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梭罗眼中的“秋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美文 热度: 17165
张华 上官文露

  上官文露 文学博士,作家,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获得者。曾任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主持人。2015年开始创办文学及音乐类互联网电台“上官文露读书会”“阳光书签”“博文夜读”“那些歌儿”等节目,全网收听量逾30亿次。诗歌作品曾入选《2020中国年度优秀诗歌选》,微电影剧作曾获金鸡百花奖和北京国际微电影奖等。

  有人说,这是一本令人堕落的书,它是失败者的温床和借口,读这种书的人只会越来越贫穷;有人说,这本书令人醍醐灌顶,描绘了他所梦想的生活,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这本极具争议的书,或许你还没读过,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对,它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据李玮蓉考证,从 1949 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了徐迟先生的第一版名为《华尔腾》的中译本开始,《瓦尔登湖》现在已经在中国大陆出版了 251 个译本,先后共计 126名译者对此书进行了翻译工作,本书在中国的译界、学界和读者之中广受欢迎。以徐迟先生的译作为代表的《瓦尔登湖》中译本,既受到了海子、苇岸、葛红兵等许多中国现当代文人的热爱与推广,又被广大读者捧为写景优美、哲理深刻的“极简生活指南”,它被评价“构成了美国人的性格”。

  海子卧轨时身上的书包里装着四本书,《瓦尔登湖》便是其中一本。他曾为梭罗作诗,一首诗从诗名到内容都很直白: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节选自《梭罗这人有脑子》)。一个诗人去评价一个人有脑子,其实是很高级别的夸奖了。而且真的读进去梭罗的作品,你会发现海子形容的太形象。假如气味相投,梭罗的那种入侵性是无可比拟的,他提供给读者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方式是全新的,顽固的。那真像是挨了结结实实的一顿揍,一下子给揍醒了。

  然而,梭罗的自然文学佳作并不只有《瓦尔登湖》,其《秋色》亦堪称代表作。《秋色》,顾名思义它是讲秋天的,但请相信,等到秋天再看的话,就真的太晚了。该发生的,应当从眼下就开始发生。

  一

  如果选择一种能够影响人生的文学流派,很多人的选择会是自然文学,其他流派相对来说还都是一种仍在原地的僵化视角,而自然文学的视角,则属于另一个世界。不过,它尽管看上去属于另一个世界,却能更好地使我们抵达我们想要抵达之地。那么梭罗自然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秋色》讲了什么呢?两个字:叶子。各种各样的叶子。请别因此就急着失去兴趣!

  《瓦尔登湖》的译者之一徐迟先生说过的一段话非常触动人心。他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所以,请不要因为繁忙的白昼就错失梭罗。而梭罗,会回报以八月份的紫草和十蕊商陆,九月份的红枫,十月份的榆树和落叶,那些你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植物。

  大自然的访客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是割草者,一种是散步者,你是那目标明确的割草者,还是那满怀遐思的散步者?大多数人如同割草者,对于它所求索的大地,只关注使用价值,收割牧场边的干草和更有营养价值的草。而梭罗作为散步者,发现的是另一种植物,他将其视为精美的紫色薄雾,这种植物美且为散步者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梭罗感慨于造物主把使用价值和美分得很清楚,这种美丽的植物,通常都开在偏僻的地方,不为人所关注。他一面轻视农夫对于紫草之美的视而不见,一面又感慨于造物主的安排妥帖,每一种事物各司其职,造物主既给了美,便不会轻易给它实用的价值,这或许便是对美的一种保护。

  由于总是表达这种似乎不太注重实用价值的观点,梭罗总是被误解成反对追求物质的人,但其实他只是反对被物质所奴役。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地去追逐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想要幸福的生活,就拼命加班,然后赚钱。但是以梭罗式的观点来看,这样恰恰是在放弃幸福。我们本应该摆弄金钱与成功,让它们为我们所用,然而大多数人总是恰恰相反,成为了它们的奴隶。

  最近有一篇学位论文(李玮蓉:《〈瓦尔登湖〉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处境化问题研究》),辨析了《瓦尔登湖》中文译本的“处境化”“策略”,这种翻译的“处境化”有意无意地造成了对梭罗的某种“误读”。事实上,人们对梭罗的最大误解便是他是位彻头彻尾的隐士,事实上梭罗在他所参与的团体中很活跃,并且在那些所谓离群索居的日子也接待过很多访客。他同时是实业家、创业者,出于探索欲,他曾为家族企业——铅笔厂研发了纯度更高的铅笔,也曾经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开设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夭折,但铅笔厂生意却在梭罗的努力下蒸蒸日上。内心的平静并不和更优渥的物质条件相冲突。尽管梭罗在行为上并不是个纯然的隐士,但是不可否认他具备隐士的眼光,这种眼光能够看到更多常人看不到的事物。

