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史·循吏列传》传主政绩概述
《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列传》,与历代诸史相似,记载了众多清官良吏。需要指出的是,本传所载之循吏,多为地方守令,对于那些官位显赫、政绩卓著之“大循吏”未有著录,对此本传序言已有说明:“汉史丞相黄霸,唐史节度使韦丹,皆入《循吏传》中。今自守令超擢至公卿有勋德者,事皆别见,故采其终于庶僚,政绩可纪者,作《循吏传》。”① 据笔者统计,《明史·循吏列传》正传共记30人,其中明前期25人,后期仅5人,而附传共记88人则全为嘉靖朝之前的贤良官吏。笔者认为,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一方面是基于当时的史实,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史著者警醒时人的主观目的。而我们从所载循吏数量之多少,亦可大致看出明代前后期吏治之迥异。
《明史·循吏列传》说记之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为所治之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贤名远扬者。其政绩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劝农桑,促进了治所经济的发展;其次,敦教化,发展了所治之地的文化事业;第三,恤百姓,包括执法公正,为民做主,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当然很多循吏是三者兼而有之,这在《明史·循吏列传》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此处仅就本传中正传所记30人加以说明,为便于比较,特做一表格如下:
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将以上这三类标准绝对地割裂开来,如贤良官员劝课农桑,发展了所治之地的经济,使得当地百姓衣食丰足,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恤百姓”的行为。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到,《明史·循吏列传》中所载循吏多有善政,如宁国知府陈灌于农桑则“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于文教则“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于恤百姓则“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又如济宁知府方克勤,“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又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其他见本传者如吴履、史诚祖、贝秉彝、万观、叶宗人等等莫不如此。
二、循吏多有因民所请进秩留任、获宥及久任者
(一)《明史·循吏列传》中多有秩满当迁,而因所治部民乞留而留任者。本传载:“自明兴至洪、宣、正统间,民淳俗富,吏易为治。而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以循良见称。其秩满奏留者,不可胜纪。”检阅本传,于洪武、永乐两朝则有“兴化丞周舟以绩最,特擢吏部主事。民争乞留,乃遣还之”,汶上知县史诚祖“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青田知县谢子襄,“九载课最,当迁。其部民相率诉于上官,乞再任,上官以闻。帝嘉之,即擢子襄处州知府,信中杭州,升衢州,俾得治其故县”;洪、宣、英诸朝则有清河知县李信圭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他如邵阳令孙浩、长清令薛慎、吴桥令吴原、博野令陈哲、泰安令畅宣、砀山令刘伯吉、会宁令郭完、贵溪令徐士宗、常熟令郭南、平山令张璟、藁城令徐荣、安福令何澄、桐乡令田玉等等,为数众多。
(二)《明史·循吏列传》中多有因部民所请而获宥且超擢者。本传亦载:“时太祖操重典绳群下,守令坐小过辄逮系。闻其贤,旋遣还,且加赏赉,有因以超擢者。”检阅本传,如太祖时期,“归安丞高彬、曹县主簿刘郁、衡山主簿纪惟正、沾化典史杜濩皆坐事,以部民乞宥,复其官,而惟正立擢陕西参议”,又定远知县高斗南,洪武二十九年,“与知府永州余彦诚,知县齐东郑敏、仪真康彦民、岳池王佐、安肃范志远、当涂孟廉及丞怀宁苏亿、休宁甘镛、当涂赵森并坐事,先后被征。其耆民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民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知县灵璧周荣、宜春沈昌、昌乐于子仁,丞新化叶宗并坐事逮讯,部民为叩阍。太祖喜,立擢四人为知府,荣河南,昌南安,子仁登州,宗黄州”。又永乐朝深泽知县王源“岁饥,辄发粟振救,坐是被逮。民争先输纳,得赎还”,等等。
(三)《明史·循吏列传》中所记载大小循吏在任年久者众多。突出者如汶上知县史诚祖“屡当迁职,辄为民奏留。阅二十九年,竟卒于任。士民哀号,留葬城南,岁时奉祀”,又“蠡县吴祥,永乐时知嵩县,至宣德中,阅三十二年卒于任。临汾李信,永乐时由国子生授遵化知县,至宣德中,阅二十七年始擢无为知州。以年老
不欲赴,遂乞归。涓县房岩,宣德间为邹县知县,至正统中,阅二十余年卒于任,吏民皆爱戴之”。
三、所记循吏中以江西籍官员居多
笔者对正传所载30人的籍贯作了一初步统计,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来自江西一省的循良官吏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地区。而附传所载循吏中出自江西者亦不在少数,包括余彦诚、康彦民、黄信中、刘孟雍、石启宗、彭远以及刘永等人。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何以江西会出现如此多的循吏,是史官记载的偶然所致,还是社会现实的必然结果。
