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角帆和水密仓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8852
张逸鹏

  三角帆,又叫拉丁帆,由阿拉伯人发明,却被欧洲人发扬光大。因为伯努利效应,纵向装备了三角帆的船可以沿之字形路线逆风前进,从而使水手可以利用任何方向的风驾驶帆船朝目标方向航行。水密仓,由中国人发明,就是用隔板将船舱分为数个不相通的仓区,这样即使一两处漏水,也不会殃及全船,大大加强了船的抗沉性。

  欧洲人原来使用的是横帆,即横向悬挂的方形帆,这种帆面积较大,顺风航行时效果很好,但逆风时就派不上用场了。后来改用纵帆,即纵向悬挂的三角帆,顺风时较横帆稍差,但可以逆风航行。很快,几乎所有的单桅船都改用纵帆,而多桅船多采用横纵结合的方式。

  中世纪的造船技术在地中海和北海形成南北两派风格,最主要的区别是船身的外壳板是怎样搭造的。北欧船的外壳板一层搭一层,形成锯齿状的表面,而地中海人选用齐整光滑的船板,平整地合缝拼接,钉在船肋上,缝隙中填充沥青,表面光滑。最后证明用地中海的方法造出来的船更加结实。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时代,欧洲各地的人走到了一起,造船技术也得以交流、融合。之后产生的卡拉克、卡拉维尔等经典船型融合了北方船上的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地中海的船板平接等各地的优秀技术。

  十五世纪末,各种因素促使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第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切断了东西方的贸易,欧洲的商人必须开辟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第二,欧洲大陆上拥挤而混乱、濒临海洋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国、荷兰把眼光放在了比陆地更加辽阔的海洋上。第三,提倡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人们迫不及待地希望乘船出海,到遍地黄金的东方实现自身价值。第四,斗争中的天主教和新教徒,虔诚地希望到世界各地传教。这种种原因促使无数的欧洲人驾着小船驶向未知的大海追求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世界近代史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航海科技最发达的葡萄牙不断派出舰队南下向东方探索。1488年,迪亚士到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8年达伽马继续向东到达印度。将地球周长估计过小的哥伦布认为向西航行才是到达亚洲的捷径,他向葡萄牙王室寻求支持,葡萄牙人经过准确的计算,认识到去亚洲是向东航行更近所以拒绝了他。1492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率领三艘小船向正西驶入大西洋。同紧贴着海岸线探索的葡萄牙人不同,第一次驶入大洋深处的水手们必须面对日复一日无尽的大海,风暴的打击,死亡的恐惧。没有人能确定这前人从未走过的航线可以走通,为了凑齐水手,船员中还招募了特赦的死刑犯,他们脾气暴躁,随时可能发起暴动。但哥伦布相信自己的信念,带领舰队一直向西航行发现了遍地金银的新大陆。后悔莫及的葡萄牙人因为更准确的认识而丧失了发现新大陆的机会,只好跟西班牙人签订协议,将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向东发展占领非洲和亚洲,西班牙向西发展占领美洲。

  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上,水手们不能随波逐流而必须利用八面来风坚定且迅速地朝目标前进,先进的操帆术不断在欧洲出现。为了利用更多风力,船从单桅发展到二桅三桅乃至更多,在主帆之上又追加顶帆,在船头伸出一根斜桅挂三角帆,在桅杆之间挂支索帆等等。葡西荷英法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超越,挂满复杂风帆的欧洲船很快纵横驰骋在全世界的海洋上,从航行能力上来看,它们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船。

  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上最大大陆与最大大洋的交汇处,中国沿海形成了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挂横帆的中国帆船顺着冬天的北风和夏天的南风往来贸易。虽然早在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纵帆,但谨慎中庸的中国人比起能否探索世界更关注船是否安全可靠,他们能建造庞大坚固的帆船,最迟在唐代就使用了水密仓结构。

  中国的造船技术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帆船,春秋战国开始进入海洋,秦汉时期就懂得利用季风航海并到达印度,隋唐时期各项技术趋于成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上贸易发展到一个巅峰。

  十五世纪初下西洋的郑和船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余丈,载重八百吨,可容纳上千人。但他们走的都是已知的航线,没有进行地理大发现,也没有进行大规模贸易。自给自足的经济让明朝政府对外贸没有兴趣,中国在东亚的庞大和领先也使自己失去了竞争对手和进步的动力。在这之后,闭关自守的中国人逐渐退出了海洋的舞台。

  勇敢而朝气蓬勃的欧洲人驾驶着性能卓越的帆船进行地理大发现,进行全球贸易,进行统治世界的战争,竟然一直没有发明可以大大加强安全性的水密仓结构。直到18世纪末才采用这一技术,比中国晚了上千年。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