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谈道经韵字校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国韵文学刊 热度: 21309
夏先忠

  (怀化学院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湖南 怀化 418008)

  为了诵经传法的需要,加之受世俗文体的影响,早期道经在造制时采用歌诀的形式写就了不少经韵祝辞。这些经韵祝辞往往包含着较为高深的修道思想,多是其所在经书的关键或核心内容,在道门信徒吟咏颂赞的传承中,其传播和影响甚广。道经中的这些韵文在产生之初,无疑是协韵的,有其固定的文本,但随着其广泛传播,其文本随修持者和抄写者的不同往往发生变化,加之历代道经屡经翻刻,鲁鱼亥豕,势所难免。从实际情况看,道经文本的讹误较多,对经书进行整理校勘显得十分重要。道经流传中的大量异文为今天整理校勘道经提供了良好条件,但面对经韵押韵字的众多异文,要择善而从,则需要综合利用多方面,尤其是良好的音韵学知识。笔者在研究隋唐以前道经用韵与写作年代的过程中,对音韵知识利用与道经整理有较多体会,本文尝试以早期上清派根本经典《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以期对这一重要经典的相关文本做出有效校勘。

  《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是上清派根本经典,一般认为是丹阳句容杨羲、许谧假托南岳夫人魏华存造制,任继愈认为它是六朝古上清经;王卡考证的年代为早期上清派经典;朱越利认为其为魏晋时期早期上清经、丁培仁、萧登福认为该经产生于东晋。笔者从韵文用韵角度考证其写作年代为东晋,与宗教学家从文献内容角度考证的结论一致。

  《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共五卷,韵文近一万一千字,包括“存思咒”“大洞玉经”“玉清祝”等内容,其中有十三个韵段分别出现在《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大洞玉经》《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云笈七籖》六部道经中。比对这批重复韵文,从用韵和文献角度对这些韵字进行校勘,发现《上清大洞真经》韵文中有十六例韵字讹误。现对其逐一分析。

  【会】“元气本非生,五涂承虚出。雌雄寄神化,森罗邃幽郁。玉音响太和,万唱无中发。仙庭回九变,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虚中,俱入帝堂会。”(1/520中-下)叶“出郁发一会”。《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1中)、《大洞玉经》卷上(1/558上)也用了这段韵文,其中“帝堂会”都作“帝会室”,而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2/707中)说:“按道君玉注云:‘易有者,九天之上西北之门名也。若既登易有之门,乃得升帝堂之会室。’今按:“室”字虽与上文协韵,宜从玉注,以会字为正。”“帝堂”在道经中多见,是天神聚会理政的地方,“帝堂会”指在帝堂举行的聚会,“帝会室”则指帝堂的房室,从文义上看,二者都可以说得通,而以“会”字为长。但从押韵情况来看,5 个韵字中“出郁发一”为入声韵(“术物月质”韵)字,“会”为去声“泰”韵字,魏晋时期诗文用韵,入声和去声一般不通押,而“室”为入声“质”韵,与“出郁发一”协韵,则以“室”为优。

  

  【卿】“太素三华气,晨登广灵堂。玉宾表玄籍,守命孩道康。徊风散万魔,金符召度卿。辅卫地户内,保此长生王。”(1/526上)叶“堂康卿王”。《大洞玉经》卷上(1/561中)、《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三(1/507中)、《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四(2/633上)也有这段韵文,其中“度卿”作“廣鄉”。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四(2/633上)说:“以金符召于广漠之乡、极阴之境,使魂爽咸得受生。一本云‘度卿’,可疑。广乡者,北阴酆都也,肾部属水,金能生水也。”《大洞玉经》卷上也说:“召广乡,召登广漠之乡也。”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则认为:“金符召度卿,一本作乡,恐协韵音作乡。”道经中有中央司命丈人君,名理明初,字玄度卿,但未见有称“度卿”的神灵,且因协韵而改字造成文义不协,恐非的论,卫说较优。本段韵文四个韵字中“堂康”为阳部唐韵、“王”为阳部阳韵,“卿”为耕部庚韵,与“堂康王”不协韵,而“乡”为阳韵与其余三韵字协韵,“卿”与“乡”的繁体字“鄉”形体相近,容易相混,故“卿”当为“乡”。

