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贾政庶出女,宝玉的妹妹,姐妹中行三。 书中形容她“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是个既有才华又有才干的
大观园中最热闹的诗社活动,让众姐妹的才情尽情发挥。而这一活动的构思和发起人都是她,这除了让人赞叹她高尚的趣味外更突出了她出众地组织能力!
在书中,探春的才干也是时有耳闻的。
表现在探春吃饭的时候,两旁丫鬟们鸦雀无声。相比之下,“懦小姐丢金凤不问”的迎春不仅指挥不了自己的丫鬟老妈子们,甚至会受下人们的气。而抄检大观园时,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几乎翻遍了所有丫头的东西,惟独探春拉开一副“我是老大,我要一肩挑”的架势来,结果她的丫头一个也没查不说,倒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刮!而就在有主子撑腰的探春的大丫头们臭骂来人的当夜,迎春的大丫头却被活活地赶出了门,而迎春对此就只会哭!
探春最突出的地方是她的人生抱负。她说了:“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说明她对做一个富家小姐或太太来了此一生的命运并不能安心,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得到认可,并籍由此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这一点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她蠲免了宝玉等以上学为名义重叠零花的月钱,虽然这件小事会伤害到重要人物的面子也并不避讳。
她把每个小姐每月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变相打击了买办的势力。
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死了,她没有多顾及死者与自己的关系,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发丧。当然,这其中有不以妾弟为亲人的封建习惯,但也能看出探春刚直的为人做事原则。
而赵姨娘虽然爱自己的女儿,连黛玉都知道她经常“刚从探春那里出来,顺路来卖个人情”。但鼠目寸光而又贪婪恶毒的赵姨娘与自己这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儿层次相差实在太远,根本无法
探春虽是赵姨娘所生。在封建家庭中,庶出则意味着地位低下。所以探春待人接物分外的要强,惟恐落了他人贬抑自己的口实。她对自己母亲的思想行为既鄙视又痛心无奈,寸步不让,宁肯被气的大哭一场。这一次的正面冲突是这个人物最引起读者争议的情节,但她最出彩的也是这一场中体现的德才兼备。
她看见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方法比自己家的好,一向“自尊自重”的探春这一次却忘记了身份,向自己家的下人学习起来。却又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进一步改良出适应贾府实情的一套具有现代农业生产观念的管理办法。这种方法,竟然出自一个活动范围和知识面都要受到严重限制的姑娘手中,的确是件令人惊叹的事。
探春治家是由于王熙凤病了,而顶替王熙凤治家的人除了探春,还有李纨和薛宝钗。但只有探春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兴利除弊之事。她见识长远,措施正确,精明干练比王熙凤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叹她太知道家族之中的积重难返,改革太过激进,以至于激起保守势力的极大反弹!最终使她那一身不被赏识的理财治家才能仅在昙花一现后,就被变相放逐了。
改革发生时,按道理被压倒风头该生气的王熙凤却反赞她“心里却事事明白”。可见,以才干而闻名的王熙凤对探春其实是种英雄惜英雄的知己感,当然王熙凤心里知道探春做的是对的,但她太圆滑,太明白“打老鼠要伤油瓶”的道理了,所以她很乐意让探春出头替她解“恨”!背地里,她也为探春欢呼呢!
相比两个人,王熙凤其实是个李鸿章式的人物,一辈子机关算尽的都是在补封建社会的“洞”。实在捉襟见肘了,王熙凤的办法也只能是明偷老太太的私房来向统治者说明家族财政的窘迫,以一种低级的小聪明来要求体谅。
而探春理家,则是大刀阔斧地采取具有积极意义的“开源节流”。节省了看起来不多的“小钱”,使用的也是极其简单的方法。但正是这种种
可惜她这样具有长远意义的改良在老太太等统治者看来却远不如李鸿章式的奉承来的贴心实惠,不久就借着查抄大观园狠狠地警示了探春并不容分说地夺了她的权——那话说的虽然和婉,态度却异常的坚决!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四个字通常被认为是暗合“原应叹息”,探春难逃其悲剧性。
探春的结局是嫁到了海外成了王妃。按传统的观念,这是非常不幸的。但这对她未尝不是种解脱,避免了她空怀抱负和无比的才华,却眼睁睁地看着家族一点点地覆灭!(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