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现代博物馆美学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9776
美,是当今社会谈论最多的话题,环境美、心灵美、行为美、建筑美、艺术美等等,美的事物无处不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也兴起了博物馆建设的热潮。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美如何在博物馆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重要问题。博物馆美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建筑美、环境美、内容美、陈列美以及博物馆美育等方面,只有在它们达到了高度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展现出现代博物馆的完美空间和浓厚氛围。下面,笔者将针对博物馆各方面的美谈几点看法。

  一、博物馆建筑美

  博物馆建筑是给观众第一感知的事物,他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地域性、浓缩性和艺术性,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而博物馆建筑美不仅体现在它的建筑外表,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完善的功能、建筑的寓意、合理的采光以及发展的空间等。

  1、完善的功能。博物馆建筑要融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休闲、办公等功能为一体,整体布局、各功能区的分布及参观路线的设计都要经过周密的设置,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如藏品仓库在选择区域时要考虑到安全、温湿度等因素,同时也要根据各博物馆藏品的性质及藏品尺寸的不同来设计库房和通道,既要方便入库,也要满足将来布展的需要。展览区除了满足陈列布展在内容及形式设计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参观需求:如设计残疾人通道、方便无障碍参观等。而休闲区的设置要根据博物馆规模、展示内容、观众需求,在参观路线上合理设置,可在观众容易出现身体疲劳的楼层,多设置一些休闲椅便于休息,同时注意此类设置应与展示内容有所距离,不会影响其他观众正常参观。

  2、建筑的寓意。博物馆建筑在设计上是兼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和时代特色于一身,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大多为该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特别是在外部造型上往往不同于其他现代建筑,可以说既独特优美,又蕴含深意。如上海博物馆那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设计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又如,天津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引用仿生学原理,以独特的天鹅展翅的造型配圆形天鹅湖,经长189米的天鹅颈回廊导入主体的设计方案,使颈部羽翼及主体合理构成优美的外形,同时又保证了博物馆和周围建筑群体的完整和有机统一。这种标新立异的“天鹅”状造型,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博物馆造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另外,博物馆在建筑方面除了追求视觉效果之外,还需注重实际,从博物馆自身定位出发,结合内部展览、采光及其他功能的需要进行设计,使建筑与展览浑然一体,建筑与内容交相辉映,建筑与历史完美结合。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深含寓意的建筑,才会让人由衷赞叹。

  3、合理的采光。博物馆光环境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使用效果。因此,创造良好的光照环境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博物馆的采光主要有自然光、人工照明、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三种方式,如何科学地将自然采光运用到博物馆建筑中,对提高展览效果及观众的视觉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光对保护展品和节约能源都有好处。苏州博物馆在顶棚设计上就采用了开放式钢结构与木作组成的方式,使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金属遮阳片和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而自然光进入展厅后,为参观者提供导向的同时也使他们感到心旷神怡,可谓是博物馆建筑在自然光运用方面的佳作。

  4、发展的空间。博物馆建筑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开馆时的需要,还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从博物馆事业自身发展趋势来看,其功能将不断强大,业务将不断拓展,展品将不断增加,新建场馆的利用空间也将不断扩大;而随着现代人思维方式、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时刻把“为观众服务”放在首位的博物馆,其发展走向也会受其影响,同时在各方面也将有所更新和改变。因此博物馆建设要有前瞻性,要有发展的眼光,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博物馆建筑追求的是简洁、明快而富有特色,一座好的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能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气息,传递着悠久历史中凝结锻造出的赋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

