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物性格理论,又被称为典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被马克思,恩格斯以直接的理论形式提出来,而是在《神圣家族》中,围绕着如何评价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同青年黑格尔派争辩的论述中总结归纳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要具备以下特征:人物性格的客观性,独立性,历史性和典型性。下面结合陈奂生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一、客观性
马克思在1859年《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的看法:“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基础,那就是客观现实。莎翁的戏剧人物形象鲜明,性格丰富,是有强烈的现实基础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文学创作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原则。要以现实为基础,而不是凭空想象。同样的,人物性格的塑造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陈奂生上城》写于改革之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高晓声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陈奂生这个以前的漏斗户,吃饭已不成问题,甚至可以做点小买卖,挣点碎钱。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符合的。还有对陈奂生在火车站卖油绳场景的描写,对招待所里服务员的描写,都符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
二、独立性
在人物人性描绘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作家要尊重人物的独立性的观点。不能从作家的主观意图出发,任意改变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
对于陈奂生来说,他首先是个农民,具有憨厚,淳朴,勤劳,节俭的天性。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很长时间经济上的贫困使得他对钱看的特别重,所以会在招待所里闹出这样这样的笑话。同样以为长时间的贫困,也使得他特别容易满足。他进城卖油绳只是为了买一顶帽子,误打误撞进了招待所,虽然花了五元钱,但是拥有了向乡亲们炫耀的资本也是值得的。从最开始进城买帽子时的期待,到在商店没有带钱买帽子的尴尬,从初进招待所时的紧张到交完住宿费后的随便。陈奂生的一言一行符合他的性格发展,而不是作者主观臆造出来的。
三、历史性
恩格斯在1890年《致保·恩斯特》的信中批判奥地利作家海尔曼·巴尔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中说到,“失掉一切历史发展特点的妇女,如果把她身上一切历史形成的东西同皮肤和头发一起去掉,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原来的妇女来剩下什么东西呢,干脆的说,就是雌的类人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物性格应该具有历史性。
人物性格的发展是个历史的过程,既有传统的因素,同样体现现代的特征。在陈奂生身上所体现的性格特征,既有传统的美德,如节俭,勤劳,诚实等。又有当代农民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在陈奂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是农民的精神生活仍然处在一片空白之中。陈奂生就是这样,他的痛苦就是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这次上城虽然没买到帽子,但是变相的让他无意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有谁做过书记的汽车,有谁睡过五元钱一夜的招待所?这样的经历让他顿生一种优越感,是用钱买不到的。
四、典型性
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中提到,“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精髓,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同样也要具有典型性。
陈奂生进城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这一典型环境中发生的。他的形象可以代表在这一环境中一部分农民的群体特征。他们在改革之前生活贫困,改革之后,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同时,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高晓声表现的就是这一部分农民的群像。
典型理论尊重现实,从现实出发,塑造典型人物,为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理论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人物性格理论的四个论点在《陈焕生上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得到了运用。如此看来,陈焕生形象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其人物性格的客观性、典型性、独立性、历史性使得陈焕生这个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中典型的一员,他的那种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画像,以超强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成为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社,1972
[2]吴功正.小说美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6)
[3]阿·托尔斯泰.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