  【映】“六真奕奕,白光映映。回帝之景,上入丹乡。招真下流,灌我玉霜。羽裙纷纷,衣我仙裳。越过水火,飞登晨京。”(1/531上)叶“映乡霜裳京”。按:“映映”似为“央央”,五个韵字中“乡霜裳”为平声阳部平声阳韵字,“京”在魏晋时期保留上古阳部平声阳韵字读音,与“乡霜裳”协韵; “映”为去声映韵,与“乡霜裳京”韵字不协韵,而“央”为阳部平声阳韵字,与“乡霜裳京”四韵字协韵。从文献角度考察看:《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4上)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十二》(22/292下)“映映”作“央央”。故“映映”为“央央”。

  【气、契、会、滞】“无英真上玄,玄充元素气。寄频携运珠,混化启明日。正一左右仙,长挟林虚室。兆有五符籍,合仙得真契。魂生太无中,魄亦五道会。世世解死尸,七祖无住滞。神风吹胞树,根叶已断绝。胞中种鬼殃,五符开地结。”(1/534下)叶“气日室契会滞绝结”。 8个韵字中“气契会滞”4韵字分别为去声“未霁泰祭”韵,“日室绝结”4韵字为入声韵(质质薛屑),魏晋时期去声韵字一般不与入声韵字相押。其中数个韵字有异文:(1)《大洞玉经·卷上》(1/565上)“玄充元素气”作“玄元素气郁”;(2)《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六》(2/653上)“得真契”作“得真一”,“魄亦五道会” 作“魄伏五道密”,“无住滞”作“绝滞塞”。“郁一密塞”4韵字分别为入声“物质质德”韵,与“日室绝结”4个入声韵韵字协韵。

  【下】“太阳化三神,紫輧微玄下。元君保谷童,守胃塞鬼户。金符焕北华,玉契拔七祖。帝真观上生,断我三涂苦”。(1/537中)叶“下户祖苦”。4个韵字中,“户祖苦”为鱼部姥韵字,“下”为鱼部祃韵字,“下”与“户祖苦”不协韵,魏晋时期,麻模去声韵不通押。按:“下”为“路”。《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七》(2/666中)“紫軿微玄下”作“紫軿彻玄路”。“路”为鱼部暮韵字,与“户祖苦”协韵。

  【闲】“四大乘天,天元来归。三华吐曜,司命景飞。为我招仙,七祖散闲。上登太虚,日月同晖。”(1/540下)叶“归飞闲晖”, 4个韵字中,“归飞晖”为脂部微韵字,“闲”为先部山韵字,“闲”与“归飞晖”不协韵,因为魏晋时期,阴阳二声韵不通押。按:“闲(閑)”为“开(開)”之讹。《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6中)和《云笈七籖·卷四十二·存思》(22/295中)“闲(閑)”为“开(開)”,“开”为脂部咍韵字,与“归飞晖”协韵;从字形上看,“闲开”的繁体字“閑開”形体相似,很容易造成讹字,故“闲”为“开”。

  【神】“元灵黄房内,月君号方盈。左宴朱岭台,右携仙皇庭。寝景三秀房,结我始生神。同飞入玄玄,七祖反华婴。”(1/541中)叶“盈庭神婴”, 4个韵字中“盈庭婴”为耕部韵字,“神”为真部韵字,与“盈庭婴”不协韵。按:“神”为“生”,《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6下)《云笈七籖·卷四十二·存思》(22/295下)“始生神”作“神始生”,“生”为耕部韵字,与“盈庭婴”协韵。

  【灵】“太玄何寥寥,黑气生上灵。帝真洞明景,九气合神庐。变化咄嗟顷,疏忽肇明初。万真炼我仙,百关自靖居。七玄断胞树,九曾登福墟。上招景中子,与我登云舆。”(1/546中)叶“灵庐初居墟舆”,6个韵字中,“庐初居墟舆”为阴声韵鱼韵字,“灵”为阳声韵青韵字,魏晋时期,阴声韵与阳声韵不通押。按:“灵”当为“虚”, 《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8上)“灵”即作“虚”,“虚”为鱼韵字,与本韵段其他韵字韵部相同,协韵。

