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起点和重点。文章依据社区体育的构成要素对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状况展开调查,指出:绵阳市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健身队伍组织的建设,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投入,改善社区健身场所环境条件,加快社区建设指导员队伍建设。
一、前言
社区体育是区域性的居民体育活动,而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又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研究社区体育活动也是认识一个地方社区体育发展水平和程度的重要窗口。通过对中国科技城绵阳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的调查,考察社区群众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一般性特征,进而窥探绵阳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地方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之参考。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中国科技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三个行政区的社区体育活动点的锻炼群众。随机调查社区体育活动点14处。(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1)整体情况调查对象总数440人,男性71人,女性369人,其中青壮年28人,中年人284人,老年人128人。调查对象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54.45岁,年龄中位数56,年龄众数60。调查对象中退休人员30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0.2%,未退休人员131人,占29.8%。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学历者26人,专科学历43人,高中77人,中师中专56人,小学59人。从职业分布来看,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数241人,占总体54.8%,其它依次是办事人员、不便分类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最少的是农林生产人员。
(2)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指每周的锻炼次数,是考察体育人口的基本指标。统计发现,参与锻炼者显示了良好的健身习惯,65.5%的锻炼者能够保证每周5次以上的运动频度。锻炼者在统计学上达到直接体育人口的首要特征(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人数有88.9%,反映了绵阳市城市社区健身群众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锻炼者在运动频度上并未呈现明显差异,锻炼行为具有一定趋同性,这一观察有别于传统观点认为的锻炼行为同文化程度成正比的观点。绝大多数锻炼者比较习惯于至少每周1次的运动频度,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受同伴效应的影响,加深了对健身的认识,已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
从年龄与运动频度的关系上看,青年人在社区活动点锻炼的运动频度最低,而中年人和老年人锻炼频度最高,在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人群中,中年人和老年人是主力军(266人),该群体人数共占到288个对象的92.4%。年轻人的锻炼积极性没有中老年人的高,但有逐步增加现象。
(3)锻炼时间
锻炼时间是考察体育人口的第二个指标。数据显示,有55.9%的社区健身者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2小时,有25.%的锻炼者健身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但是从总体上看,95%以上的锻炼者练习时间均超过30分钟,这一时间是符合体育人口所规定的时间要求的。在活动点锻炼的青年人相比中老年人锻炼时间偏少,中年人和老年人在每次活动1-2小时这个区间上表现非常一致,一是人数(112+106)上集中,二是时间上趋同。另外发现,每周活动超过1小时以上的人数为304人,其中240人为退休人员,占79.4%。
(4)锻炼强度
数据显示,在活动点锻炼的居民中有超过的80.5%人采用了中等强度的锻炼,15.5%的锻炼者采用了小强度锻炼,4.1%的人采用了大强度锻炼。通过时间强度的数据交叉表,发现每次活动为中等强度且获得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人数是208人,占总人数的47.3%。以上说明,社区健身的时间强度符合健身阀的要求,锻炼是科学和有效的。其它年龄段锻炼者在各强度上表现没有大的差别。
(5)锻炼项目
调查显示,绵阳市民在健身运动的项目选择上有个者广泛的内容。其项目特点表现为轻体力、弱竞技、较为重视内修,并赋予一定的表演性。根据调查数据,参与度较高的项目排序为:健身舞蹈、健身走、太极拳(剑)、交谊舞、扇子舞、健身操、柔力球、羽毛球、骑车、跑步。
(6)锻炼场所
健身场所是社区群众开展健身的最基本条件,也是社区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城市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要素,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体育建设的结果。数据显示,绵阳市城市社区群众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度最高的是广场、公路旁、公园和住宅小区,这四个场所集中了锻炼人数的85.6%。这数据同全国其他城市相符,说明广场、公路旁的空地和人民公园在社区群众体育锻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向绵阳市政府提议修建“涪江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截止2011年,绵阳市相关部门已经采纳了该提议,在涪江岸边建设了滨江绿道,该项目已经成为绵阳群众新的健身乐园。
(7)同伴关系
与朋友结伴锻炼是社区健身者的一般选择,72.1%健身者是与朋友结伴锻炼的,这种集群性的行为成为同伴效应。说明在社区健身活动中,朋友的体育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他一起锻炼者,健身者在锻炼时愿意与朋友一起练习。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现象以舞友、球友、朋友等方式存在。这提示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社区健身队伍组织的建设,要巩固和发展社区群众锻炼组织的内在凝聚力量,发挥健身组织的示范作用。
