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在陈之厄”浅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史春秋 热度: 12531
陶士云

  这大概是孔子一生最特殊也最难上的一堂课。

  这堂课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部分弟子对老师及其主张的质疑,更在于它是困厄中的一堂课,是化解弟子信仰危机,重塑君子风范的一堂课。

  受厄的原因很简单,三年游说诸侯授业弟子的蔡国之行,孔子一边布道授徒,一边指陈时弊痛斥陈、蔡的用事大夫。吴楚争雄,楚国要征召孔子,陈、蔡大夫担心一旦孔子为楚国所用,必然对他们不利:既不重用孔子,又肆意而为不听其劝谏。

  开课背景也不复杂:师生受困,进退不得,以致断粮数天,部分弟子更是病重不起,一些还颇有怨言。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不是凶猛的野兽,却奔波在旷野。我们的主张不正确?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步田地?课堂上,孔子最先提出讨论的话题。

  “君子亦有穷乎?”您也有山穷水尽的时候?子路和子贡率先入见孔子发难。面对子路、子贡的质问与嘲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够选择坚守,而小人就是无所不为了——孔子如是回答。子贡感觉子路有些放肆,脸色都变了。孔子告诉子贡:你以为我博学多智吗?其实,是在于对道的坚持与执着。

  于是有了这堂特殊的课:话题就是开头那一个,三个弟子,三个回合。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智邪?人之不我行也。”生命本就是遵循“快乐原则”,面对现实,子路开始怀疑“本我”,到底怎么了?这何尝不是发自内心的苦闷:他人不相信我们,我们的道无法得以推行,是不是我们不够仁,不够智。孔子回答得也很无奈,“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仁者未必信,智者未必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或许是出于安慰老师,子贡如是解释,并进而劝老师,要遵循“现实原则”,不要一味关注现实,也要注重“自我”:为什么不稍微改变一下原则,降低一下标准。孔子听后不以为然:君子要务修其道,岂能以容损道,要志存高远。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也认为夫子之道至大,天下不能相容,却也正因为对道的坚持,才能彰显老师的君子风范,并进一步指出,道之不修是自身的不足,道之已修却不为人所用才是邦国的耻辱,所以不必在意这种现实,“不容然后见君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绝不是空谈“道德原则”。果然,孔子听后欣然而笑:这才是颜回,一个最懂得老师的学生。孔子了解颜回,他知道老师能够弦歌不衰,能够做到固穷,不必在意仁者未必信,智者未必行。这何尝不是一个现实的“超我”。

  这堂课,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或许是史家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却契合了后世精神分析学说的三个层次。困境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然后,需要面对现实,在选择坚守的同时,更要注重一种道德的约束与底线。

  此事虽小,其道亦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