  【童】“太帝九老京,校仙登扶桑。七转召天帝,司命秉神纲。五岳启灵户,传声大魔王。河海皆受事,立尔应会方。保符泥丸内,守神曰桃康。徊明易死籍,记仙叔火王。拔绝三途疾,去旤生上英。七玄登朱室,兆身会玉堂。上友方盈子,下携理维藏。左摄明车君,右辅归盛昌。混一玉京气,化兆反婴童。”(1/549中—下)叶“桑纲王方康王英堂藏昌童”,11个韵字中,“童”为东部东韵字,其余10个为阳部阳韵字(“英”为庚韵字,保留上古阳部字读音),不协韵。按:“童”为“强”或“昌”,《大洞玉经·卷下》(1/571下)“化兆反婴童”作“化兆吉以强”;《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1/511中)“化兆反婴童”作“化兆吉以昌”,而“强”或“昌”为阳部阳韵字,与本韵段中的韵字韵部一致。因此,可以认为“童”为“强”或“昌”。

  【化】“灵云始分,白气郁素。混会九玄,三五流化。帝一解形,超登霄路。太一呼吸,五华坚固。司命主日中,白元司日暮。日中静心,心玄眇悟。夕隐泥丸,百神宣布。二官可以长生,心脑可以长度。”(1/552下)叶“素化路固暮悟布度”, 8个韵字中,“素路固暮悟布度”为暮韵字,“化”为祃韵字,麻模两韵字在魏晋时期是不相押的。按“化”为“布”之讹,《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60上)《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2/710上)“三五流化”作“三五流布”,“布”也属暮韵,与前后协韵,“化”与“布”形体相似,易形成讹字,故“化”作“布”。

  【迎】“太上洞明,飞景九天。结精凝气,化气变神。司命混合,散形亿分。千乘火甲,万骑扬旛。俱与太一,上造帝先。但无起非,仲成曲文。一合我气,再合我神。三合我魄,四合我魂。五合我精,六合我身。我身六合,洞灵启真。八景虚驾,三素浮轮。我与帝一,俱升玉晨。重华累枝,混合天仙。身有道籍,世有生根。金简羽符,名刊日轩。所愿即从,天禄诜诜。所向如心,万福盈门。常存太上,帝一泥丸,雌雄混化,百灵缠绵。读经万遍,云驾来迎。携宴五帝,日月九君。得为仙公,上清真人。”(1/553下)叶“天神分旛先文神魂身真轮晨仙根轩诜门丸绵迎君人”。“迎”为阳部庚韵字,其他21韵字均为真文魂寒先部韵,魏晋时期,阳部字,尤其是阳部庚韵字一般不与真文魂寒先部韵相押。按,“迎”为“延”,《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60中)“迎”作“延”,“延”为仙韵字,与本韵段其他韵字协韵;“延”“迎”形义皆近,极易致混。

  【光】“七晨飞华,华散三光。混合成真,上招月魂。为我降灵,启我仙门。七祖同飞,上朝帝君。”(1/543上)叶“光魂门君”,四个韵字中,“光”为阳部唐韵字,“魂门”为魂部魂韵字,“君”为文部文韵字。魏晋时期,唐韵字与文魂韵字不通押。“光”,《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33/757上)《云笈七籖·卷四十二·存思》(22/296上)均作“元”。从字形上看,“光”与“元”形体相近,很容易造成讹字;“元”为元部元韵字,据日本学者赤松佑研究,元文魂三部韵字相押,大多出现在晋代吴地的诗人(陆机、陆云、陆冲、蔡洪)用韵中,这与《大洞真经》所产生的地域吻合,是东晋时期江东吴方音的反映。因此,“光”当为“元”之讹。

  从以上诸例可看出,在道经流布刊刻中,字形相近、语义相通都易造成众多异文,以致文字讹变,在韵文中押韵字的判定上,利用道经所在时代的音韵知识,对这些异文中的不同文字做出准确取舍是最为关键的。不仅如此,经韵字的判定可能还要充分注意历史语音学中的地域方音特征。如前所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一般认为是东晋中叶江南丹阳句容人杨羲、许谧假托魏华存降授而造制的,其语音当与东晋南朝吴语的语音特征吻合,这也是经韵字的判定中必须充分注意的。

  传世的数量丰富的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近三十年来受到了研究者重视,经书整理也取得良好进展,中华书局专门推出“道教典籍选刊”即是这方面的表现。但与道经文献的数量和错讹程度相比,目前道经整理的力度仍相对不够,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适应道经的文本特点,精通历史音韵的学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