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普慈寺庙会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5247
■周德桂

  普慈寺庙会,自1991年恢复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八次。该庙会活动是由仙渡乡富村、金村和雅溪镇上黄村轮流举办的。十八年的历程,始终得到三村村委干部、全村村民、外商来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庙会的内容丰富,不断推陈出新,在继承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升华,成为仙渡乡、雅溪镇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特色品牌。

一、普慈寺庙会历史悠久

据《处州府志》《丽水府志》记载:普慈寺古庙,建于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距今已有1771年的历史。该庙坐落于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何金富村,距莲都市区北面六十华里,是浙江省三大名寺之一,它比杭州灵隐寺早建88年。

  普慈寺建后,历朝历代曾多次修复甚至重建。据《富氏宗谱》记载:普慈寺是宋郑国公、富弻第七世朝大夫富文皋所改创的。他在广西兼访使时又捐己地为普慈寺创建法堂两间。当年三月落成,又捐赠肥田150坪,地41坪,供僧烧香和其他费用。到了明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山寇陈简逆乱,名僧逃跑,和尚解散,寺庙失修,结果寺庙和田地被当地奸民郑尹抢占。后来裔孙富金献不服,状告到知府。天顺六年,府差追究将寺庙田地还给寺僧沈道济。后来当地村民良朝、良杰,拨田56秤,并准备酒、小麦供寺庙正月初六继续祭祖。到了清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20年,富氏家族分别多次为普慈寺修建居住房屋和法堂。普慈寺庙历经千年,历史悠久漫长,与富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普慈寺最后一次修建是民国初年,公元1914年。三村善男信女筹资、修建,并且铸了一个大铜钟。该寺庙共建地面积4700多平方米。寺庙内分为头殿、中央殿,其中第三殿(即主殿)长11米,深10多米,第四殿为观音阁(三层楼)。头殿是门神、文武曲星、钟楼、鼓楼。头两殿之间为半月池(即放生池)。中央殿是如来佛和十八罗汉。如来佛后面有韦陀佛,对面第三殿有三大观音和千手观音。大殿左侧有三官佛,右侧有夫人娘娘。观音殿前为卵石铺地的宽敞广场。观音殿后有两口水井,再往后是第四殿(即观音阁和藏经楼)。该庙二十世纪上半期香火鼎盛,通过举办观音庙会,影响更是遍及丽、金、温、衢、杭、台地区,参与人员超过万人之多。庙会活动的时间定为每年农历1月6日、14日和 2月 19日、6月 16日、7月7日、9月19日等。

二、庙会活动及意义

普慈寺观音佛的诞生日为农历2月19日,金村村民崇拜观音佛,因此用庙会活动的方式来庆祝观音佛的生日。举办庙会半个月前,黄村的头首就开始了筹备工作。到了2月19日凌晨三更,头首令吹鼓手吹号、放鞭炮,五更集合整队出发。前面带头的有数十人,身穿黑白花马褂、红马裤,裹着裹脚,手持古兵器,领头的有三眼铁铳2支、双面锣2面、大长号2支。随后有民族管弦乐队、观音台阁表演队和戏曲表演队。装扮观音、大毛、祖师的三个人物都必须挑选村中父母双全、聪明漂亮的男童。花面大毛手持雨伞、脚穿草鞋,红面祖师手持金禅。戏曲人物装扮有三国、唐传和西游记主要人物等。跟在最后面的队伍分别拿着伞旗、头旗(蜈蚣旗)、对联旗、龙旗、虎旗、麒麟旗、松鹤旗各两面,还有四大金刚旗、八仙旗各一面,另外大刀、滚叉、盾牌等兵器各两件,最后锣鼓队压阵。游行队伍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观看的观众都称这支队伍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队伍。

  当游行队伍到了普慈寺门前,寺内各佛堂灯烛通明,烟火缭绕。开锣先锋,带着游行队伍进入庙内观殿广场,铁铳再放三响后,观音殿雷鼓,撞钟轻重各18响,然后两个行政村双委代表、管理小组代表、香客代表上香献花。装有手工制作的纸花放在9只花篮里,放在观音佛桌案上。各个代表排成队伍,向桌案左饶三圈,右绕三圈,转完后,管理人员将花篮里的纸花抛掷给朝拜的观众带回家,以示吉祥好运。庙会又丰富了民间娱乐生活,增进了兄弟村的友谊。

三、普慈寺曾经是北乡革命活动阵地之一

1930年八月,富村村民富德标和皂树村民陈其昌等组织本乡穷苦农民在普慈寺中央殿聚会,决定革命起义。后来这支起义队伍与国民党军队血战仙渡乡大姆山,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而失败。到了1947年张之清、陈仿尧、张赛美等重回雅溪北乡,在岱后村建立了中共丽水县委。后来趁庙会活动的机会由张之清同志带领部下到普慈寺宣讲革命道理。从而使仙渡乡成为革命老区之一。

四、庙会毁灭,后来又重发异彩

文化大革命的一场浩劫使普慈寺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佛像被毁,庙会停办,仅仅留下一口古井、一个铜钟。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逐步的恢复,黄村、金村、富村三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自愿重建普慈寺庙,利用社会集资的办法,于一九九一年在普慈寺旧址上新建了三间小庙。到了1998年,又在该庙后面的云峰果园建起了六间大庙,从而使解放以后中断了四十年的观音庙会活动重放异彩。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普慈寺庙会活动。

  2009年春节期间,莲都区文保管委会委员、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樊寿康同志参加了普慈寺庙会筹备工作。他参阅了上黄村的《周氏宗谱》和何金富村的《富氏宗谱》记载的有关资料和老艺人回忆,得到上黄村和何金富村两村村委的大力支持。2009年2月19日的观音庙会活动举办得非常热闹。两乡镇各村群众参加者达到900多人次。普慈庙会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其影响扩大到整个莲都区,成为雅溪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同年六月,市政府发文公布普慈寺为丽水第三批“非遗”文化代表作名录。同时作为莲都区“非遗”的新发现上报省文化厅。

五、庙会的不足和改进

如何让普慈寺庙会今后确实成为雅溪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一个特色品牌?这个问题不仅是该庙会活动本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搞文化工作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扩大普慈寺规模

  如今普慈寺庙虽然又重建了,但规模没有过去那么大,影响力也没有过去那么广。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领导,广泛宣传普慈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地。赢得多方的赞助和支持,采取多种渠道,筹备资金,扩建寺庙规模。以过去寺庙现状规模为基础,以创新的意识为指导,使普慈寺庙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培养新一代的庙会活动人才

  目前,开展庙会活动,基本上都以老年人为主。活动内容又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活动器材和活动艺术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着手培养新一代庙会活动骨干,将会因为青黄不接的情况导致失传。因此,举办新一代庙会活动的文艺骨干培训班非常必要,只有通过培训的途径才能使庙会活动这种形式、内容,代代相传。

  3、庙会活动进一步与旅游、经贸紧密结合

  普慈寺周围是一片果园,可以开辟建设成为观光农业基地。普慈寺庙会与观光农业结合可以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普慈寺庙会活动带动旅游业、农家乐服务业,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加快新农村发展步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