  二

  十蕊商陆,是梭罗在《秋色》中提到的第二种植物。一种入侵性掠夺性极强的植物,它色彩强烈的外观也是要夺走你所有的目光。这种颜色攫住了梭罗的眼球,他认为自己是用眼睛在品嘗一颗颗果实,相比之下,他坐拥的比在那些浸泡在伦敦酒桶里的人要多得多,这是在自然界中才拥有的特权。没错,是特权,似乎在梭罗的观点中,任何人都可以从自然中取用美,而且这份美是无可取替的。

  正因为梭罗支持这种观点,这些植物才更让梭罗意识到人类对于美和真正的财富的轻视。八月的胡须草亦是如此,梭罗感叹自己无数次踏过八月的田野,但从未认出过这种植物。

  十月的落叶,是在梭罗描述的植物之中距离我们最近的。落叶在梭罗眼中并非意味着萧索和凋零,而是一种动人的报偿。来看《秋色》中的描述:“它们增加土壤的肥沃与体积,也生活在从那土壤中萌发而出的森林中。它们俯身,是为了升起,为了在未来的岁月中长得更高,通过微妙的化合作用,通过树木体内的树液而向上攀登。树苗的最初果实因此脱落,最终改变,可能装饰它的顶冠,在往后的岁月中,它变成了森林的君主。”

  落叶意味着树木在偿还他们从泥土中获取的好处,而且凋零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终结,它们由于这种奉献而永存。在梭罗眼中,落叶甚至还教我们怎样死亡:“树叶多么优雅地走向自己坟墓!多么轻柔地让自己躺下来发霉……它们没穿丧服,却欢快地蹦跳在泥土上面,挑选地点,选择一块地,不需要铁栅栏,一路穿过森林,低语着这件事——”“在静静地长眠到自己的坟墓中之前,它们有过多少次翻飞啊!那曾经如此高飞的它们,多么满足地重归泥土,低低地躺着,顺从于躺在树脚下腐烂,为自己新一代的诞生和高高飞翔供应养分!它们教会我们怎样死亡。”

  程虹在《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中曾说:“人们通常把秋季看作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然而,在《秋色》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到文人悲秋的伤感。对梭罗而言,在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回报了大地阳光的培育之恩,完成了一生的绝唱之后,树叶优雅地走向死亡。”在梭罗眼中,死亡当如落叶,是甘心的、优雅的、满足的,如同归乡一般。

  三

  在这篇长散文《秋色》中,梭罗同时像个植物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游客一样去看每一种植物,除了前面所说的,还有榆樹、糖槭、猩红栎……

  但是我们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答案当然仍在梭罗自身。首先,梭罗眼中的秋色是看不到的:“物体被隐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它们脱离了我们视觉上的光线,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和目光放在它上面,因为比起任何其他胶状物来,眼睛本身并没有力量去看见。”同时,梭罗又告诉我们如何能看得见他眼中的秋色:“在这里,也像政治经济学一样,供给适应需要。大自然并不会把珍珠抛撒在猪的面前。我们在风景中看得见的美,恰好跟我们准备去欣赏的一样多——不会多一丁点儿。”所以,许多人并不认为梭罗的书适合所有人,就如同梭罗所说:“一个人只看见同他有关的东西。”梭罗式的思考是奢侈的,梭罗的作品注定是寂寞的,也或许是属于寂寞的人的。

  在我们的时代,自然之美的价值似乎仅在于在朋友圈的一晃,一时的被点赞和对于生活品味的昭彰。真正地用心去观赏美景,已然成为一种历史。就像你在网站上点击过的收藏,买回来的书,为何被永远掩埋于时间的尘埃之下?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唾手可得。你认为你随时可以拥有它,这种谬误和错觉恰恰造就了你将永远失去它。

  有了手机、电脑这样的存储容器,我们便患上了遗忘症和收集癖。我们快速地拍摄而后保存便以为我们是得到了,这得到看上去是如此高效,然而这种高效只能造就最粗心的人生旅者。我们在这种急迫获得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享受。

  所以现在,你想要去“看叶子”了吗?

  关于梭罗的作品,在大大小小的网站过看到过一些评价,有些人读完之后辞了职去旅行,有些人成为了不婚主义者,或者开始表示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削减物欲。然而这就是梭罗想要的吗?这恐怕更背离他的初衷。他本来就倡导人积极寻找自我,并听从内心的声音过一生,这种被一本书决定人生轨迹人生方向的故事未免显得浅薄和草率。所以今天,如果非要说它有什么用的话,那或许就是如春天一般揍醒你。至于醒来之后的人生轨迹,始终还要我们自己终生持续去探索。

  (责任编辑:庞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