笔者认为,某一地区要想多出循吏,最基本的要求有两点:一、此地多出官员,因只有整体数量大,才有可能出现品质出众者;二、此地社会风气醇良,为出产循吏的温床,有为官清廉的传统。以下就这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上文已经说明,明代选官最重要之途径在于科举,尤以进士为“甲科”。那么我们可以说,一地区出进士多者,其出产官员亦不在少数。
既然如此,明代江西要想多出官员,必然要求有相当数量的进士。事实果是如此吗?
关于明代江西进士这一课题,学者们已多有研究。较为代表性论著有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②、《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③、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④、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⑤以及浙江大学邱进春的博士论文《明代江西进士考证》⑥等等,虽然各家统计数据有所出入,但总体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有明一代,江西在科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在数量上居于全国前列,而且在质量上也相当突出。《古今图书集成》转述当时江西科举之盛:“建文庚辰状元胡靖,第二名王良,吉水人;第三名李贯,庐陵人,俱吉安府。”⑦时人亦载:“是科(甲申科)选庶吉士二十八人,以为上列应宿,而江西占十七人。吉安一府又居其半。”⑧
此外,江西进士在仕途上也有不俗表现,根据谭其骧先生的统计,自永乐初至崇祯末,历任内阁大学士共163人,其中江西籍22人,仅次于南直与浙江。⑨
总而言之,明代江西进士人数众多,因而我们可以肯定江西籍官员数量亦不会太少。这为诸多来自江西循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就另一个方面而言,循吏的大量产生还需要一定的社会风俗基础。显然,温良敦厚、纯朴俭约以及崇义轻利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清官廉吏的产生。那么,明代江西风气如何呢?我们知道,明代理学盛行,理学家们以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应该说,真正醉心于理学有利于提升个人素养,有可能成为一名贤良官员的。谭其骧先生统计《明史·儒林传》所载115人籍贯,得出江西籍35人为最多,超过了浙江、南直等地。⑩这与时人记载是一致的,如《广志绎》载:“江右讲学之盛,其在于今,可谓家孔孟而入阳明矣。”?輥?輯?訛 长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江西士子大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入仕以后自然会较多地关注百姓疾苦,成为一时良吏即为水到渠成之事了。
四、小结
本文对《明史·循吏列传》传文内容作了一初步分析,可以看到,本传所载循吏既与以往《循吏传》中所录良吏之勤政爱民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又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不同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笔者对这一内容加以论述,主要在于力图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分析,加深对明代政治、社会诸领域的认识,这也正是历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列传·序.下文所引材料未注明出处者,皆自明史·循吏列传.
②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2):171-178.
③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J].历史档案,1997(4).
④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59-66.
⑤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23-28.
⑥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杭州:浙江大学文学院,2006.
⑦古今图书集成.卷九七.经济丛编[M].中华书局,1934.
⑧(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四.科场关节状元.
⑨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4-13.
⑩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4-13
?輥?輯?訛(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
[3]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箚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吴潜波(1986—)男 ,湖北监利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