(8)锻炼目的
数据表明,绵阳市城市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点参与健身锻炼者仍然是以增进生物性健康为和防治疾病发生为主要目的,以此为目的而参与锻炼的群众人数分别是388和196人次;其次才是消遣娱乐、减肥、减压放松等较为高级层级的需求。这说明,绵阳市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层次仍停留在生物性健身阶段,尚未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娱乐的层面上来。
(9)锻炼指导
绵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点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工作主要是以活动点指导老师为主,占调查总数的71.7%;其它获取锻炼指导的途径分别是自学、相关人士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仅有6.8%。这一数据反映了当前绵阳城市社区居民健身指导的总体情况,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明显和突出的问题,不少在活动点的指导老师未获得体育部门的认证,但是获得了锻炼群众的认可。数据还显示,49.8%(220人)的锻炼技巧是从活动点学来的,另有26.4%(116人)的锻炼技巧是通过自学掌握的,说明健身点的指导在社区群众健身活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社区体育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0)参加本健身活动点的原因
绵阳市城区的多个全面健身活动点分布在公园和马路的两旁,参与者选择的面较为宽广,锻炼者选择一个健身活动点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看,离家最近且收费低廉的活动点是最受欢迎的,其次锻炼环境的好坏也是群众看重的另一较为重要的方面,再者就是指导的效果。
(11)社区健身活动点的困难
调查发现,绵阳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中所存在的困难同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同质性。活动点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活动场地的拥挤,其次是缺乏统一管理和经费。绵阳市的人民公园和五一广场公园是社区体育活动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每天早晚2个时段前往锻炼的居民,每个点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点与点之间彼此相连,常常为了场地问题闹的不可开交。而在街道边上的活动点则存在汽车占位、花圃、障碍物等占据练习,造成练习场地的拥挤,或者本身就是因为场地面积不足,致使群众健身空间严重不足。
(12)绵阳市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希望
增进健康是每一个参与锻炼者的共同愿望,而一个良好社区体育环境则是实现群众健身需求的基本保证。健身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希望有更好的场地条件(50.5%)和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服务(45%),在集体性的健身活动中,他们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经费方面的支持(40%),再者就是希望能够有人管一管,使他们的组织正规化。群众当中,还有26.6%的人不知道国家已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还有57.7%的人虽然知道条例,但不是很清楚条例的内容,还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健身权益。
(13)街道社区体育工作
城市街道办事处是社区体育的建设者,社区体育工作是街道和社区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对社区健身居民调查发现,有35.9%的群众回答街道帮助建立了晨晚练活动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全面健身活动宣传,但仍有45%的群众不清楚街道在社区体育工作中的内容。这一方说明群众对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管理内容不够清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街道社区体育工作是社区体育建设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从对社区健身群众的调查来看,群众的呼声在于政府能够兴建全民健身广场,能够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社区全民健身工作,增加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投入,并及时培养社区健身指导员。
四、结论与建议
绵阳市城市社区健身者的平均年龄是54.5岁,中年人和年轻老年人是主力军。他们比较习惯于至少每周1次以上的运动频度,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受同伴的相互影响,加深了对健身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但从事体育活动的层次仍停留在生物性健身阶段,尚未发展到精神娱乐的层面上来。绵阳市社区健身项目表现为轻体力、弱竞技、较为重视内修,表演性强,锻炼场所主要集中于广场、公路旁、公园和住宅小区,喜欢结伴锻炼,具有同伴效应特征。社区健身人群多从属于实质性体育人口。
社区健身指导工作主要是以活动点指导老师为主,持证社会体育指导参与指导有待提高。离家最近且收费低廉的活动点是最受欢迎的,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活动场地的拥挤,其次是缺乏统一管理和经费。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希望有更好的场地条件和得到专业的体育指导服务。街道社区体育工作是社区体育建设中表现尚为薄弱,是今后社区体育建设亟需重视的问题。
绵阳市社区体育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健身队伍组织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社区群众锻炼组织的内在凝聚力量,发挥健身组织的示范作用。政府应增加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投入,采取措施改善社区健身场所环境条件,及时培养社区建设指导员,能够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社区全民健身工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