造型就定了下来。尽管在研发过程中上汽通用五菱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很快宝骏E100的实车就通过了各种电池安全、极端工况等验证,也满足了全部的国家标准法规,上市在即。

  由于是两座的电动车,之前企业没有生产过,用户群体也没有使用过,到底这个产品能不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真的能够让大家觉得它是“好看好用好玩”的“三好”电驴?一切都要市场和用户说了算。

  于是,又一个想法应运而生。

  2016年9月起,宝骏E100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柳州的大街小巷之间,它们并非已经上市出售的产品,而是体验车,通过宝骏新能源微信公众号进行“秒抢”,便可以得到宝骏E100一个月的体验权。一时间,在哪里可以获得宝骏E100的体验权,成了柳州市民频繁提及的话题。

  通过体验活动,上汽通用五菱累计在柳州发放免费体验车1609台,报名参加体验超5万人次,试乘试驾10507人次,累计收集用户反馈建议6.17万条;而这些得到的用户反馈,又很快地集成到上汽通用五菱产品研发改进的各个环节,让宝骏E100得以精准输入用户需求并快速改进,同时也让宝骏E100作为家庭第二辆车的刚需得到充分挖掘。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里程焦虑是用户的使用痛点,如何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让用户方便快捷地完成充电,是诸多车企都要面临的挑战,但上汽通用五菱则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家用 220V 接地电源即可满足宝骏“小E”充电需求的独特设计,使得新能源车的推广得以绕开费用昂贵的充电桩建设。所以,宝骏小E只要有插座的地方都可以充电,动力“杠杠”的。

  截至2018年8月,用“小E”的柳州人超过1.5万人。E粉们也会关心柳州的PM2.5,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1.5万台“小E”相当于节约汽油消耗330万升,减少碳排放5119吨,相当于种植了约28万棵树。

  如今,宝骏“小E”在柳州引领的这股新风尚,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面向未来汽车行业的技术变革和生态重构,宝骏“小E”以及它背后的上汽通用五菱,都希望能够依靠自己,改变用户的出行方式理念,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四化”之路。

结 语

“江流曲似九回肠”,回眸广西布局工业柳州发展史的诸多“第一”,也如柳江一般随着时代变革迂回曲折而不断前进。

  留得“第一”照汗青。这些“第一”是广西工业发展的见证,也是工业柳州的龙脊,而这些“第一”背后的故事是广西和柳州人代代相传的骄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