  二、博物馆环境美

  现代博物馆建筑主要通过广场、绿地、水景、主题雕塑等景观来衬托,而要做到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并不简单。根据各类博物馆不同的性质,在周边环境气氛的营造上也不一样。博物馆环境应该是展览与建筑的延伸,在环境中不仅要体现展览的要素,也要表现建筑的完美;不仅要体现文化的品位,也要表现时代的气息。博物馆建设离不开优美、高雅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设计师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提炼,并通过现代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将纪念馆建成融教育、博览、旅游、休憩于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形式。园区占地18万平方米,整体环境紧扣军事主题,依山就势,通过强化中轴线台阶步道与各广场进行连接,并对门、塔、馆等建筑赋予主题意义。它在环境的营造上主题深刻,层次鲜明,特点突出,历史感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好的博物馆环境能够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的品位,使整个博物馆的感染力得到增强,使观众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多一份愉悦,多一份留恋,多一份沉思,多一份享受。

  三、博物馆内容美

  完美的博物馆需要通过完美的内容来体现,内容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存在的精神支柱。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体现的内容不同,而展现美的方式也不一样。博物馆的类型主要是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并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以明确本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而纵观世界各国,在博物馆类型的划分上都各有侧重。我国的博物馆主要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这四大类型。概括来说,历史类博物馆是用历史发展的观点通过文物展示来体现内容的美;艺术类博物馆展示的是藏品艺术和美学价值;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则是用发展和生态的眼光来展示自然界美好的事物,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来展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综合类博物馆是通过对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展示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博物馆通过内容与历史对话,通过内容与观众交流。这种美是人类的、是永恒的、是不可磨灭的。

  四、博物馆陈列美

  陈列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中心环节,是衡量其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吸引观众,使人们在美的视觉环境中得到历史文明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就必须将美学理论充分地应用到博物馆陈列中来。博物馆陈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展示艺术,其目的是利用

  形式美的方法提高观众对陈列内容的深入理解,运用空间分隔、色调运用、风格把握、环境布置、光线采用、艺术渲染、声像设计、科技互动等手段,使展览的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互动性完美结合,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从而使观众在优美雅致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现代陈列手段也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艺术手法和科学成果被不断地运用到陈列当中,大大丰富了陈列形式,使艺术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加强,使整体展示空间增添了更多美的韵律。博物馆要在提高陈列形式的文化品位上进行不断探索,力求使陈列效果在规范中求变、在变化中求新。设计者要围绕着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在陈列手段上进行艺术创造,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巧妙地将文物、场景和高科技等手段相结合,营造出真实、奇妙、梦幻般的历史与现实,使观众能倾听到古老历史脉搏的跳动,感受到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和美的渴望与追求。

  从现代博物馆发展趋势来看,馆内的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壮大的生命线。而陈列美,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性,是提升博物馆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五、博物馆美育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必须努力挖掘和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除了观众通过自行参观、结合自身兴趣、自觉接受博物馆教育外,还有一种更为正式、系统的方式。那就是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它是从博物馆内部出发,主动与观众接触,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这与其他教育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结合文物、图片及各种布展形式(包括高科技展示项目和供观众参与的互动项目),从而更生动、形象、直观、艺术的将美传播给每一个人,使观众在美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加深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追求。以宣教形式进行的美育具有针对性、长期性、拓展性的特点。因为观众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针对性(即“因人施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此出发,才能真正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针对不同群体发挥效力。而长期性与建设博物馆的目的相一致,主要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也必然渗透到各个领域。另外,拓展性更说明了博物馆美育工作与时俱进这一特点,它不仅仅是在馆内进行,同时可通过流动展览、讲座、报告会、数字博物馆、网络及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美育的宗旨不变,但工作重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调整,并根据长期美育工作的经验得失不断完善、不断加强、不断拓展,以达到更人性化、更高效率、更有影响力的效果。

  我们知道,现代博物馆美的范畴不断延伸,并与人们高节奏、高品质的生活理念相互融合,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品味与追求。失去了创新失去了智慧的美,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空洞的形式外壳。美,一定要有实质的内涵,才会是充实的、丰厚的、灵性的。

  美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美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源泉。而博物馆工作就是要将美的建筑、美的环境、美的内容、美的陈列、美的教育,责无旁贷地传播给每一个爱美的人,使大家在当今繁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放松,思想得以升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博物馆美的发掘和创造,为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曾杰冈,广东省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